成功,最怕一开始就对自己说不可能
清脑(QingNao_)丨来源周岭丨作者小朱班纳丨编辑一年前,我开始向读者倡导《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事》这一理念,很多人深受触动,决定开始自己的成事之旅。但在定下目标后又会产生这样的顾虑: 我的目标是不是太大了? 看上去有些不切实际啊! 我怎么可能做到? 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最初的雄心在千思万虑之后反而变得彷徨退怯起来。于是一些人来寻求咨询,希望我能给出一些更加理性的建议。然而我给出的往往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热忱的鼓励——对于这样的回应,有些人并不满意。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想要做成一件事光有热情没用,还得用理性思维来确认目标的可行性。这样的想法自然没错,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某些情况下理性思维不仅不会成为达成目标的利器,反而还会成为阻碍。这或许会令一些人费解,毕竟在传统的观念里,理性思维向来都是破解问题的利器。我们努力学习的最大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理性思维变得更加有力,而现在你们又告诉我“理性无用”,这到底是什么鬼?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我得先告诉你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当你感到习以为常的观念被颠覆时,说明你可能要又开始进步啦。没错,我们趋之若鹜的理性思维其实是有局限的,而且这种局限很难被人们察觉。它不仅会影响我们塑造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在限制着我们。如果我们能突破理性思维这道屏障,很多人生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大家不妨暂时放下抗拒,与我一起重建对理性思维的认知。相信我,这次重建会使你的元认知水平产生一次重大飞跃。01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还是从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故事开始吧。稻盛和夫有个有趣的习惯。他在每次开始展开新的、难度较大的工作时,都会刻意去找一些“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的人来商讨自己的想法。这些人对他的专业往往并不在行,但对他的提案却总是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和赞同,并鼓励他一定要试试。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荒唐,一个人要不是虚荣心作祟,应该不至于总找外行人来捧场,但稻盛和夫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此前他同样信奉理性思维,每次冒出新想法、新点子的时候都会找那些一流大学出来的优秀人才征求意见。可他们听了提案之后却个个反应冷淡,表示这样的想法是多么脱离实际,多么缺少根据。稻盛和夫看着这些精锐的大脑列出的全是“不能成功”的消极理由,深感失望。他说:“再美好的想象之花,经他们冷水一浇,也难免萎缩凋零,本来可以做成的事情也做不成了”。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训以后,他就更换了商量的对象。当然,你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个案,不足以说明问题,那我们不妨看看历史上其他精英的言论:年,法国军事战略家、第一次世界大战联军总司令马歇尔·福煦说:飞机是有趣的玩具,但没有军用价值;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伯特·密立根说:人类不可能利用原子的力量;年,IBM公司董事长托马斯·沃森说:我认为世界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大概是5台;年,20世纪福布斯公司总经理达里尔·扎努克说:电视机只要上市6个月就会抓不住消费者了,人们很快会厌倦每天晚上盯着一个胶合板箱子看;年,电子管发明者李·弗雷斯特说:无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人类永远无法登上月球;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创始人肯尼斯·奥尔森说:让每个人都拥有一台电脑不合常理……很难想象,这些悲观的判断是从当时几乎最聪明理性、最专业权威人士的嘴里中说出来的。但从他们当时的处境看,这些结论又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告诉他们这就是毫无疑问的事实。然而理性思维的局限也正在于此:它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事情,对于已知之外的未知,则会主动怀疑并排斥!这也是为什么《意念力》的作者大卫·霍金斯忠告我们:理性,是将我们从低级本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的大救星,但同时也是一个严厉的看守,拒绝我们向智慧之上的层面逃离。 可见,稻盛和夫的做法不仅不荒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智慧。那,理性思维是否就可以就此剔除呢?也不是,理性思维自有用武之地。至于如何使用,不妨继续看稻盛和夫的做法,他说:在事情的构想、构思阶段,需要营造大胆乐观的氛围,但是将构想转到具体计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应该基于“悲观论”,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仔细、慎重的分析,制定周密的计划。之后,他又话锋一转:然而,到了计划付诸实行的阶段,就要再次强调“乐观论”,坚定地采取行动。就是说“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须的态度。这下终于明白了!原来稻盛和夫的智慧就在于他知道如何巧妙地避开理性思维的局限——在不需要的时候将其关闭,在需要的时候再将其打开。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成事,最好不要在理性思维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而是遵循“先感性,后理性,再感性”的模式。这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t/5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盖瑞middot施耐德落在文学这片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