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谢维和夹在小学大学之间,初高中教
本文约字,阅读需12分钟 在整个学制系统中,中等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处于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本身包含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相比初等教育(小学)和高等教育(大学),它又是一个矛盾非常尖锐,张力非常大的阶段,认识中等教育的难点,对中学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作者丨谢维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整理丨《中小学老师参考》01关于中等教育负担的三种解释从中等教育的角度,认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内在原因。首先,从方式、目标正确认识“双减”的内涵。第一,方式上,“双减”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第二,目标上,“双减”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在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其中,关键的症结是“负担”。这也是多年以来,基础教育经常被社会诟病,被批评的主要原因。如何认识中等教育的“负担”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解释。解释一,“五唯”的评价体系作祟,尤其是在结果评价中,过分重视“分数”而导致的学业压力与负担。很多人认为,这也是基础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拦路虎,这个问题不解决,似乎没办法解决负担问题。解释二:变形的校外培训,破坏了教育生态;扰乱了学校教育的正常秩序,强化了中等教育中的竞争,加重了中学生的成长负担。解释三:片面的学习理论,造成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如所谓“小时”的理论,只要大量练习,做任何事情,吹长笛、解方程、流畅地写作等,都熟能生巧,学生会变得更好。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要求被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小提琴学生估算自己当时积累了多少练习时间。最高级别的小提琴手,平均估计(在20岁时)约为小时,高于其它两个较低水平组别的平均值。之后,该研究和其它一些研究已被引用为刻意练习在成功中的专业性的证据。但当大家都接受这一理论,当这条规则成为一种文化基石后,埃里克森自己却“踩下了刹车”。年,埃里克森又写到,一定程度的练习会自动使某人成为专家的想法是“在互联网上流传的简单化观点”。此外,最近的研究也挑战了这一“神话”。在年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们分析了80多种跨领域的表现研究,包括体育、音乐和教育。他们发现,刻意练习最多只占差异成因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现在的看法是,要想跻身于任何领域的精英行列,实践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量、专注的练习本身就可以弥合那些仅仅擅长某事的人和真正伟大的人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重复性练习只有利于培养习惯,但对于高阶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最有效的。三种观点,可能对所有的基础教育有一定的解释性。但,问题是:“中等教育”本身有没有特殊原则?中等教育在“双减”的压力与挑战中的特殊矛盾是什么?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先谈谈国际上的经验。02中等教育矛盾是世界性难题国际有关学者认为,中等教育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法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论法国中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说,法国中等教育已成为“一个理智上的迷途羔羊,一方面过去的中等教育正在死去,而未来的中等教育还没有形成,其结果是,中等教育曾经拥有的活力与生气差不多也丧失殆尽。”相对于小学和大学,中等教育是最难的阶段,特别是教育普及化以后。所以,有学者就分析“为什么中等教育会这么难?”根据国际百科全书的概括,中等教育具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没有解决的难题,它们是:第一,中等教育如何协调它的精英教育的功能与大众化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的分化很厉害,中等教育既承担为国家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打好基础的功能,同时又要满足提升整个民族文化水平,促进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也导致了中等教育的精英功能与大众化功能如何兼顾的问题。第二,中等教育的博雅教育的基本性质如何与其专业性以及直接培养劳动力之间的协调?中学的博雅教育强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演说能力,但它又强调专业性,比如分科,分流就业等等,两者如何协调?第三,中等教育作为一个终结性的阶段与作为一个预备性阶段之间的张力,或者说是中等教育的精英目的与大众化目的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说,中学教育是结束性教育还是将来为大学做准备的教育?过去,我们将中学教育称为TerminalEducation(终结性教育),后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上大学,开始叫PreparationEducation(预备性教育)。两种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不一样。国际上谈到的这三点中等教育的难题,与我国的中等教育面临的难题有一定关系,但也并不完全一样。我想主要从我国中等教育内部分析一下,中学生负担重及中等教育的难题。03中学生的内在冲突与双重压力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求究竟是什么?它和学业负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和冲突呢?这是一位中学教师写给我的邮件。尊敬的谢教授: 我是某某省某某中学的学员胡某老师,听了您的讲座,让我获益良多。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让我非常犯难,晚生在此向您咨询高见。请容我先叙述一下大致背景:早在年的时候,我有两个学生到日本作为交流生,回来时告诉我日本的公立高中在当时就有两百多门选修课,高中生就算不读大学,也能在踏入社会后有一技之长,获得生存的本领。我当时听后感到很震撼,认为这应该是以后我国中学发展的一个趋势。最近几年,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但开始了分层走班教学,设立了全员导师制,还开设了不少的选修科目,我也投身其中。我的课题是《中外汽车发展史(家用汽车)》,打算带给学生一些相关体验,拓宽学生的视野。我要提到的这个学生,他既是我教学班的学生,又选择了我作为他的学业导师(在学生心中,学业导师就相当于他们的人生导师)。而且,他也是我选修科目的学生,对我非常信任。一次,他在选修课后问我一个问题:“胡老师,我读这些年书,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后要干什么,也没人和我探讨过这方面的内容,每天就知道学啊,考啊,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当时我就在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个孩子学习很勤奋,人很正能量,学业成绩也排年级前几十名。我既担心过早让他考虑这些问题会让他分心,以致影响他的学业成绩,又害怕不回答他而失去他的信任,从此不再和我做心理沟通和交流。所以,当时我只浅浅的问了他的兴趣是什么,告诉他以后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要尽量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计得失的去奋斗,以致做出一些成绩来,达到一定的高度。除了这些,我也不好贸然地往深了说。我想,与他有类似经历和困惑的同学或许有不少。我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或者说遇到对传统意义上的学业成绩的专注和思考自己人生道路的发散相冲突的时候,我该怎样掌握好这个度去引导孩子们呢?占用您的时间阅读真不好意思,晚生恭请赐教。此致敬礼某某中学某某年4月4日在这个邮件中,老师提到的“对传统意义上的学业成绩的专注和思考自己人生道路的发散相冲突”,这种冲突究竟是什么呢?后来,在我和福建石狮几十位中学生的聊天中,他们也对我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我发现,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有两重的负担和压力。第一重压力是认知需求。由于中学的学科知识与认知发展具有了更高的要求与形态,以及中考或者就业的压力,中学生的负担是比较重的,需要得到指导与帮助。第二重压力叫自我认同的需求。即对“我是谁”的认识与回答;包括我是怎么样的人,我的个性、特长与能力如何?我想做怎样的人,我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我应该做怎么样的人等。这是中等教育阶段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这两重压力,造成了中学生的负担更重,如何结合两个方面?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两者非零和关系,但也会有主次。究竟需要优先考虑或重视何者呢?是认知发展,还是自我认同呢?这是中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学生负担重的内在原因之一。坦率讲,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是不够的。我觉得我们要深入到中学内部去分析。从外部体制上,可以通过特色中学、综合中学等不同特色中学来分解这个难题,但从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冲突、张力和焦虑来说,这又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面对这个问题?特别是在落实“双减”过程中,是一定要思考的。我的观点是,应该优先考虑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而更加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认知发展。这是减轻中学生成长负担的重要思路之一。我这个观点的背后,想引用国际上一位知名专家克努兹·伊列雷斯的观点,“这种矛盾观点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因为学校和教育系统主要是开发用来处理学科学习,而在最广泛含义上的身份认同才是青年人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tc/10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