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弗砷

汽车工程师。东欧电影和文化爱好者。目前正在翻译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回忆录《故土》。

石头姐在《爱乐之城》的高潮段落讲了一个故事,说她的姑妈「曾经在冬天赤着脚,纵身一跃,一头扎进塞纳河。河水太冰冷,她打了一个月的喷嚏,但她说,如果重来,她还会再跳一次。」

《爱乐之城》()

冰凉、赤脚、塞纳河。这些理想主义的意象那么激烈,每一个都冲撞着额头的血管,听了通头一颤,鼓膜嗡嗡的,好像浑身湿漉漉的,又感觉有点口干舌燥。

这个故事和《爱乐之城》的热情与莽撞完美匹配,也正是典型的好莱坞式人造高潮。换言之,这种事是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不会去做的。

并非所有的电影都需要这么拍,而且换一种拍法,同样可以拿到奥斯卡奖。

比如让阿斯哈·法哈蒂来讲这个故事,他的主人公大约是不会跳塞纳河的,她应该会像伊莉(《关于伊丽》,曾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那样,站在岸上,帮扑水的人照看小孩子。

《关于伊莉》()

毕竟他的主人公们都不年轻了,再者,他们的牵挂太多。时常纠结于如何才能不做一件事情,如何避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免得伤人也伤己,如何留一点余地,不把事情挑明。

也许你会更喜欢《爱乐之城》那样的故事,但我,现在更喜欢阿斯哈·法哈蒂的故事。

阿斯哈·法哈蒂

法哈蒂是当代伊朗在国际上拥有最高知名度的一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去世后,说他是伊朗影坛的领袖也不过分。他在五六年间,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比费里尼和伯格曼少,和黑泽明一样多。

别忘了,作为伊朗导演,他工作在全世界最严峻的审查制度之下。

他的代表作《一次别离》,说的是「一次」别离,离不开,剪不断,理还乱。《过往》里面,几个人都忘不掉过去,过去像风筝,飘远了还想拉回来,越放越远,可总有根线牵着。

《过往》()

《烟花星期三》说的是未来,女孩下周就要踏进婚姻了,电影最后,她窝在车里,外面是放火度过祆(xiān)教新年的人们,到处是爆炸、火苗,走出去,很难不引火上身。

《烟花星期三》()

《推销员》讲到了现在。说学校里一位老师和妻子一起表演话剧,因为住房变成危房,不得不在外借宿,不料某天妻子被陌生男人袭击,愤怒的丈夫根据一把车钥匙找到了凶手,他希望凶手在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面前坦白罪行,但没想到这个要求酿成了惨痛的后果。

《推销员》()

法哈蒂的剧本向来以精巧细腻著称,他每次讲的都不只道德困境,还有困境上空罩着的那团稀薄、迟缓而且挥之不去的乌云,这团乌云偶尔会使冲突暂时偃旗息鼓,却按不住地平线下隆隆的躁动。气氛也因此更加微妙。

从一开始,影片就笼罩着不安。影片第一幕,市政施工撼动了主人公楼房的地基,整栋楼摇摇欲坠,大家纷纷逃离。

接下来的段落,是《推销员之死》的戏中戏,威利的大儿子不经意发现了威利的情妇,高大的父亲形象轰然倒塌。在亨利·米勒的原剧本里,这个段落让威利的大儿子失去了灯塔,人生轨迹急转直下。

《推销员》()

看到这里,可能会以为电影会以父权的崩塌、或者某种权威的倒掉为结束,但很不幸,这部电影要说的是,即使它已经岌岌可危了,也不会有什么发生。人们会维护它,一切都会偃旗息鼓,不同的只是人越来越老了,或者,人慢慢变成了牛。

所有人不声不响地搬出政府野蛮施工造成的危房,没有人去维权;蕾娜遭到侵犯,不选择去报警;学生在课堂上被老师公开浏览隐私,却选择忍气吞声。

人是怎么变成牛的呢?

《推销员》()

《牛》是GholamHosseinSaedi的一个剧本,后来年的同名电影成了伊朗新浪潮赫赫有名的发轫之作。《推销员》里尹麦德给学生放映的那个黑白电影就是《牛》。

《牛》()

它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哈桑有一头牛,这是全村唯一的牛,这头牛让他有一种特殊的地位,牛占据了他的整个生活。有一次他离开村子,他不在的那段时间,牛死了,乡亲们不敢告诉他,就说牛走失了。

哈桑成了没有牛的人,仿佛失去了台柱子,他去牛棚守着,慢慢地,他开始吃草了,像牛一样叫,觉得自己变成了自己的牛。村民不忍心,埃斯拉姆和两个村民决定把哈桑送到城里医治,一路上哈桑并不配合,终于,温和的埃斯拉姆失控了,举起鞭子抽打哈桑,喊道「快走,畜生!」

《牛》()

牛是哈桑的面子,虽然是个牲口,却反而圈定了他在社会里的位置,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失去了这头牛,哈桑成了生存意义无处投射的空壳,他只好自己变成这头牛,以自我消化他的意义。

而为了帮哈桑恢复人的意识,埃斯拉姆则必须先像奴役一头牛一样驱赶和奴役他。一个人带动另一个人进入荒谬之中,并规训他。意识形态不断地再生产,滚动的车轮无休无止。

《牛》()

所有人离不开这个系统,就如同布努埃尔的《泯灭天使》讲的那个寓言那样,意识形态带给人们的精神障碍,让几乎所有人都迈不开推门出去的那一步。

《泯灭天使》()

据说什叶派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很喜欢这个作品。

一些顾忌,可能只是些小小的顾忌,比如面子、身段、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关系,就足以把人重新拉回到这个看起来已经异常的社会里面,顺从和惰性维持着社会,即使它已经老朽、无力,就像《一次别离》里纳德的父亲和《推销员》里施暴的老头一样。

《推销员》()

没有反抗,甚至很少抱怨,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彼此知道该从哪里适可而止。有选择地交谈,有选择地视而不见。因为从它那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所予求。

因此,在这儿,有点权力的人很容易滑向恶,因为成本低廉。恶好像只是某种失误。巴巴克「豪爽地」把凶宅租给朋友。出租车上的女人警惕坐在旁边的男人,很可能之前遭到过侵犯。尹麦德突然一改之前和蔼的形象,对学生不依不饶。

《推销员》()

大家都在说谎。巴巴克表现得跟前租户没什么瓜葛,但看得出他们关系不一般。邻居自称听到下楼的动静就去追凶手,没能追上,但其实凶手只是个脚底受伤、连爬楼都费劲的心脏病老头。老头骗了家人35年,因为他的猝死,这个骗局永远没人拆穿。

推销员威利的悲剧是他不肯承认自己是个平庸的人。可话说回来,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就不是悲剧吗?亚里士多德说,真正的悲剧是一个人没有特别地做好事,也没有特别地做坏事。

《推销员》()

电影里,《推销员之死》成了人们释放情绪的管道。在戏里,他们的腰更直,可以哭,可以大声承认「他们把我当作空气,我一无是处,一无是处」。可以冲巴巴克拍桌子发怒。甚至可以哀悼,哀悼自己的丈夫已经死了。

推销员威利已经死了,但是男女主角还活着。片尾,他们在卸妆,把老年威利的皱纹擦掉,也许最悲哀的是,两个人这时候还年轻。还有一个一个日子在前头等着。

铺妆。补妆。卸妆。生活永不止息。

《推销员》()

要补充一句,《推销员》打破了伊朗的首周周末票房纪录。一定有人问,伊朗那么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为什么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电影还能源源不断地拍出来?

用阿巴斯的话说,这恰好证明了《推销员》的艺术成就,他有一句名言:「如果审查官不知道哪些东西应该被剪掉,那就说明这部电影是一部好电影。如果一部电影被审查官剪掉了一部分,那它本来就应该剪掉,因为连审查官都居然看懂了!」

《推销员》()

伊朗的电影审查严格到什么程度?用贾法·纳帕西的话说:「在伊朗,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有80%用在与官方谈判,获得批准,20%用在拍电影上。」

一般都认为脱下镣铐,会比戴着镣铐跳舞更好看些,吊诡的是,这不一定。东欧剧变后,东欧各国电影迅速衰落,一个原因是经济结构的突然转变,资金不足,再一个就是电影配额和审查的屏障一道被攻破,没了统购统销,又有国外竞争,国产片无法收回成本。

伊朗的优势在于,自从两伊战争后期以来,当局一直支持本土的电影创作,对外国电影引入有严格的限制,缺乏外部竞争,这给伊朗的本土创作提供了避风港,电影作者可以避开好莱坞的影响,拍出自己的特色。

《一次别离》()

伊朗电影所以在国际上屡有斩获,一是其质量高,自成一体,再者是官方的力量不可小视,有「法拉比基金会」扶持青年电影人,为导演提供资金,国家有专门的机构帮着选送国际影展,打通电影节的关节。

伊朗的电影审查一共有四个步骤,前期如果剧本和卡司通过了审查,整个拍片和制作过程审查机构是不会干涉的,制作完成后,剪辑后的样片送审,审查机构决定是通过、删减还是禁映。伊朗文化的特点本就是委婉,很少单刀直入,先是寒暄、恭维,慢慢再切入正题。

《一次别离》()

在应付审查上,电影导演也有自己的技巧,比如应付前期审查的阴阳剧本,对于后期审查,则故意在样片中剪进几个审查官能轻易发现的违禁镜头,好让其他更隐晦的段落暗渡陈仓。当然,像纳帕西那样存心与审查制度硬碰硬的拼命三郎就要另说了。

伊朗电检禁令里有些地方和好莱坞昔日的海斯法典一样荒诞,比如留胡子的男人不能扮演反面角色,不能有过于欢快的音乐,男女不能有肢体接触,电影里男人跟女人见面,为了避免握手,两人中肯定会有一个手上提着东西。

《一次别离》()

儿童电影可以规避很多伦理方面的审查,而且能得到「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的支持,所以不少导演选择拍摄儿童片。

少有外来资本的介入,伊朗电影发展出了自己的文法,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自然光、现场录音、长镜头、开放式结尾,是大部分伊朗电影的共同特点。伊朗电影大都是小成本制作,像《一次别离》只花了30万美元。

《小鞋子》()

在这个体系里,不少导演游刃有余,受它的约束,也得到它给的便利。阿巴斯就认为,没有限制,就没有中东的生活,伊斯兰革命之前那相对开放的四年,伊朗电影人没有拍出多少好的作品。

「没有人会利用这段时间,因为所有人都在等待,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限制是什么。我不想借此说明限制是好的,或者说限制应当存在,但是它伴随着我们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我的专业,在所有领域里都是如此:限制让人们更有创造力。」

阿斯哈·法哈蒂(右一)

伊朗有句谚语:果实丰硕的树都是弯曲的。这句谚语不只有一层意思。

别的国家苦于审查的导演,应该从伊朗电影人身上学到很多。审查制度它就在那里,创作还是要继续,好电影的标准也不会因此而降低,唯有加倍、加倍、加倍努力。

合作、投稿邮箱:irisfilm

qq.







































治疗白癜风用甲氧沙林液
白癜风早期治愈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