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诺兰够任性,他直接偷换
当海军军官望着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说出“home”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闻其详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瞬间被一种万众一心的合理性和正义感加持:回家,活着回家。 《敦刻尔克》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文|新京报记者李兴丽编辑|苏晓明 校对 郭利琴 ?本文约字,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诺兰说,《记忆碎片》是用非常复杂的方式讲述非常简单的故事,《盗梦空间》是用复杂的方式讲述复杂的故事,《星际穿越》是很坦率,很简单的一个故事。 到了《敦刻尔克》,诺兰试图用最简单的叙事去解构“战争”和“成败”——它们无关热血,无关血肉横飞,甚至无关军事领袖和雄才谋略。在阴冷潮湿、寒风砧骨的敦刻尔克海滩上,战争是天地间广阔的孤独和度尽劫波才得抵达的陆地上的家。 《敦刻尔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年5月,德军以闪电战的方式席卷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南部,40多万士兵被逼退到法国敦刻尔克海岸,进退两难,唯一的生路是横渡面前的汪洋大海。英国动员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为反法西斯战斗保留了有生力量。 《敦刻尔克》剧照。 大撤退=回家 如果让你讲一个78年前已经写就了结局的二战主旋律电影,你会怎么讲? 面对一场人尽皆知的大溃败“牌面”,大概没有人会像英国导演诺兰一样,敢玩儿到给出一个极简的答卷:“当四十万人无法回家,家为你而来”。 这是《敦刻尔克》海报上的宣传语。至少从形式上看,电影宣发方,试图在一场举世闻名的“大撤退”和“家”之间,建立一种链接。 那个历史课本上笼统的,从40公里长的法国海岸上,撤出33万英国士兵的“敦刻尔克”,瞬间被赋予了感情色彩。 不过,诺粉都知道,情感从来不是诺兰的卖点。看诺兰的电影,最最渴望的不是直捣人心的细腻,甚至不是没完没了的烧脑,而是那种能让脑子瞬间脱壳的奇绝感。 在《敦刻尔克》里,这种奇绝感首先体现在对战争命题的一次“偷换”。 当海军军官望着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说出“home”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闻其详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瞬间被一种万众一心的合理性和正义感加持:回家,活着回家。 “home”这个词,全片中先后出现多次。当军官举着望远镜,看到海面上乍现的千万艘民间船舶。一旁的人问: whatdidyousee? 满眼泪水的军官答:home 电影达到高潮。 事实上,整个过程,除了海陆空三线叙事带来的悬疑感,并没有丘吉尔式“wenevernevernevergiveup”的热血,也没有《血战钢锯岭》的残酷。 《血战钢锯岭》残酷场面。 诺兰试图用最简单的叙事去解构“战争”和“成败”二字——它们无关热血,无关血肉横飞,甚至无关军事领袖和雄才谋略。在阴冷潮湿、寒风砧骨的敦刻尔克海滩上,战争是天地间广阔的孤独和度尽劫波才得抵达的陆地上的家。 狡黠的诺兰一步步成功“偷换”了“战争”的概念。一场原本拥有利益双方的战争,被他解构成了一场40万生灵的求生冒险。 然后你懂了,坐在北京、上海、西安、贵州……电影院里的中国人和日本、印度乃至全球其它角落里的观众,都被人类求生的本能代入,一个结局早注定的故事也获得了持续的驱动力。 “家”可是诺兰再擅长不过的解题套路,也是屡试不爽的对观众的体贴。 纵观过往8部作品,不管情节如何曲折回环,“家”始终是诺兰电影的情感内核,说高级点,大概算得上他的创作母题。 比如,创造了票房奇迹的《星际穿越》,男主库伯需要在回家和拯救人类之间做出选择。他说,“我会回来的。”女儿问,“什么时候?”一问一答,主题立现。 《盗梦空间》里的Cobb也面临类似的抉择,“我失去了妻子,不能再失去我的孩子”。包括更早的小成本电影,《记忆碎片》中男主未能救回妻子,开始执迷于寻找杀死妻子的凶手;中型制作《致命魔术》也由主角妻子的意外死亡导致了两位魔术师的竞逐和报复;甚至,连蝙蝠侠也是因为瑞秋离世,最终成了城市守护者。 这种家庭关系的失衡、破碎或丧失,是诺兰作品的一大特点,与此对应,男主角都有一种“回归家庭”的热望,并且,最后,他们从不同层面都获得了成功。 《盗梦空间》剧照。 家庭作坊 诺兰对传统家庭价值的探索,我愿意从文化和个人经历两个层面去理解。 在东西方,“家”、“回家”,都算得上经典的文化意象。西方有《奥德赛》,东方的我们有《四郎探母》。尽管在家庭教育上,东西方你看我,我学你,一直讨论得热闹,但对家本身的向往,古今中外,出奇一致。 说回诺兰,他更是一个三观极正的传统男人。 他和妻子艾玛·托马斯在伦敦大学入学的第一天相识,英国文学专业的他把她拉进电影社团。从16毫米胶片机混音时起,他们就成了电影伉俪,直到今日。 年,也就是20年前,诺兰还是个扛着摄像机的26岁年轻人。他和亲友花了美元,利用一年中每个周六业余时间拍摄的电影《追随》一举成名,迅速被好莱坞挖掘。此后,小成本商业片《记忆碎片》大卖。再后来,中型犯罪商业题材《失眠症》、大制作《蝙蝠侠》三部曲,诺兰一步一个台阶,在影迷中“封神”,收割了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成功。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源于家庭作坊。他的妻子和他共同担任制作人,《敦刻尔克》也是。小他六岁的弟弟乔纳森几乎负责了所有的剧本创作。 诺兰和妻子艾玛在《敦刻尔克》伦敦首映会上。 “你和你的家人们一起工作,没有人会有紧迫感。当你们在进行一次创作型的讨论、争论,或者闹矛盾时,你知道无论他们说什么,都一定是最真诚的,是他们深以为然的事,这会让你更能接受这些理念,聆听他们的想法。” 家庭的包裹使诺兰与制片厂模式下的导演迥异。像他的偶像库布里克一样,他是当今影坛最独特的创作者,在艺术创作和商业之间游走,用饱蘸乡愁的胶片技术和家庭作坊模式,试图在电影工业里赢得最大的掌控权。 他和妻子育有四个子女。拍摄电影时,为了保密,他会以子女的名字指代影片片名。 比如,《星际穿越》又叫《Flora’sLetter》,弗罗拉是他最小的女儿。《黑暗骑士》“罗里的初吻”,《盗梦空间》“奥利弗的箭”,《黑暗骑士崛起》“马格努斯国王”,都包含了孩子的名字。 《敦刻尔克》也和家族记忆有关。 “敦刻尔克”是诺兰的一种情结。他的祖父曾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一员,驾驶过电影里的兰卡斯特轰炸机,在二战中阵亡。 在一次对谈中,诺兰提到:“(父亲)在很小的年纪便失去了自己的父亲,讲述这段历史变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也让二战与我们这一辈有了一种强烈的联结。” 《敦刻尔克》中,那个驾驶着“月光石”号的道森先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诺兰对于父辈的记忆。 另一个在宣发中被诺兰多次提及的经历始自22年前。 那时,他和妻子艾玛驾船穿越英吉利海峡,到了敦刻尔克海岸。湿冷的海风和19个小时的跋涉让他疲惫又兴奋。他意识到,史书上大撤退简略描述的背后,一定有诸多难以想象的震撼。 年,结束了《星际穿越》的拍摄后,诺兰到法国亚眠拜望过祖父的墓碑。后来,他看了很久约书亚·列文所写的《敦刻尔克:被遗忘的多种声音》,并跟随作者一起拜访了当时参与撤退的老兵。 在采访中,有记者问:这是巧合?还是有你自己对家庭的深刻理解? 诺兰说:“对我来说,家和家人是非常充满能量的部分,你的工作、你的责任等等都会把你从这扯远,你会希望与他们重新建立某种联系,我觉得去认识清楚这个事实是因为这对我来说也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诺兰在电影拍摄现场。 给你们一整个奇妙的宇宙 “敦刻尔克”在英国文化中是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是军事爱好者乐于探讨的“世界军事谜题”之一。 有人认为,年那次撤退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英国民间的救援,如诺兰所言,“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是人民用小渔船划出来的。”还有人认为,希特勒在距离敦刻尔克海港南郊15英里内莫名其妙下令停止进攻,造就了“敦刻尔克”奇迹,改写了欧洲战场,甚至二战的局势。 不过,战争和历史似乎并不是诺兰关心的终极问题。 刚刚过完47岁生日的诺兰,老早就透露过,他是把新片当成悬疑惊悚电影来拍的。 他甚至直言:“我不希望把《敦刻尔克》拍成一部战争片,这是一个关于撤离的故事。无论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结局的观众,我都希望他们在观看时能沉浸在故事里,随时有一种紧张感,担心这些人最后到底怎么样,就像看《泰坦尼克号》,你知道船会沉下去,但你还是会想看。” 诺兰追求的是紧张感,以及紧张感里可见的故事。 这种紧张感,不依靠3D或特技。他对胶片有怀乡病一样的执拗,曾公开表示自己永远都不会和Netflix合作。他用尽一些办法,使《敦刻尔克》成为“不用戴头设就能看的VR”,成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于是,你看见了海、陆、空三条时间线。从技术上,他做了减法,除了看不见驾驶员的飞机,几乎删去了德国士兵。 他把大撤退拆解了。在豆瓣上,有网友戏称,简直是“泰坦尼克+奇幻漂流+壮志凌云”。从这个层面来说,诺兰对“时间”的理解,确实无人能比。从星际的一天到地球的七年,再到陆海空的“一周、一天、一小时”,他从时间的密度上为大撤退设置了轻重缓急的心理层次——路上危急,海上很危急,空中更危急。 在具体叙事上,诺兰似乎厌倦了《星际穿越》、《盗梦空间》里大段依靠对白推进的剧情,他试图依靠更加纯粹的声画讲述故事。海面上明灭忽现的鱼雷、溺水的飞行员、坠海的战舰……总有那么一瞬间,让人想起默片时代的经典《火车进站》、《战舰波将金号》、《党同伐异》。 为了体贴观众,他还使用了大量主观镜头。 他坚持使用IMAX摄影机完成75%的拍摄。笨重的IMAX摄影机挂上飞机、泡到海里,为了拍摄,他动用了62艘船只,临时演员,上天、入海,没有绿幕,都是实拍。摇晃的逃跑路线、歪斜的海平面,以至于坐在我身旁的人大呼:天哪,我以后再也不敢学游泳了! 但是,参与感在宽大的银幕中并没有带来情感的爆发。更多时候,诺兰呈现的是一种冷静、广阔、疏离的情感。 最典型的是那个意外死于海上的17岁少年。他穿着色彩斑澜的毛衣,在一个阳光普照的日子,一时冲动,跳上了开往敦刻尔克的“月光石”号。这个自认为可以帮上忙的青年,在他救助的军官与道森的争执中,意外死亡。 类似的还有那个从英军尸体上扒衣服的法国小哥,他曾在沉船时打开舱门救了英国兵HarryStyles,但最后被英国兵要求去送死。 诺兰试图表达一种类似于《全金属外壳》和《现代启示录》的观点:即没有伟大的英雄和绝对的正义,有的仅是战争中的无力感。 《敦刻尔克》剧照。等待撤退的士兵。 “海滩如此宽阔平坦,但英国舰队却无法进入。船只就在那里,但水里的士兵无法进入。防波堤就那样伸入海中,人们仍然无路可退,逃无可逃。”他这样解释,也喜欢那种平静的确定性。 这种审美源自他儿时的观影体验。 年诺兰七岁。乔治·卢卡斯拍出了第一部《星球大战》,“它对我影响很大,它有广阔的视野,让你知道你可以给观众创造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你可以让他们看到任何世界而不是单单某一个,你可以给他们一整个奇妙的宇宙。” 也是那一年,他已经开始把爸爸昂贵的超8摄像机绑在车子底盘上,拍一些战争题材的东西了。 多年后,有记者问他:很久很久之后,当人们回顾这个时代,你希望他们谈论克里斯托弗?诺兰时会说些什么? 他顿了几秒说:我希望他们说,这些电影全都充满了抱负,你懂的,总是以最诚挚的动机尝试着完成最具雄心壮志的事业。我想这就是你梦想要求的全部了。不管它们是好是坏,我希望人们能喜欢它们(笑)——但这真的不太可能。 洋葱话题 ▼ 推荐一部你喜欢的战争影片? 点击/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内容 狱警|盲人大院|太极村|苹果代工厂|消防队长|22年杀人逃犯|自闭症|郑州尬舞|蛐蛐江湖|肖全|乡村毒品|池子|杨德武|绿皮火车|西单女孩|郭文贵|长沙老偷|最后一代火柴人|地铁探伤员|视频寻亲|缅甸老兵2|缅甸老兵1|吉他少年|家暴死刑犯|村医杨全鸿|文艺专列|聂母张焕枝|程青松|投海老人|高利贷|地铁故事|大龄自闭症|少年沉江|雀圣|自闭症少年|托养中心|尖子生之死|研修生|陈满|李利娟|法官遇刺|留学生|强制结扎男子|没有性欲的人|刘金|李春平|生门|节育环|偷渡客|卖枪小贩|种树老人|家庭施暴者|艾滋男童|空鼻症患者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1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诡异的木乃伊他也许世上最早的谋杀案受害
- 下一篇文章: 经典微小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