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人文小苑”,与我们一同学习!

本专题将同大家探讨关于纪录片的主题研究,围绕这个问题,将分三个单元来展开,分别涉及到人类学主题、自然类主题和人文类主题。

“纪录片”一词的提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纪录片——“documentary”这个词最早是谁提出来的,是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

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

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还需要知道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个词?追溯到格里尔逊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时,他还是一个青年学生,在此期间他常给美国周刊投稿,写一些关于教育问题和公共信息方面的文章。其中,有一部纪录片《摩阿纳》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在年2月8日出版的纽约《太阳报》撰写的评论中非常推崇这个片子,他在文中写道:这部影片“是对一位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纪录片一词便由此而来。

《摩阿纳》剧照

那备受格里尔逊推崇的这部片子《摩阿纳》又是谁拍摄的呢?这就是我们所要介绍的主人公,纪录片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Flaherty。《摩阿纳》是他拍摄的第二部纪录片,真正奠定他在纪录片史上地位是他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它被誉为纪录片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纪录片。本章将通过了解弗拉哈迪和他的《北方的纳努克》NanookofTheNorth(),来探讨人类学纪录片的意义。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会拍摄出不同的片子。首先来认识一下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他出生于年,是原籍爱尔兰的美国人,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敢于冒险,他在少年时期很顽皮,敢于挑战学校的僵化的管理制度。他是学习矿冶专业的,毕业于密执安矿山学校,曾在北美洲极北部从事狩猎、探险和地质勘探的工作,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爱斯基摩人,他在年前后才开始业余摄制影片。弗拉哈迪充满探险精神,可以说终其一生他都在用浪漫主义的视角和探险家的品性开掘着纪录片艺术。

“交友式”的记录方法

《北方的纳努克》是弗拉哈迪第三次北极探险的结晶,这部影片年在纽约首都剧场一上映就好评如潮,法国的评论家甚至把它和古希腊戏剧相提并论,并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也为记录电影提供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摄模式。该片片名是《北方的纳努克》,北方指的是北极地区,纳努克是本片的主角,一个骁勇、善良、乐观、忠诚的爱斯基摩人。这个片名来源于一次意外事故。在之前的探险过程中,弗拉哈迪曾经拍摄了大量的素材,但是非常不幸的是,一次由于抽烟导致胶片间失火,这些辛苦拍摄的素材被付之一炬。弗拉哈迪在痛定思痛之后,决定重新结构故事,他觉得之前自己拍摄的东西过于零散,于是他决定去聚焦一户人家,围绕一个主题拍摄。这就是被后世奉为典范的纪录片创作手法:“三个一”模式,一个主人公、一条主线、一个主题。他请纳努克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这种与被拍摄者长期共处,掌握其真实面貌的拍摄方式,称之为“交友式”的纪录方法。这是我们要说的这个片子的第一点意义。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弗拉哈迪与纳努克、奈拉夫妇俩相处融洽,面对镜头的纳努克是自然的、放松的,对弗拉哈迪表示了充分地信任。

《北方的纳努克》剧照

巧妙运用叙事技巧,奠定讲故事的传统

作品产生的年代是默片时代,片子没有解说词,这部74分钟的影片是由音乐和少量的字幕串起来的,我们在观看时尽管会感觉到画面模糊不清,但依然能看得津津有味,这说明这部片子跨越了时空,非常耐看。弗拉哈迪是怎么做到的呢,其中一点在于他非常擅于设置悬念,例如片子开头的人物出场,皮艇是爱斯基摩人的出行工具,在这个小小的皮艇中竟然如魔术般的变出了四个人,最后弗拉哈迪还不忘幽默一把,变出了一只小狗。再比如,冰屋建造好后,弗拉哈迪故意留下了悬念,字幕显示“只剩下一样东西了”,让观众产生浓厚的观影兴趣,那是什么呢,原来是窗户,这是爱斯基摩人在严酷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因此,该片的第二点意义在于,巧妙运用叙事技巧,奠定了讲故事的传统。弗拉哈迪通过精心地剪辑,辅之以少量的字幕,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有效地组织情节,使叙事的线索变得清晰,以原生态的方式地传达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影片是有序的整体。影片中很多细节非常感人,如纳努克教儿子射箭、给儿子暖手的这些情节,堪称是影片最温情的片段。此外,影片体现了弗拉哈迪的真实观,即创造性地纪录现实,他认为搬演不等于扮演,强调对于现实生活充满诗意的再创造。

《北方的纳努克》的影响

在弗拉哈迪之前,关于爱斯基摩人,只有人类学家和探险家的文字记载,这个民族给人们的印象是边缘而神秘的。弗拉哈迪用影像记录了爱斯基摩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为古老文化的行将消逝深深叹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要知道,当时可是3k党盛行的年代。弗拉哈迪敢于抛开种族偏见,改变猎奇心态,用平等的视角拍摄爱斯基摩人,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先锋思想。法国电影史家,影评家萨杜尔对弗拉哈迪赞誉有加,称他为“电影方面的卢梭”。通过他的镜头,将茹毛饮血式的生存方式再现银幕,让我们触摸到了远古祖先的脉搏,具有人类学上的意义。而这一创作理念也深深影响了后续创作者,如法国真实电影流派的大导演让·鲁什,他以探寻人心灵世界的方式,去不断逼近人内心的真实。再如中国大咖级导演梁碧波的《三节草》,讲述的是摩梭族最后一位王妃肖淑明的故事。孙增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讲述的是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的故事等。

梁碧波的《三节草》剧照

前段时间,我在杭师大钱江学院给他们编导专业当评委,其中有两个学生作品让我印象深刻,一个讲述的是捞螺人,一个讲述的是新叶昆曲的老演员。这两个片子选题都很好。在今天,我们不仅要理解,更要尝试去实践影像人类学的拍摄主题与艺术表达。

本讲的课后作业是请同学们观摩两部不同风格的人类学纪录片并且进行分析。

下周二将推出郭剑敏老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敬请期待。

如果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

长按,识别







































北京白癜风治的好的医院
白癜风治疗北京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