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圣母公墓里鲜为人知的名人墓之三
墓地是让人感到痛苦和悲哀的地方,人们在墓地缅怀亲友,会不由地流下伤心的眼泪。可新圣母公墓却是个墓园文化博物馆,每一位亡者的墓地都在讲述着一段俄罗斯的文化或历史。 著名作家亚·法捷耶夫之墓(下面的组雕是小说《青年近卫军》总部五委员形象) 第1区是新圣母公墓老区中最早的一块墓区,共47排,下葬多位俄罗斯名人。其中有著名的国务活动家安·米高扬,著名作家亚·法捷耶夫、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瓦·舒克申,著名诗人符·马雅可夫斯基、艾·巴格里茨基,苏联海军司令尼·库兹涅佐夫大将等人。这个区还是很多苏联党政高官亲属的墓地,像斯大林的妻子娜·阿里鲁耶娃以及阿利卢耶夫家族墓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安·米高扬家族墓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的妻子和儿子的墓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捷尔任斯基的姐姐的墓地,等等。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之墓 斯大林妻子娜·阿利卢耶娃之墓 从第2区的革拉特珂夫墓地往前走几步,就看到一个小巧的墓上雕,这是叶·库哈尔丘克之墓。墓上雕由两部分组成的:叶·库哈尔丘克与叶莲娜的墓上雕系著名雕塑家恩·涅伊兹维斯内依的作品:石碑上刻着库哈尔丘克和叶莲娜的生卒年代,左侧有个女子跪在那里,左手放在胸前。我们看不到她的面部表情,不过从她的跪姿可以感觉出她的悲伤;尤利娅的墓上雕作者是雕塑家维·米克罗普洛:在一块状似花朵的花岗石上,嵌着尤利娅的侧面浮雕像,旁边的名字和生卒年月也是艺术体,状似两朵鲜花。 叶·库哈尔丘克(ЕкатеринаГригорьевнаКухарчук,-,第1区第40排第2尊)是一位普通的俄罗斯农家妇女,但因是赫鲁晓夫的第三任妻子尼娜·彼得罗夫娜(年她与赫鲁晓夫同居,年赫鲁晓夫下台后,两人才正式办理了结婚手续)的母亲,因此葬在新圣母公墓。 库哈尔丘克16岁出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给沙皇军队里一位军官做饭。后来,她与自己母亲住在霍尔姆省。年,德国人占领了波兰,赫鲁晓夫担心岳父母的安全,让妻子尼娜从霍尔姆省把她的父母接出来,安排到利沃夫市居住。在那里,赫鲁晓夫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岳父。 与库哈尔丘克葬在一起的还有赫鲁晓夫与尼娜生的女儿叶莲娜(-)和他与第一个妻子叶·皮萨列娃生的女儿尤利娅(-)。 赫鲁晓夫的女儿叶莲娜与外婆安葬在一起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尤利娅(-)也与库哈尔丘克葬在这块墓地,不知其因。 20世纪俄罗斯历史上有些风云人物,如今已被人们遗忘,维·莫洛托夫就属于其中的一位。如今,这位驰骋世界外交舞台的铁杆外交家能留给公众视野的,就是新圣母公墓第1区里他和家人的墓地。 维·莫洛托夫之墓 维·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МихайловичМолотов,-,第1区第43排第29尊) 维·莫洛托夫(原来姓斯克里亚宾)出生在俄罗斯维亚特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多才多艺,会拉小提琴,爱写诗,也热衷于马克思主义。莫洛托夫16岁便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成为列宁的亲密战友;列宁去世后,他又是斯大林的铁杆支持者。从实权和职位看,莫洛托夫一度是苏维埃国家的二号人物。 年,莫洛托夫出任苏联外交部长。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然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通过广播发表了告人民书,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他演说的结束语是:“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敌人不会得逞。胜利将属于我们。”莫洛托夫在卫国战争期间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因此斯大林于年5月24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庆功酒会上,曾提议为苏联外交政策的领导人莫洛托夫干杯。 战后,莫洛托夫与其他几个大国共同创建了联合国,因在联合国上经常使用否决权,因此被戏称为“永远否决的先生”。 斯大林死后,苏联政坛发生巨变,赫鲁晓夫登上共产党第一书记高位,莫洛托夫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但与赫鲁晓夫的分歧和矛盾日益加剧。 年,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和谢皮洛夫等老牌政治家在与赫鲁晓夫的政治拼杀中失败,他们被打成反党集团,莫洛托夫被发配到蒙古当大使。 之后,莫洛托夫激烈批判在赫鲁晓夫主持下制定的苏共新党章,还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发言批判赫鲁晓夫,这彻底激怒了赫鲁晓夫,莫洛托夫被开除党籍,退休回家。 莫洛托夫被开除出党后,他每月依旧通过邮局按时缴纳党费,多次写信要求恢复党籍,但他的信函如石沉大海……直到年,时任苏共总书记的切尔年科才把党证交到莫洛托夫手中…… 莫洛托夫于年11月8日离开人世,他没有看到苏维埃国家的解体。幸好他已长眠地下,否则,这位年入党的老布尔什维克更会痛心万分…… 在苏联有位女国务活动家,她与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是同事,还是世界上的第一位女大使。这位女大使让后人铭记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她大胆实践“杯水主义”。她就是阿·柯伦泰。 阿·柯伦泰之墓 阿·柯伦泰(АлександраМихайловнаКоллонтай,-.第1区第46排)出生在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她天生丽质,天资过人,气质高贵,魅力无穷;柯伦泰还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出色的演说才能;她精通英、德、法、瑞典、挪威、芬兰等多种语言。 柯伦泰从年轻时代起就是众多男子追求的对象。倾慕她的有沙皇副官,有将军,还有达官贵人,但她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嫁给了一位普通的军官。 柯伦泰是一位狂热的革命者,从青年时代起就醉心于马克思列宁的革命理论。为了参加革命运动,她丢下丈夫和儿子,到瑞士深造,后又去英国研究工人运动。年,她在国外认识了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年,又在彼得堡与列宁相识。年革命失败后,柯伦泰受到追捕而流亡国外。在国外,她周游欧洲列国(还去过美国)并继续自己的革命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谴责这次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这使她彻底接近了布尔什维克和列宁。年二月革命后,她回到俄罗斯,成为列宁的忠实信徒并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各种活动。 柯伦泰一生充满传奇。坐过瑞典的监狱,受过临时政府的追捕,参加过年彼得格勒的起义,当过苏维埃政权的人民委员,做过红军的师政委,出任过驻外大使…… 柯伦泰毕生为妇女在社会的权利斗争。早在年,就倡议建立俄共(布)中央的妇女部,争取男女平等;她还撰写过一系列论文和专著,阐述妇女参加革命运动的诸多问题。她在年写的论文《新女性》,阐释了她对新时代先进社会的女性的看法,主张妇女要同男子一样,成为社会的一个享有平等权利的成员。为了宣传自己的新女性观念,柯伦泰还写了中篇小说《深深的爱》,描写一位未婚的革命女青年与已结婚的革命者之间缠绵的爱情故事。此外,她还写了其他一些小说阐释自己的女性解放主张。柯伦泰的这些观点被有些人曲解,认为她是“杯水主义”理论的首创者。 柯伦泰曾经是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捷尔任斯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布哈林的同事,也与考茨基,罗莎·罗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有过交往,按理说,这样一位苏维埃政权的早期国务活动家应当得到普遍的尊敬,可柯伦泰在苏联却是位有争议的人物。不少人,包括一些著名作家对她的评价很糟,说她是“三月八日的恶魔”,“穿外交官礼服的埃罗斯”和“革命的瓦尔基里亚女神”,等等。这可能是因为柯伦泰与自己的丈夫离婚后,与许多男子,包括一些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有过多年的浪漫生活有关,她在50岁还怀过孕……柯伦泰虽不是“杯水主义”理论的首创者,但确是这种理论的一位出色的实践人。 柯伦泰晚年生活很凄惨,常年坐在轮椅上。年3月9日,这位半个世纪乘着埃罗斯翅膀飞翔的女外交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柯伦泰的一句名言:“生活是多么美好啊!……只要活着就好。我向生活送去微笑……” 柯伦泰的《外交日记》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详细地记录了这位女外交官的人生经历。 年她被挪威议会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小说《怎么办?》里曾经塑造了一位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形象。在俄罗斯确实有一位俄罗斯女性,她的人生经历就像拉赫美托夫。 维·菲格涅尔之墓 维·菲格涅尔(ВераНиколаевнаФигнер,-,第1区第47排第5尊)是 俄罗斯女革命家,“民意党”执行委员会委员,后来成为俄国社会革命党党员。 菲格涅尔最喜爱的文学主人公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中的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菲格涅尔曾经是许多俄罗斯革命青年的偶像。 菲格涅尔来自喀山省的一个退役军官家庭,她是家中六个孩子中的老大。菲格涅尔虽然在一个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的女子学院学习,但她自己却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后来,她入喀山大学学医,想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 在学生时代,菲格涅尔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选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决心。18岁结婚随着丈夫去瑞士,入慕尼黑大学医学系读书,以完成医学学业。在那里认识了民意党人索菲亚·巴尔金娜,了解了社会主义学说史和欧洲的革命运动状况。后来,菲格涅尔转到瑞士伯尔尼大学,认识了民粹派理论家彼·拉夫罗夫和无政府思想家米·巴枯宁。这些人的思想理论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年,菲格涅尔回到俄罗斯,与不理解她的革命观点的丈夫离婚,投入了民粹派倡导的“到民间”的运动。她在农民中进行革命宣传,同时在萨拉托夫省乡下做医士。菲格涅尔还参加“土地和自由社”的活动。菲格涅尔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是她参与暗杀亚历山大二世的准备活动。年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后,她还幸运地逃脱了追捕,但后来被人告发被捕,先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无期服苦役。年,她获许出国治病,在欧洲各国继续演讲,出版文章,组织捐款等革命活动……年,菲格涅尔回俄罗斯时在边境被捕,后被遣送到下诺夫哥罗德。在自己的弟弟,著名歌唱家尼古拉的周旋下,获得在彼得格勒居住的权利。 菲格涅尔没有参加十月革命,也一直没有加入布尔什维克。20年代起,她开始著书立说,回忆自己革命的一生。苏维埃政权对她不薄,因她参与刺杀亚历山大二世“有功”,从年起发给她终生的养老金。 中国人大都记得前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期间,为促进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做了很多工作。可很少有人记得他的前任奥·特罗扬诺夫斯基大使。其实,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特罗扬诺夫斯基大使为“解冻”中俄两国的关系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奥·特罗扬诺夫斯基之墓 奥·特罗扬诺夫斯基(Олег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Трояновский,-,第1区第34排第4尊)曾任莫洛托夫外长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年起任苏联外交部长助理。后来是布尔加宁、赫鲁晓夫和柯西金的外事问题助理。-年任苏联驻联合国常任代表。后任驻日大使。 特罗扬诺夫斯基出身外交世家,其父亚·特罗扬诺夫斯基曾经做过苏联驻日和驻美大使。他从小随父亲在美国读书,精通英文,大大有助于他日后的外交工作。 常言道,外交官就像一座冰山,人们知道的只是其水上部分。可特罗扬诺夫斯基的回忆录《逾越岁月和距离》让外交官这座冰上“全部浮出水面”。他在回忆录里对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诸如,纽伦堡审判,加勒比海危机,联合国成立历史,克里姆林宫的秘密,外交大楼顶层的机密以及苏联外交官逃跑等均有细节的描述。 特罗扬诺夫斯基认为,做外交工作要“在任何时候都与人保持好良好的私人关系。因为你从来不会知道情况会怎样变化,问题会怎样的逆转。”因此,他善于审度局势,不拘于意识形态的刻板模式,能够在苏联时期的几代领导人手下工作。他的外交工作颇有成就,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并获得两次列宁奖金。 年,特罗扬诺夫斯基出任苏联驻华大使。这一任命让他本人和许多苏联外交官都感到很突然。特罗扬诺夫斯基到中国后,面对中苏两国意识形态长期对立的局面,他摆脱开意识形态的藩篱,积极开展工作,为缓和中苏之间的争端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得到了中方的高度评价。 奥·特罗扬诺夫斯基具有诗人气质,文采飞扬。苏联著名诗人亚·特瓦尔多夫斯基和康·西蒙诺夫,著名作家亚·恰科夫斯基都是他的同学。然而,他心爱诗人是丘特切夫,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题词就是丘特切夫的诗句: “在这个世界的宿命时刻,能造访它的人是幸福的!” 《列宁在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这幅画在中国曾经十分流行,这幅画显示出作者是位善于刻画人物,安排构图和运用色彩的绘画大师。然而少有人知道创作这幅画的画家是葬在新圣母公墓第1区的鲍·约干松。 鲍·约干松之墓 鲍·约干松(Борис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Иогансон,-,第1区第4排第8尊)是苏联著名的画家和教育家,苏联人民画家称号获得者,曾经任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约干松是位忠诚的老布尔什维克。他的绘画创作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样板,深受苏维埃当局的赏识。遗憾的是,如今这位画家及其创作渐渐被人们遗忘。 约干松是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学校学生,师从А.阿尔希波夫、К.卡萨特金和Н.科罗文等画家。毕业后,他先是在外省几家剧院做舞美师,后来开始创作巨幅画作,他善于“旧瓶装新酒”,把“符合时代的新的革命内容”融入自己的画作中,创作了诸如《审问共产党员》和《在乌拉尔的一家老工厂》等作品。 约干松的绘画创作在20世纪俄罗斯绘画艺术中占有一席地位,他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描绘经历战火和革命考验的俄罗斯人性格的画家。画家的座右铭是“人民是历史的英雄和创造者,展示我国人民的业绩是每个画家的光荣职责……”约干松相信正义一定能够战胜邪恶,光明一定会代替黑暗。因此,他的充满乐观主义和对自己事业必定胜利的绘画对苏联时期的绘画艺术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后来,约干松先后在列宁格勒列宾美院和莫斯科苏里科夫画院任教,培养出大批青年画家。 阿·喀山斯卡娅之墓 阿·喀山斯卡娅(Алла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Казанская,-,第1区第30排第9尊)是俄罗斯影视女演员,年获俄罗斯人民演员称号。她一家人都在影视界工作,丈夫是电影导演鲍里斯·巴尔涅特,女儿是奥尔迦·巴尔涅特。 喀山斯卡娅是史楚金戏剧学院学生,尚未毕业就参加瓦赫坦戈夫剧院的一些演出。她的表演刻画人物性格深刻,扮演的角色抒情并充满魅力和女性的温柔,深受观众欢迎。 后来,喀山斯卡娅转到在史楚金戏剧学院任教长达30多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如,俄罗斯人民演员С.马科维茨基,В.西蒙诺夫和Ю.鲁特博格,俄罗斯功勋演员И.卡里莫娃,А.克拉夫琴科,Г.西雅特雯达,以及Л.尼里斯卡娅和А.列昂诺夫等人。 喀山斯卡娅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女演员。她过生日从不邀请任何人来家中。然而,在她生日这天,家里总是高朋满座,当然主要是她的学生们。 俄罗斯人民演员柳·马克萨科娃曾经这样评价喀山斯卡娅:“她总能发现一个人身上的优点,而不看重他的弱点和不足。阿拉·亚历山大罗芙娜是位极佳的对谈者,真正的朋友和杰出的俄罗斯女性。” 喀山斯卡娅的墓上雕好像是一尊喀山圣母雕像,但喀山圣母怀抱圣婴,可这个圣母手拿十字架,因为喀山斯卡娅毕竟不是圣母。 瓦·季哈米罗夫之墓 瓦·季哈米罗夫(Васил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Тихомиров,-,第1区第23排第3尊)曾经是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的芭蕾舞演员和编导,俄罗斯联邦人民演员。季哈米罗夫从彼得堡舞蹈学校毕业后,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曾任《天鹅湖》、《吉赛尔》、《莱蒙德》等芭蕾舞剧的男主角。他的身体硕长,舞蹈动作阳刚,表现力丰富,具有雕塑感,是俄罗斯传统芭蕾舞的继承人。 20世纪初,季哈米罗夫成为莫斯科大剧院的芭蕾舞编导,排演过《红罂粟》、《睡美人》和《艾丝美拉达》等芭蕾舞剧。 季哈米罗夫本人也十分重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也珍视文化对培养芭蕾舞演员的作用。他爱读书,善绘画,喜欢心理学,为了能够阅读芭蕾舞文献的原著,还学会了法语。 俄罗斯的芭蕾舞大师列别申斯卡娅高度评价季哈米洛夫对俄罗斯芭蕾舞的贡献,认为季哈米罗夫的名字属于整个俄罗斯,整个的舞蹈艺术。他的名字是纯洁的,高贵的芭蕾舞艺术的象征。俄罗斯芭蕾舞获得世界性声誉,其中有季哈米罗夫的一份创造性劳动的功劳。 季哈米罗夫的墓上雕是女雕塑家Е.扬松·马尼泽尔(著名雕塑家М.Г.马尼泽尔之妻)的作品。季哈米罗夫的高浮雕像下面,简单的线条勾绘出一位芭蕾舞女演员的舞姿,参观者都会明白这里下葬的人一定与芭蕾舞有关。 在伏尔加格勒师范大学主楼门前,摆着谢拉菲莫维奇的半身雕像(),我看到后感到奇怪,因为作家不是察里津人,也与这个大学没有什么关系。后来才知道,这所大学早在年就以谢拉菲莫维奇名字命名,至今已有68年的历史。 亚·谢拉菲莫维奇之墓 亚·谢拉菲莫维奇(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афимовичСерафимович,-,第1区第44排第22尊)是苏联著名作家,出生在罗斯托夫省的一个哥萨克镇上,父亲是顿河哥萨克军队的大尉。他从小随父亲在波兰度过,长大后考入彼得堡大学数理系,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因与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一起参加革命运动并企图刺杀亚历山大三世,被捕流放到阿尔汉格尔省。 谢拉菲莫维奇在流放地开始文学创作并使用笔名谢拉菲莫维奇,流放结束后回到故乡顿河,继续文学创作。 谢拉菲莫维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俄国新闻报》的随军记者。他拥护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创作长篇小说《铁流》,描写塔曼军在国内战争期间,在柯如赫(原型人物是叶·科甫丘赫,年大清洗时被杀害)领导下行军公里与红军主力汇合的真实故事。 小说《铁流》的译者是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第一届系主任,著名翻译家曹靖华教授。 在新圣母公墓里,很少有商人的墓地。可巴·特列季亚科夫却葬在这里。因为他创建了特列季亚科夫画廊,为俄罗斯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顺便指出,他是安息在新圣母公墓里唯一的俄罗斯企业家。 巴·特列季亚科夫(ПавелМизайловичТретьяков,-,第1区14排第10尊)是莫斯科特列吉亚科夫画廊的奠基人,俄罗斯荣誉市民称号获得者。 特列季亚科夫出生在商人家庭,长大后与父亲一起经商。后来与弟弟谢尔盖一起创办了几家棉纺厂,有几千工人,几百万卢布资产。 特列季亚科夫热爱俄罗斯绘画艺术,并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从19世纪50年代起开始收集俄罗斯艺术品。最初,他收集到了包括Н.西里杰尔、В.呼季雅科夫、И.特鲁特涅夫、А.萨甫拉索夫和Ф.布鲁尼以及其他画家的作品。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对于真正醉心于绘画的我来说,没有比创办一座社会性的、人人都可以参观的、能给许多人带来好处和满足的艺术精品宝库更为强烈的愿望了。”基于这个愿望,特列季亚科夫后来不但收藏购买俄罗斯画家的画作,而且还向一些画家订购绘画作品…… 特列季亚科夫收藏画作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钱往往并不能解决问题。在此仅举一例:早在年,特列季亚科夫就希望在画廊里能有一幅大文豪列·托尔斯泰肖像,但是托尔斯泰断然拒绝画家去画他。后来,特列季亚科夫得知托尔斯泰与诗人费特私交很好,便想通过费特去做工作,但托尔斯泰依然拒绝并回话说:“关于给我画肖像一事,我过去和现在重申:不行……有某种胜过推理的感觉告诉我,不适合做这件事。” 只是到了年,画家克拉姆斯柯依才把托尔斯泰劝说成功。那年夏天,克拉姆斯柯依与家人住在离图拉不远的乡间别墅。有一天,他去亚斯纳雅·波良纳拜访托尔斯泰,但是托尔斯泰依然拒绝摆姿势让人画他。可克拉姆斯柯依不弃不舍,在两小时的谈活里曾经四次提到要给托尔斯泰作画的事,后者终于松了口……克拉姆斯柯依说:“我十分尊重阁下拒绝的种种理由,本不应再坚持做这件事,并彻底放弃给您作画的希望,可您的肖像将来应当挂在画廊里,‘那么该怎么办呢?’这很简单,当然,作画的不是我,并且也不是我的同时代的任何画家,但30年,40年或50年之后,那时候只会留下遗憾,说您的肖像没有及时画下来。”听了这段话后,托尔斯泰沉思了一会儿,但依然拒绝了,不过这次拒绝的不是那么坚决……这时,克拉姆斯柯依做出了让步,并达成以下的条件:首先,把肖像画出来,倘若托尔斯泰因某种原因不喜欢,那就把它毁掉;其次,肖像归托尔斯泰所有,送到画廊的时间由他本人的意愿决定……后来才弄清楚,托尔斯泰原来想为自己的儿孙们留下自己的肖像,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问到了肖像的复制问题……至于哪幅留给自己,哪幅送到画廊,这由托尔斯泰本人决定。“我们的谈话到此结束,并决定第二天开始给他画肖像。” 就这样,克拉姆斯柯依苦口婆心地说服了性格固执的托尔斯泰,也为其他画家给他画肖像打通了道路…… 特列季亚科夫开始收藏俄罗斯画家画作品那个时候,俄罗斯画家们的画作还散存在画家家里、流失到国外或被个别私人收藏家收藏。那时候,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和谢罗夫等画家尚未出现,况且俄罗斯画派作为一个独具一格的画派还尚未被西方认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列季亚科夫开始收集画作,他不但收集和订购画作,而且还支持和资助一些画家作画,这对西方了解俄罗斯绘画艺术,繁荣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特列季亚科夫是位不追逐名利的俄罗斯人。他所作的一切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而是切实做一件真正的善举。因此,他不喜欢有人夸奖或赞扬他。有一次,俄罗斯著名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写了一篇文章,对特列季亚科夫的收藏活动充满了溢美之词,他见到后很伤心,甚至大病一场,还暂时离开了莫斯科一段时间。后来,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特列季亚科夫专门出国,以躲避出席画廊的转赠仪式…… 年,特列季亚科夫给自己收集的画作修建了一座画廊,展出两千多幅画作,于年对观众开放。年,特列季亚科夫兄弟把这个画廊连同收集的绘画作品一起赠送给莫斯科市杜马。为表彰特列季亚科夫兄弟的这一义举,沙皇想授予他勋章,可特列季亚科夫说,我不需要任何勋章,只给我一个莫斯科荣誉市民称号就行了。 特列季亚科夫临终遗言是:“请保护这个画廊,祝你们健康。”他还提出两个希望。一,希望这个画廊的展品逐渐增多,他的这个愿望实现了;二,画廊要永远免费开放,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俄罗斯绘画大师们的杰作,可遗憾的是,他的这个愿望不但没有实现,而且相反,票价愈来愈贵…… 特列季亚科夫创建的画廊是一件真正的丰功伟绩,他的事业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敬重。 特列季亚科夫最初下葬在丹尼尔公墓,与自己父母和弟弟谢尔盖长眠在一起。年,两兄弟的骨灰移葬到新圣母公墓。 在新圣母公墓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墓右边,有一个镌刻着人头浮雕像的黑色大理石墓碑很少引起参观者的注意,可若要提起“恰巴耶夫”(中国将之译成“夏伯阳”)这部电影,说到这位国内战争的传奇般的英雄,那么很少有人不知道。让恰巴耶夫的英雄事迹留给后人的,正是德·富尔曼诺夫这位作家,因为他曾经是恰巴耶夫的师政委,十分了解恰巴耶夫。 德·富尔曼诺夫之墓 德·富尔曼诺夫(ДмитрийАндреевичФурманов,-,第1区第44排第38尊)出生在俄罗斯的雅罗斯拉夫尔州省的谢列达村。他开始念书的学校是基涅什马小学。在基涅什马3年的学习对于富尔曼诺夫意义重大,因为从那时起他就决心献身于文学事业。 年,一首献给自己小学文学教师的小诗刊登在《伊万诺沃之页报》上,署名为“富尔曼诺夫”,这是他的处女作。同年,富尔曼诺夫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但尚未毕业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参军上了前线。 十月革命后,他转向苏维埃政权做党务工作。国内战争爆发后,他听从伏龙芝的号召于年上东线任第25步兵师政委,师长就是恰巴耶夫。后因受伤到了莫斯科,开始文学编辑和创作活动。 富尔曼诺夫仅仅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弥留之际,列宁的姐姐安娜与他的其他亲朋好友在他身边。人们对他的去世感到十分悲痛。列宁的姐姐安娜高度评价富尔曼诺夫,认为“一个金子般的人去世了。” 长篇小说《恰巴耶夫》让富尔曼诺夫获得巨大的声誉。富尔曼诺夫去世8年后,著名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将《恰巴耶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更让富尔曼诺夫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 有一天,一位小朋友问我,为什么我们每天上下班经过的大街叫瓦维洛夫大街?谢·瓦维洛夫在20世纪30-40年代的苏联,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死后葬在新圣母公墓第1区。可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他。看来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位苏联著名的物理学家。 谢·瓦维洛夫之墓 谢·瓦维洛夫(СергейИвановичВавилов,-,第1区第42排第7尊)是苏联物理光学的奠基人,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曾任苏联科学院院长(-)。 瓦维洛夫出生于莫斯科,是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他就开始发表论文,他的关于染色剂的热褪色的毕业论文获金质奖章。 毕业后,瓦维洛夫参军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在欧洲战场经历了艰苦的岁月,战后返回俄罗斯。他先后在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学院、莫斯科高等动物技术学院和莫斯科大学任教。年,瓦维洛夫成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年后转为科学院院士。瓦维洛夫主要研究领域是物理光学,在发光学和微观光学方面有创造性研究。 瓦维洛夫还是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主编,他倡议组建了全苏普及政治科学知识协会,还在科学普及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谢·瓦维洛夫与哥哥尼·瓦维洛夫同为科学院院士,可在苏联的命运截然不同。瓦维洛夫在苏联受到重用,风光无限;而身为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的尼·瓦维洛夫,却被指控“英国间谍”被捕,最后冤死在狱中。其实,这种现象在苏联时期并不罕见。莫洛托夫任外交部长期间,可妻子波林娜却被关在监狱5年(-);加里宁身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可妻子叶卡捷琳娜也免不了在集中营度过7年(-)囚禁生活的命运…… 离瓦维洛夫院士墓地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巨大的墓上雕很显眼,这是苏联著名的冶金专家巴尔金的墓地。 伊·巴尔金之墓 伊·巴尔金(ИванПавловичБардин,-,第1区第41排第1尊)是苏联著名的冶金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 巴尔金从基辅工学院毕业后,曾经在在库兹涅茨冶金联合厂任总工程师,后来任苏联科学院冶金研究所所长,并担任过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年,他在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做完报告后心脏病突发死亡。他生前曾经获得7枚列宁勋章以及其他勋章和奖章。 巴尔金作为一位著名的冶金专家,敢于直言批评当时的苏联作家协会主席法捷耶夫。因为法捷耶夫最后的一部小说《黑色冶金工业》按照苏联官方的旨意,为歌颂“苏联工人阶级,歌颂苏联工人”而夸大了斯达汉诺夫运动。这部小说由于法捷耶夫生命的中断没有写完,但部分章节已经在杂志上发表。巴尔金看到后曾经几次找法捷耶夫,指出小说中对苏联冶金业的一些错误描写。 在第1区里有一座最大的墓上雕。一位蓄着又宽又密的大胡子的男子的胸像坐在白色大理石墩上。他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城市地看着远方……过往的游人都会问或心里想,这是谁,为什么他的墓上雕这么宏伟,他对俄罗斯有过什么贡献? 奥·施密特之墓 奥·施密特(ОттоЮльевичШмидт,-,第1区第42排第1尊)是施密特是苏联数学家,地质学家,天文学家和苏联科学院院士。 施密德毕业于基辅大学数学力学系,最初是研究数论的,在大学期间就因发表论文获奖。施密德曾经在莫斯科大学任教,任代数教研室主任。他不但在学术上是颗学术新星,而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出色的组织工作能力。 施密德青年时代患肺结核,且病情愈来愈重。后来在奥地利养病期间上了登山运动学校,研究了冰川和基地考察技术。为他后来领导苏联的极地考察打下了基础,并且成为拯救落难北极冰川的多位考察人员的英雄。 40年代,施密德又在天文学领域提出自己的关于地球和太阳系诸星球生成的假想,认为这些球体从来不是由炽热的气体星云,而是由坚硬而冰冷的物质形成的。 施密特曾经是苏联大百科全书主编。他善于组织和团结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倾注了多年的心血,编篡了苏联大百科全书。 施密德晚年深受疾病折磨,但他顽强与疾病作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年9月7日,病逝在莫斯科郊外绿城的别墅。 这里是施密特一家的墓地。墓上雕左下角是他已故的妻子维拉·费多罗夫娜以及他们的儿子弗拉基米尔等人的名字。 施密特的墓上雕是著名雕塑家С.科尼奥科夫的作品。 符·邦奇-勃鲁耶维奇之墓 符·邦奇-勃鲁耶维奇(ВладимирДмитриевичБонч-Бруевич,-,第1区第45排第2尊)是位老布尔什维克党员。他是苏联党政活动家,政论家,也是列宁的亲密战友,助手,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符·邦奇-勃鲁耶维奇上大学期间,因组织大学生演讲而被学校开除并流放。回莫斯科后加入莫斯科工人联盟组织,从事地下出版和散发非官方文件活动。 年流亡国外,为国内的革命者运送革命书籍。认识列宁后,成为《星火报》的积极成员,同时在苏黎世大学学习。后来,在英国,加拿大、瑞士等国从事各种教派的生活和信仰问题研究。 年回到俄罗斯,在《新生活报》工作,参加了彼得堡武装起义的准备。年起,他是《真理报》编辑部编委。因搞革命曾经多次被捕。十月革命期间,他是斯莫尔尼宫的卫戍司令,还是人民委员委员会的事务管理主任。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权的医疗、社科各个部门任要职。 列宁去世后,他淡出政治转向科研工作。曾经任莫斯科郊外的“林中空地”集体农庄主席,莫斯科国立文学博物馆馆长,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宗教史和无神论博物馆馆长。 格·奇切林之墓 格·奇切林(ГеоргийВасильевичЧичерин,-,第1区第2排第19尊)是苏联著名的外交家,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他接替托洛茨基的外交人民委员职务,任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22年后任苏联外交部长至年。 奇切林出身贵族家庭,他父母是虔诚派教徒。祈祷,唱宗教歌曲和读圣经是他童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毕业,获金质奖章。毕业后进外交部档案馆工作 奇切林博学多才,记忆超群,对音乐造诣很深,弹得一手好钢琴,还对音乐家瓦格纳、莫扎特以及哲学家尼采的创作感兴趣,撰有关于莫扎特的著作。 列宁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聪明博学,是位出色的外交人员,这样的人应当重用。至于说他的弱点(据说他是同性恋),这并不可怕,谁都有自己的缺点。 奇切林在任期间,代表俄罗斯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做了许多工作以打破苏联被西方世界孤立的状态。 卡岗诺维奇如今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可老一辈人都记得在苏联高层领导中的这位国务活动家,近30年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列·卡岗诺维奇之墓 列·卡岗诺维奇(ЛазарьМоисеевичКаганович,-,第1区第10排第13尊) 卡岗诺维奇出生于基辅州的一个多子女的犹太农民家庭。他的家庭的生活很苦,14岁就开始在工厂打工。在加入布尔什维克的哥哥影响下,年就成为俄罗斯社会民主工人党(布)党员。之后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卡岗诺维奇是十月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参加在彼得格勒、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进行革命宣传鼓动工作。列宁去世后,卡岗诺维奇是斯大林的支持者。从起任乌克兰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年卡岗诺维奇来莫斯科工作。30年代初成为莫斯科州第一书记,后又成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和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农业工作。后来,他又成为交通部长。由于他领导建设莫斯科地铁的成绩突出,莫斯科地铁在年至年曾以卡岗诺维奇的名字命名。此后,卡岗诺维奇又当过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的部长。 卡岗诺维奇在30年代莫斯科城市改建工作中有功,但也拆掉了不少珍贵的历史建筑。 30年代,卡岗诺维奇积极参加斯大林的大清洗,制造红色恐怖,处决了不少无辜。 战后,身为犹太人的卡岗诺维奇曾向斯大林下“最后通牒”,要求重新审理克里姆林宫的“医生案件”。这件事情让他渐渐失宠。 斯大林去世后,卡岗诺维奇支持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逮捕和枪决贝利亚。他主管几个大部,还是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地位似乎一度上升。 年,卡岗诺维奇被自己曾经推荐进入苏共高层领导的赫鲁晓夫宣布为反党集团成员,一切职务被撤销。年12月被开除党籍。赫鲁晓夫下台后,他曾经多次申述要求恢复党籍,但毫无结果。年7月25日去世,享年97岁。 有人认为卡冈诺维奇是个杰出的国务活动家,与党的敌人作斗争的斗士,他一生坚信斯大林的政策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捍卫斯大林;有的人认为卡冈诺维奇是个鞋匠,没有文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书写有很多语法错误,且心狠手毒,六亲不认。他哥哥是航空工业部部长,在明知哥哥要遭到逮捕的情况下,他没有出面保护,导致哥哥的自杀(当然,对他哥哥的死因还有另外的说法)。 总之,卡冈诺维奇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历史功过有待于史学家进一步论证。 凡来莫斯科的中国人,必定要去红场参观并且拜谒列宁墓。但能有多少人知道,列宁墓的设计师是谁?从莫斯科乘坐火车从喀山车站去俄罗斯东部去的俄罗斯人,又有谁知道这个火车站的设计者是谁? 阿·休谢夫之墓 阿·休谢夫(АлексейВикторовичЩусев,-,第1区第42排第10尊)是20世纪著名的俄罗斯建筑师。他的建筑成为俄罗斯的骄傲,因为他的设计具有高度的精神内涵和崇高的社会思想。 休谢夫出生在基希尼奥夫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在圣-彼得堡皇家艺术院的高等艺术学校学习,师从И.列宾和Л.别努阿等名画家。他毕业获金质奖章,之后随考古考察团去中亚,研究那里的古建筑丰碑。之后,又漫游欧洲诸国,所见所闻对他日后的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20世纪初,休谢夫成为新俄罗斯风格(俄罗斯现代风格)建筑的领军人物。十月革命后,休谢夫成为苏联最受欢迎的设计师之一,在20年代被选为莫斯科建筑协会主席。他还担任过特列吉亚科夫画廊的经理,对扩建画廊的主体建筑做出贡献。 如今,莫斯科饭店,共青团地铁环线站,机械学院(如今的军事大学)大楼,勃留索夫巷的演员住宅大楼,列宁格勒大道的改建,十月广场的改建,卢比扬卡的克格勃大楼,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大楼的改建……这些建筑物或是休谢夫设计或是有休谢夫参与,总之,处处都可以见到休谢夫的建筑风格,因此,说休谢夫是20世纪莫斯科的一位主要建筑师是实至名归。 休谢夫的墓上雕是著名雕塑家С.科尼奥科夫的作品。 新圣母公墓里鲜为人知的名人墓(之二)新圣母公墓里鲜为人知的名人墓(之一)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1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2月24日大胡子带你去摄影尼泊尔洒红
- 下一篇文章: 足彩名家公推竞技场今天赛事不多不设收费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