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作者黄大强

点击上方蓝字我们

():作者黄大强先生所撰写《伊犁河古代渡口》一文,通过详实的历史依据,以及各处来龙去脉,为大家再现了以往历史遗迹的真实存在,不失为一篇极具阅读性和了解历史、增长知识的好文章。——编者李炬弢

伊犁河,是我国为数不多向西流淌的国际河流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孕育了众多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在丰富多彩的历史剧中,纷至沓来、环河而居的众多民族为了政治经济利益,在伊犁河上往来驰骋,从而形成了几个闻名的古渡口。公元前年张骞凿通西域,伊犁河以帝帝河、伊列河、伊丽河、亦列河等名称开始出现于我国古代史书;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伊犁河成为中国的一条内陆河,伊犁河上的古渡口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中外商旅往来经商的交通要津,也成为中国历届政府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反对分裂势力的军事要冲。追寻古人的活动足迹,对于我们挖掘伊犁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伊犁历史、培育和发展旅游经济文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几千年岁月沧桑、境域变迁,如今,这些古渡口在那里呢?

多年来,伊犁河流域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先后出现了乌孙王城——赤谷城(王炳华教授一直认为:乌孙王城赤谷城位于今昭苏县境内)、西突厥的两个王城三弥山(日本学者松田寿男认为:西突厥最初的王城三弥山位于今特克斯与新源县一带的大山里)与弓月城、察合台汗国王城阿力马里、准噶尔蒙古的王廷固勒扎都纲;留下了尼勒克县阿布热勒山古铜矿遗址;也留下了一万多座古墓葬,其中最大的古墓高20米,还有一座大墓表面带有图章的造型;有几十处古代岩画;除清代伊犁九城之外,还分布着十几座唐代以来的古城。众多的民族,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多年的碰撞、交流、融合、发展,给伊犁的历史绘下了绚丽多彩的画卷,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比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我们对伊犁河上的古渡口,应该沿着古人活动的轨迹来寻觅,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一、伊犁河上游的渡口

伊犁河上游有3条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它们流经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等5个县。这5个县里,集中了95%左右的伊犁古墓葬,其也是古代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突厥人、蒙古人的主要活动地区,因此应该有许多古渡口。

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伊犁河渡船(王民斌供照)

﹙1﹚特克斯河渡口

特克斯河流经特克斯、昭苏、巩留三县,这三县都是古代乌孙、悦般人的主要游牧地带,也是突厥人、蒙古人活动的重要地带。特克斯、昭苏两县古渡口的文字记载阙如,但从散布的大量古迹来看,古代在特克斯河上应该有不少渡口。昭苏县境内已发现古墓葬余座,一般3~20座为一组,大约分为34处,主要有夏特古墓群50座、萨尔阔布古墓群座(包括阿乌子古墓群座)、大洪纳海古墓群40座、阿克苏古墓群座等等。这些古墓群分布在特克斯河南北两岸,以河南岸为多,其中最大的底周达米以上,顶部直径与斜高均为20米,考古界认为以乌孙古墓为主。夏特古墓群位于夏特沟口和夏特河东侧的坡地上,而这里正是通往木扎尔特达坂,再东南行到龟兹(库车)的要冲;在不懂架桥技术的远古,人们要来往于河两岸,必须在此设渡口。在萨尔阔布乡也是如此,那里是古人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带。如今,这些地方分别建起了桥梁,估计古渡口应该是在这些桥梁附近。主要是:

特克斯军台渡口清乾隆二十八年(),伊犁参赞大臣伊勒图在特克斯河上游设置巴图蒙柯到沙图阿満等7个军台。因为特克斯河面宽阔、水深流急,便在特克斯军台建了个渡口,用大松树造了两个威呼(把树木刳空做的船),在索伦族中挑选会划船的两个人教大家划船、摆渡。这个渡口是个简易渡口,主要用于驻防军人和传递军情时摆渡,位于今昭苏县阿克牙孜牧场东北部、昭苏林场西部的特克斯河边。

图为年伊犁河渡口上备用的小型渡船(王民斌供照)

喀拉托别渡口(大桥)位于昭苏县城南19.5千米的特克斯河上,是通往萨尔阔布乡的要津。经过萨尔阔布乡,也可以骑马走山路到特克斯县的莫音台、阔克铁勒克乡、丘拉克铁勒克乡、军马场、喀喇托海乡,直达特克斯河与伊犁河的交汇处,再东行到新源县,经裕勒都斯川到西州(今昌吉市)。

解放桥渡口(解放桥)位于昭苏县城西南24千米的特克斯河上,是通往夏特古墓群、木扎尔特达坂和古龟兹(库车)的要冲。这里河宽水深,春、夏、秋季节不能骑马泅渡,要过河必须依靠摆渡。

阔布渡口位于特克斯县城西7千米的特克斯河上。在特克斯县的阔克铁勒克乡、喀喇达拉乡、喀喇托海乡也有大量的乌孙古墓葬;在特克斯河支流阔克苏河一带,已发现3处大型古岩画,以上这些都位于特克斯河南岸与东岸,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要到对岸去,必须渡河。而河北岸的齐勒克乌泽克乡的苏阿苏村,曾经是古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区,保留有许多古代文化遗迹,还有一条连接伊犁与昭苏的苏阿苏古道。在特克斯县的古渡口主要是阔布渡口,该地地名就是“阔布”(渡口)——齐勒克乌泽克乡阔布村,~年曾经是特克斯设制局、特克斯县政府所在地,年以前一直有一个渡口和渡船在此摆渡。年10月,县政府在此地建成一座石拱大桥。

喀普其海渡口位于巩留县境内,距离县城东南约40千米的特克斯河上,历史上用木筏与牛皮筏摆渡。喀普其海渡口是连接巩留县东、西两部分的重要孔道,大桥旁边是新修建的喀普其海水库,水库上游是吉尔尕朗乡,在该乡朔小吉尔尕朗河上游,约30千米的云岭深处有一个塔里木吉尔尕朗风景区;桥东是大、小莫乎尔与库尔德宁风景区,分布着两处古墓葬群,显然是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年,锡伯族人黑彭在此用4根松木修建了一座桥;年,区长木松拜等把桥扩建为3米宽的木桥。年,巩留县政府把桥改建为3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桥。

图为民国二十九()年的伊犁巩留县野马渡口。图片上方标题:巩留县野马渡滑纲度船厂二九·七·二九(王民斌供照)

﹙2﹚巩乃斯河渡口

今新源县境内有古墓葬余座,主要分布在巩乃斯河中下游两岸的沟谷口或山前台地、坡地上,其中大部分在巩乃斯河以北,西起巩乃斯种羊场、东到那拉提乌拉斯台山口一带。《隋书》卷34《西突厥传》记述的西突厥王廷也位于这一带:“处罗可汗居无恒处,然多在乌孙故地。复立二小可汗,分统所部。一在石国北,以制诸胡国。一居龟兹北,其地名应娑。”文中的龟兹即现在的库车,应娑就是鹰娑川——裕勒都斯川,今巩乃斯河上游。公元前~年,月氏、乌孙先后从今甘肃一带西迁,经过裕勒都斯川到伊犁河、特克斯河流域;唐显庆二年(年),唐朝第三次发兵征讨反叛的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以阿史那弥射为流沙道安抚大使,同阿史那步真出西州(今新疆昌吉)道,经裕勒都斯川到达伊犁;清乾隆二十二年()三月,派两路大军讨伐反叛的准噶尔阿睦尔撒纳,兆惠领一路大军经裕勒都斯川到达伊犁。在古人类的这一重要活动地区,大概有以下古渡口:

巩乃斯河渡口位于则克台镇以南米处。年,仍有渡船在此摆渡;后来因为紧急调粮,新源县政府在此地修建了木质大桥;年,又在下游修建了一座“T”型钢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桥。

喀拉布拉渡口位于新源县喀拉布拉乡与巩留县阿嘎尔森乡头道湾村交界的特克斯河龙口上,是连接新源县与巩留县,通达特克斯、昭苏县的要津。历史上曾用木筏与牛皮筏摆渡,年前后,此处有木渡船摆渡;年,渡船更换为一次可摆渡4辆汽车的大船。年9月,此地修建了一座长.8米的大桥,渡船停用。

﹙3﹚喀什河渡口

喀什河流经尼勒克县与伊宁县,早在公元前6世纪,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留下了古铜矿遗迹、古岩画遗迹以及约座古墓葬。《尼勒克县志》中表述道:过去,“喀什河两岸的居民靠摆渡来维持交通。”但是这些渡口位于何处,《尼勒克县志》却语焉不详。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从古人类的主要活动地区、如今的交通要道来寻找:

察罕拜牲渡口(吉仁台渡口)位于县城东25千米的吉仁台牧场。在这里渡过喀什河,河南部是一片辽阔牧场,是古代游牧民族理想的家园。年,自治区博物馆在吉仁台一带的古墓中发掘出古代金器。年4~10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和伊犁州文物局对吉仁台水库库区将掩没的一片墓葬进行了全面发掘,认为墓葬年代的上限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下限最晚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汉、晋时期。《西域水道记》卷四《巴尔库勒淖尔所受水》记载:“……哈什河又西,傍北山流二十里,稍折而南,摩多尔吉尔玛台水来汇。三吉尔玛台水,独此有林木。……水达山外,南流数里,汇哈什(河)。河傍南山流,其南山曰乌图岭。又西七十里经都尔伯勒津回庄南。自宁远城以东三百里,皆回民田(“回民”指维吾尔族农民),迄此庄而止。……今自空格斯(河)行者,空格斯河岸十里,至乌图岭。越岭西北行二十里,渡哈什河,河北岸渡口曰察罕拜牲。自此西北行五十里,至都尔伯勒津庄。其西百二十里,在苏布台以东,山势平敞,宜为准部驻牧之所。”查《尼勒克县志》,在县城东一千米处的蒙古中学一带,有喀什回子城的遗迹,也就是都尔伯勒津回庄;由此往东南行五十里(25千米),就是察罕拜牲渡口,也就是今天的吉仁台大桥所在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有一座简支梁大木桥。年,县政府把桥改建为30米长的贝雷钢架桥。

图为年由四师73团投资兴建的喀拉达木钢索吊桥,位于雅玛图大桥下游喀拉达木渡口(王民斌供照)

略拉赛(罗萨依)渡口略拉赛,蒙古语,哈萨克语称“罗萨依”,位于县城南3千米喀什河南的阿布热勒山脉北坡,沟内有年前的一大古铜矿遗址,分采矿与冶炼两部分,包括古采矿竖井10余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一个大型青铜矿采掘、冶炼厂,人员往来、运输频繁,这一带的喀什河上必须有一处渡口。

喀拉托别渡口县城东南16千米的喀什河北岸,原有一座喇嘛庙,喇嘛庙通往南岸的喀拉托别曾经有一座渡口。此地蒙古语地名科克浩特浩尔(绿色洼地),年以后,成为“厄鲁特营”右翼蒙古人的一处聚居地。年,曲尔登卡木德勘布活佛从西藏学成归来后,当地蒙古民众修建了一座喇嘛庙,占地两亩,取名“喀什乌力扎图(喇嘛)庙”,藏语名“阿日西朝格楞”,汉语名“崇寿寺”。曲尔登卡木德勘布活佛于年病逝,蒙古群众在崇寿寺以北米处为他修建了一座佛塔,人称“曲尔登卡木德勘布灵塔”或“喇嘛塔”、“活佛塔”。年,在此地修建了一座木质大桥。“文革”期间,崇寿寺被当作“四旧”而毁坏。年9月,自治区计委投资在此地建起了一座桁架拱桥,引桥长米,正桥长95﹒4米。

二、伊犁河中游的渡口

6~7世纪,伊犁河流域曾是西突厥的主要活动区域。年以后准噶尔蒙古进入伊犁,年以后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在惠远设伊犁将军府,伊犁成为西域的政治经济中心,主要历史舞台都集中在伊犁河中游一带,这一带的伊犁河古渡口与一系列历史事件密不可分。

雅马图渡口此渡口年代久远,可以上溯到唐代以远。历史上曾以牛皮船、木筏、独木舟摆渡。年代,有几户蒙古人造一小木船在此摆渡。年,俄罗斯人与当地人联合建造双联渡船,并从苏联购进钢缆,一次可摆渡2辆马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建造大型渡船在此摆渡;年8月,雅马图大桥建成通车,雅马图渡口退出历史舞台。

图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仍在使用的伊犁河雅玛图渡口(王民斌供照)

喀拉塔木渡口是雅马图渡口的姐妹渡口,位于伊宁县喀拉塔木(吉尔格朗河与伊犁河交汇处),过河可通往察布查尔达坂。此渡口是清代因采矿业兴起而修建的,摆渡拉运煤炭的车辆。清末民初,此渡口曾废弃;新中国成立后,此渡口又恢复使用,分为两处:上游摆渡行人与小型车辆,下游摆渡载重车辆。年,农四师七十三、六十六团与巴依托海乡在此修建了一座钢丝木板吊桥,结束了以舟为渡的历史。

固勒扎渡口也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渡口,从这里渡河,可以南下昭苏,翻越木扎尔特达坂去南疆,也可以经昭苏西去中亚。清康熙五十六年(年),准噶尔蒙古在伊犁河北岸修建固勒扎庙(金顶寺)、在南岸修建海努克庙(银顶寺),固勒扎渡口成为南北两岸来往的交通要冲。乾隆二十年(年),清军平定准噶尔达瓦齐叛乱时,大军在此渡河追击叛军,最后在昭苏格登山剿灭叛军。固勒扎渡口一直沿用到年,人民政府在这里修建了伊犁河大桥,固勒扎渡口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惠远渡口清乾隆二十七年(2年)设立伊犁将军后,伊犁将军府驻地惠远成为新疆(西域)的政治经济中心,惠远渡口也成为连接伊犁河南北两岸的重要交通要津,西迁戍边的锡伯族在今察布查尔县定居后尤其如此。惠远渡口最初用羊皮筏摆渡,后来改用木船摆渡。谢彬在其《新疆游记》中对此也有记述:“(年)五月十三日晴,住惠远城。上午,……策马出南门,微偏西行。二十里,伊犁河治,又名月牙湖。清嘉庆年间(-年)俄人曾于此地设贸易厅,与我通商。今有义渡以济行人。”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县政府搬迁到宁古齐牛录(今察布查尔镇)后,该渡口失去往日的重要性,逐渐停用。

和尔郭斯(霍尔果斯)河渡口《西域水道记》卷四记载:“和尔郭斯河又南流,经拱宸城西和尔郭斯安达拉卡伦东,是为渡口”,位于拱宸城(今农四师六十二团场机关驻地)西的和尔郭斯安达拉卡伦东。乾隆二十三年(年),清军平定准噶尔达瓦齐叛乱时,在此渡河追剿叛军余部。

三、伊犁河下游的渡口

清朝末年国势衰微以前,伊犁河是中国的一条内陆河,其下游的古渡口,是当时连接中原内地和中亚的要津。

察林河渡口是伊丽河最重要的古渡口,分东、西两个渡口。《西域水道记》卷四记载:“格根河又东南流,有特穆尔里克河由南来汇。……二河汇处,置渡口、卡伦焉。惟格根(河)时凅无水。河经卡伦,复东北流,是为察林河。凡四十里,至察林河渡口。……《长春真人西游记》云:‘自阿里马城西行四日,至合剌速没辇,水势深阔,抵西北流,从东来截断阴山(元代称天山为阴山),河南复是雪山。十月二日,乘舟以济。’元时译语谓河为没辇,合剌速没辇即伊犁河也。长春真人之归也,于阿里马城西百余里济大河。往时所济在察林渡西,归时则在察林渡东。”

图为伊犁河大桥建成前的渡口,两只大木船并列后在上面搭建约15米长的4根梁木,再在梁木上横铺约7米长的木板,成为一艘可载物面积达80平方米、载重达40吨的大木船(王民斌供照)

格根河渡口上面提到:“格根河又东南流,有特穆尔里克河由南来汇。……二河汇处,置渡口、卡伦焉。”格根河渡口在察林河上游的格根河与特穆尔里克河的交汇处。这是一个小渡口。

新、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的“渡伊丽河”,不是今天的雅马图渡口,也不是曾经的伊宁市——察布查尔渡口(固勒扎渡口)。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历经唐、宋、元、明直到清朝末年的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前,伊犁河是中国的一条内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伊犁河流域是中国的领土,而并非现在伊犁八县一市狭小的区域。那时的一千多年间,察林河与伊丽河交汇处的渡口是伊丽河的重要渡口;新、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唐朝军队讨伐西突厥阿斯那贺鲁“渡伊丽河”,是指的察林河渡口。成吉思汗西征大军是在这里渡过伊丽河,叶律楚才渡伊丽河是这个渡口,奉命前去拜见成吉思汗的长春真人及其弟子,往返渡伊丽河分别是察林河的东、西两个渡口。

巴勒喀什淖尔(巴尔喀什湖)渡口《西域水道记》:“伊犁河自哈什塔克河口北流百里,入于淖尔。《西域图志》云:‘淖尔为西北最大泽,左右支河水浅可渡处有五,曰额苏斯德、曰喀喇塔拉、曰辉迈拉图、曰温托尔格、曰塔尔辉塔,统名曰多欢。’多欢者,渡口也。”

图为作者黄大强

(本期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黄大强,男,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职称副编审(副高)。退休前担任伊宁市史志办公室总编,主编并正式出版了中共伊宁市党史大事记、《伊宁市志》、《中国共产党伊宁市简史》、《伊宁市组织史资料——企事业卷》等书籍。年退休后,被伊宁市委宣传部返聘担任《伊宁宣传》双月刊总编至年。

主编:王红涛

本期编排:李炬弢

题字治印:郭钧涛

《伊犁老故事》

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看全部文章

黄大强·伊宁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
国内白癜风知名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1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