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号以来首篇严肃向推送认真脸
▼ 以下是基于苏先生晋文化考古全景的 近期研究拓展 正经课题罗列在前 简述和近年概况可以翻到最后看w ▼ ??已存在“地中”概念1 所谓中国,最初概念的缘起从字面上解读,应当是最初始的本义。“中国”本初概念显然由“中”与“国”两个子概念组成。“中”是“地中”或“中土”,“国”则是国家。只有当地中概念与国家政体合为一体时,才能形成“中国”本初概念。《周礼》记载,建王都必在地中。而地中的标准由某些历史上政治霸权中心所确定的当地圭表测量夏至影长来标定。《周礼·地官司徒》明确指出,地中标准为夏至影长1.5尺。同理,《周髀算经》所记载的1.6尺夏至影长数据,则是另一个地中标准。 年,陶寺遗址中期王族墓地大型元首墓ⅡM22出土一根木胎漆绘圭尺,残长.8厘米,复原长度.5厘米,圭尺上由间隔黑色和绿色格间以红色道标出刻度,其中包括陶寺本地二分二至,以及可与陶寺观象台20节令历法对应的其他16个节令。而陶寺圭尺刻度中有一个非常突兀的第11格刻度,从头端到此刻度39.9厘米。按照笔者研究25厘米为陶寺1尺的结果折算近乎1.6尺。这明白无误地表明,陶寺已经存在“地中”概念。 1《陶寺考古初显尧舜时代天下观》——何驽 (本来以为可以添加 陶寺遗址今属临汾市,在文献中称为“尧都平阳”。所以,判断陶寺城址的主人首先应考虑“帝尧”。然而要证实这一点,则需将陶寺遗址考古资料与文献关于尧舜的记载进行系统对应,得到比较完整的证据链。 首先,陶寺曾经出土过两个最早汉字系统的朱书陶文,其中“文”字分歧不大,而另一个字符争讼纷纭。笔者根据陶寺城址夯土板块技术、城址形状、黄土塬地貌等,解释为“尧”字,本意为“在黄土塬上用夯土板块建造的大城”,特指陶寺城址。因而,陶寺遗址出土朱书扁壶“文尧”二字自证陶寺遗址为尧都。此乃陶寺为尧都最直接的文字证据。 再者,陶寺城址考古资料可与文献中关于尧都和帝尧史迹系统对应。 《尚书·尧典》 《尚书·尧典》说“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根据陶寺观象台考古发掘和天文学研究,初步判定陶寺观象台与圭表,可以得到一个20个节令的太阳历,其中包括二分二至、气候变化的节点、祭祀节日、粟黍稻豆农时。而农时是“敬授民时”最实用的核心,也是文德的实质精髓。 《尧典》说“寅宾出日”。陶寺观象台东11号缝从夯土台基芯看,就成了一个门。从这个“门”可以看到冬至至4月26日、8月14日至冬至日日出,站在夯土台基芯上可以举行迎日仪式,这正是所谓“寅宾出日”。 《尧典》说尧的文德光辉“光被四表”。根据汉儒的解释,四表是以地中中表为基点,对于大陆四至与大海之间畔上(今称海岸线)的标志点的指称,用圭表测影的数据来标定。由此推测,陶寺文化以陶寺城址的纬线约N35°53′,寻找欧亚大陆的东表点,今胶南市朝阳山嘴矶头,濒临黄海灵山湾,属古嵎夷;西表点位于今叙利亚拉塔基亚省,濒地中海,有可能古属流沙;按照陶寺经度线约E°30′寻找南表点,位于今广东阳西沙扒月亮湾,濒南海,古属南交;北表点位于俄罗斯拉普捷夫海南岸上,濒北冰洋,古属狭义的幽州。先秦文献记载四海之内东西里即公里、南北里即公里。陶寺文化东西两表间距公里,误差率7.4%;南北两表间距为公里,误差率6%。由此表明陶寺四表的真实存在被隐藏在《尧典》“光被四表”四字之中。 《尧典》称分别派遣羲仲、和仲、羲叔、和叔宅东、西、南、北进行测量。前文所论陶寺四表测量,跨地数千公里,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只能是长年持续逐步推进的,很可能在每一个作业区暂住一段时间,完成本作业单元测量之后,再向前推进。这才是当时可行的技术路线。 《尧典》称“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显然是一个“阴阳合历”。陶寺观象台东1号缝不可能用于太阳日出观测。据天文学家计算初步判断,该道缝很可能用于18.6年一个周期的“月南至”观测缝。毋庸置疑,陶寺文化除了观象台和圭尺所得到的太阳历外,还有观测月亮的天文观测。而陶寺晚期小墓出土的砷铜朔望月小轮,更可能用于阴阳合历的配置操作。 《尧典》与《虞书》所提到的四岳官僚。陶寺早期和中期的中型贵族墓葬,很有可能是官僚墓葬,其中随葬木表或玉璇玑的中型贵族墓职官很可能是天文官;随葬骨耜的贵族墓很可能是农官。而陶寺早期贵族墓随葬的玉石圭,我以为是官僚委任的凭信。《尚书·虞书》提到考核官员有收颁瑞信行政制度,汉儒认为是圭璧。陶寺中型墓随葬玉石圭皆为钝尖锋,像春苗拱出地面而有信;圭的长度则是以所委任辖区夏至影长来象征地理区位和地广。 观象台航拍照片 《论语》说,帝尧禅位给舜的时候叮嘱:“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陶寺圭尺、玉琮游标构成完整的“中”。“中”是西周之前乃至史前时期对圭尺的称谓。圭尺以其测晷影制定历法以及天文大地测量功能,被作为象征王权的权杖,故而掌握权柄称为“允执其中”。 《周易》豮豕之牙与尧舜之上政。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昭力》解释《周易》“豮豕之牙,吉”的含义就是修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乃《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谓也。陶寺中期元首墓ⅡM22头端墓壁上,以公猪下颌骨(豮豕之牙)为对称轴,左右各摆3柄带彩漆木把的玉石钺(玉兵),正是豮豕之牙的图示,象征修兵不战的文德治国理念。 陶寺龙盘 龙崇拜。《竹书纪年》传说尧母庆都感于赤龙而生尧,尧曾梦攀天而上。陶寺早期元首墓中出土龙盘,画面中赤龙攀天而上,恰似《竹书纪年》相关传说的生动写照。 综上所述,陶寺遗址考古资料很明显能够同传统文献关于尧都和尧舜史迹比较体统地对应,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古与历史文献对应的证据链,这不由得使我们相信,陶寺都城遗址就是尧都。 2《陶寺考古初显尧舜时代的天下观》——何驽 链接同上段 陶寺古观象台基址 ??四表推测考察3 《尚书?尧典》说“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经学家们解释“四表”为四方与四海之间的畔上。我认为“四表”应当是东、西、南、北四方边界“畔”上的四个标志点,也就是大陆四至上的标志点。表以里为大陆,是“版图”所覆盖之地,是“表里河山”的“领土”。四表所划定的空间便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 从文献记载看,这四个四至标志点是通过圭表大地测量得到的。四表圭表测量实际是东西南北中五表测量。《周礼?地官司徒》贾公彦疏云:“周公度日景之时,置五表。五表者,于颍川阳城置一表为中表,中表南千里又置一表,中表北千里又置一表,中表东千里又置一表,中表西千里又置一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经过三十余年考古发掘与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根据考古资料倾向于认为陶寺城址就是“尧都平阳”。 圭尺所反映出的陶寺文化四表天文大地测量行为,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科学考察工程,更多的是对于陶寺本初“中国”所在东亚大陆政治地理的探索。这是因为国家地缘政治新体制,催生了陶寺本初“中国”元首尧舜们胸怀天下的政治抱负,才会在头脑中产生出表里山河的“天下观”——陶寺本初“中国”所在东亚大陆四海之内理想国度。相对于陶寺文化实际“政不出晋南”来说,陶寺四表所表现和宣示的理想天下观,可被视为多年前本初“中国”元首尧舜们的“中国梦”。这个“中国梦”延续到西周时期,被通俗地解读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陶寺文化南表、东表推测点考察分析》 ——何驽 最早提出将陶寺和国家概念相联系的考古学家是苏秉琦先生。陶寺遗址在晋南地区,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面积达万平方米,上世纪为了寻找夏以前的都城对它进行了发掘,当时发掘了两片工作区,一片是在西部,有大量的平民居住区,在东南部则发现大量早期的王族墓地。 苏先生超帅!不接受反驳 早期的考古收获是建立了三期的文化分期,现在通过一些新的手段将最早年代更新到距今年左右,最晚的可能是到年,但还需要很多数据进行支撑。年,考古学者并没有定义它为夏都还是尧都,但将它定义为都城,现在基本上确定了陶寺城址的发展阶段。陶寺早期城址并不大,考古学者认为是一个宫城,后来发现的所有大型夯土台基都在这个区域里,只有13万平方米,最初在南部的下层贵族居住区建起了城墙,所以将宫城和外城围起来了。宫城和外城构成了早期的城址,面积只有20多万平方米,但是有祭地的礼制建筑,这个区域外有大量的平民居住区和仓储区,都加起来的话整个面积有万平方米。 到中期有大的变化,宫城虽然继续使用,但南部的小城废弃掉了,在外部建立一个巨大的外郭城,出现了观象祭祀台。已发掘的地方有万平米,如果加上未发掘区域的话,就超过万平方米,这个时候城址已经变成了双城址,且城中功能区完备,明显看出是以某种宇宙观为指导思想的。此外还有驿站性质的基址,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陶寺都邑遗址的功能分区 陶寺中晚期时出现了极大的动荡,它被彻底征服,不再作为都城而存在。仅在某一个时刻,陶寺搞过一段复辟,体现在北、南墙的修筑,礼制建筑也重修了一下,在宫城中还出现了夯土台基。 祭天和祭地是当时重要的国家祭祀。陶寺祭天的遗址位于城址的东南部,最为重要的礼制建筑是观测太阳历的观象台,我们与天文考古学家进行合作,通过实地的观测,发现陶寺的观象台能得到20个节气的历法,可以拟定关于大豆、黍、粟等农作物播种和收获的历法。更能体现陶寺农业社会的本质,天文历法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观象台旁边有沟和渠,也有祭地的遗址。 M22的出土器物现存78件(套),其中立表和圭尺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同时圭尺还有配有玉琮游标。这是因为圭尺能够知晓当时的地中观念,圭尺上中间一条多余的横条为1.6尺,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和考古学者的观测,其在《周礼》和《隋书?天文志》中也能得到验证,即地中的坐标在晋南,经过陶寺五表和“亞”字形天下观以及现代的测量,发现陶寺圭表上的东西南北与中国现在的东西南北大致相当,因此更能体现它才是中国之“中”。 1?原文见《二里头与陶寺,到底谁“最中国”?》 (引用终于可以直接戳了??感动 强烈建议社科院出个号内搜索功能 真的 *看papr的时候就发现“何驽”“何努”经常混着用 经查证,“何驽”为笔名 以下内容较友好 会贴一点 相对有趣的信息材料 ? 我自己加的titl是轻松的食用方式 这样打开 读起来好懂 ▼ 发掘成果“朴实无华版”概况*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2213.html
- 上一篇文章: 潜规则一百年
- 下一篇文章: ldquo老英雄rdquo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