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采访/健文

还在读大学时,朱晓闻曾与策展人乐大豆及电影制作人洛特·史普瑞(LotharSpr)一起,制作出《40+4,艺术不够!远远不够!》这部将纪录片和互动装置合二为一的作品。之后她没有停止对影像技术如何与艺术创作结合的探索,期间有使用头戴式兼具摄像与投影功能的“帽子”作为主要道具创作的《可穿着的城市惯例》,关于垃圾填埋场的单频录像装置《终极岛》和探讨远距离恋爱的三频录像装置《距离之间》。等到《乡绸》出现的时候,我有一点惊讶,朱晓闻改拍正儿八经的纪录片了?

纪录片《乡绸》预告片

《乡绸》纪录了美国洛杉矶第一家进口中国真丝面料的商铺店主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奋斗史。在洛城繁华的贝弗利大道上,坐落着一家广为人知的面料商店——“远东丝绸”。店主王先生是与这个快时代显得格格不入的老派人物,他的店里有许多宝贝,展现着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致。每件宝贝背后,都包含着他的父辈在美国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史——从二战华人老兵和底层劳工起家,最终成为好莱坞首屈一指的高级真丝供应商。然而时过境迁,“远东丝绸”在全球竞争的商业浪潮中不知何去何从。王先生只能通过对现状的艰难维持,来表达对父母的追思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影片观察、描述了王先生和商店的共存关系,亦通过他和不同顾客的交流,反映出个人生活价值对时代变迁提出的疑问。

纪录片《乡绸》截屏

实际上,朱晓闻还做摄影创作,在我印象较深的《二元性》这组作品里,她车子里刚从日本城购买的装饰小球和洛杉矶港口纪念日本第一批赴美移民的纪念碑上的小孔大小刚好吻合,只有仔细观察小球在阳光底下的阴影方向,才能推断照片形成的过程。而洛杉矶机场附近的中低收入社区居民涂刷在各自家门前墙砖上的涂料也经过她的思想和手,出现在同一面墙上。

二元性·球,

二元性·墙,

她的摄影虽然有实际对象,却并不仅仅使用了纪实摄影的手法;她的纪录片里虽然有主人公,却也并未只是线性叙事。

在一次接受青年艺术平台“无论”的采访时,朱晓闻说道,“在过去几十年间,纪录片创作和理论不断发展,从传统的兼具信息与娱乐性的单线型叙事方式,到重视观众参与度的多媒体纪录片形式,其中‘真实与解读’、‘选择与控制’、‘真实的多重性’等概念被不断强调与探索。我认为数字化、新媒体和技术革新对纪录片创作逻辑的影响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

终极岛,

距离之间,

在纪录片《乡绸》拍摄完成后,对于如何呈现,与观众交互,朱晓闻有一些不同于大多数纪录片作者的想法。既是纪录片导演,又是当代艺术家,创作者的两种身份体现在她为影片剪辑的两个不同的版本里。

其实朱晓闻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即写作者,她为瑞象视点贡献纪录片评论及访谈。如同朱晓闻的作品难以被归为某一固定类别,她的身份也时常跨界。只不过在这些类别、身份之间,仍能看关系存在。

年4月27日,受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邀请,朱晓闻放映了她的纪录片《乡绸》。映后她接受了文化史学者蕾切尔·西尔伯斯坦教授(RachlSilbrstin)和观众的提问,罗德岛设计学院美术馆服装与织物策展人凯特·厄文(KatIrvin)还带观众亲身体验了来自亚洲的刺绣织物。

朱晓闻在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乡绸》放映活动后接受文化史学者蕾切尔·西尔伯斯坦教授(RachlSilbrstin)提问

罗德岛设计学院美术馆服装与织物策展人凯特·厄文(KatIrvin)向观众展示古代亚洲刺绣织品

不久前,《乡绸》获得了墨西哥国际电影节(MxicoFilmFstival)纪录短片银奖。不论奖项大小,能让更多人看到影片便是良机。笔者也借此机会,对朱晓闻就纪录片、摄影和城市生活三个部分进行了访谈。

第一部分更多地围绕《乡绸》和纪录片展开的提问

拍摄《乡绸》是怎样开始的?

朱晓闻:年,我在洛杉矶进行艺术家驻留。搬到那里以后,我发现不开车的话寸步难行,而驾驶改变了我对城市的官感。有一天我在市里开车,然后看到了一块很老旧的OrintalSilk的牌子。出于好奇我就进去了。店铺不是在唐人街,而是在贝弗利大道,离好莱坞和贝弗利山庄比较近。那里你一般不会想象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丝绸店。我进去以后马上就被里面的环境和气氛所着迷。它让我想起在90年代初,妈妈带我去在上海的面料店。她让我触摸丝绸,教我怎样辨别真丝和人造面料,告诉我穿着丝绸有什么好处等等。我开始与OrintalSilk的店主Kn聊起来,然后几次回到店铺里。我问他,认不认识可以量身定做的裁缝。他说他之前认识一个人,但那个裁缝已经退休了。接着他又告诉我很多有关于店的故事,我想它会成为一部很有趣的纪录片。所以我问他愿不愿意被拍摄,但他不太愿意。我把名片给了他,让他改变主意的时候就跟我联系。半年以后,我收到他的邮件。他说他女儿说服了他,因为这部影片会让很多人都知道他家族传奇的经历。

纪录片《乡绸》截屏

影片最后的样子和你起初设想的一样吗?

朱晓闻:我原来的计划是创作一部双频的影像装置。我感觉里面的叙述有很多不同的层面。那时候不一定要将他们连接成为线性的形式。我们的访谈方式也不是很拘谨。我们会待在店里,他会让我看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而我会问他相关的故事。我觉得很荣幸能够花时间去了解我的拍摄对象。我没有一个dadlin,而且他也能相信我,我可以问任何问题。我认为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镜头,就是他在丈量绿色面料的那个镜头。在双频的版本里,光这个镜头就有7-8分钟,而原来的素材里有13分钟。他的这个姿态虽然最简单不过,但是通过其中的节奏和他淡定的态度,你可以感受到他通过与面料的交流在传承父母留给他的手艺。店铺当然是物质的世界,同时也是精神的世界。当他重复着这一简单的动作,你会有一种类似冥想的感觉。

纪录片《乡绸》截屏

《乡绸》关心的是华人移民群体,其中既有身份认同的问题,也有文化传承的问题。这让我想到钟适芳导演的《移动边界两百年》,同样记录了三代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经历的沉浮和想法的改变。所不同的是,《移动边界两百年》一片中加尔各答的华人移民是以群体肖像出现的,而《乡绸》中的王先生是一个人。你觉得他的形象在华人移民的群体中有没有代表性?

朱晓闻:我觉得很有代表性,他的祖父辈是在加州掘金、修铁路的,父亲被美军拉去欧洲打二战,九死一生,母亲是中国广东的农民,为了生存,移民到美国。他自己作为第二代华人移民,进了美国明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航天工程,差点拿了博士学位,但因为那个年代的歧视问题,成不了教授,所以转而做工程师。他后来为了传承父母创业的传奇(白手起家,建成美国西海岸最大的真丝进出口贸易),放弃了航天博士的工作,转而做真丝店的店主。

纪录片《乡绸》截屏

这些故事每一个独立开来,都可以代表每一代美国华人移民的典型故事,但合在一起,就是王先生这一家的故事。

王先生的故事还能够代表哪些文化属性呢?一个是文化的相关性:移民、创业这些当下的热点话题可以在一个经历过所有这些阶段、从繁华回归质朴的二代华人移民家庭中找到历史的经验;其次,还有历史的曲折性:一个家庭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过程包含了很多人生的曲折;此外,就是故事的传奇性:一个中国农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变身美国公民,随后被征入伍,在欧洲前线作为美军打了七年二战,九死一生,回到美国,从开洗衣店到最后产业遍及洛杉矶,其中的酸甜苦辣引人入胜;最后,还有人物的丰富性:通过王先生真情实感的流露,了解那些远离我们当下生活的有趣的传统工艺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乡绸》截屏

专门研究中国移民文化的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研究高级讲师王苍柏教授在谈到《乡绸》时这样说道:

作为第二代中国移民,店主KnnthWong苦心经营父母留下来的丝绸店。这些来自遥远中国的丝绸,已经不是简单和外在的商品。他们承载着主人公对故乡、父母和青春割舍不去的情感,因而成为他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可以说,在影片中,我们几乎难以分清哪部分故事是关于丝绸,哪部分是关于Knnth的。这两者已经融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正是在日复一日整理,丈量和裁剪丝绸的身体力行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一种表达内在情感的媒介,建构记忆的方式和探寻自我归属感的可能。

纪录片《乡绸》截屏

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除了在王先生的店做实地采访和跟拍以外,有没有拍摄他的家人和生活场景?

朱晓闻:在这个版本他没有谈及他的孩子,这个项目有两个屏幕的影像装置版本,它们同时放映,时长60分钟。在另一个版本里,有对Kn更详细的描述。他还谈到他儿子和女儿,他们都不想继承他的店,至少现在都不想。但是在纪录片的版本里,我希望将那部分先去掉。在最后他说到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还能不能经营下去,但他肯定还是希望他的子女可以继承。

纪录片《乡绸》截屏

这部作品的双频版本和单频版本的时长一样吗?画面多了一屏,信息量相当于翻了个倍。在你的设想中,两者是针对不同人群呈现的吗?

朱晓闻:双频是60分钟,单频30分钟,所以可以说双频是单频的4倍信息量。但是像我之前说的,双频聚焦他的状态,单频主要是故事性。双频一般比较适合美术馆展出,单频的放映范围更广一些,我希望更多的观众可以看到两个版本。

《乡绸》双频的版本今年9月会在伦敦Bloomsbury画廊展出,作为我个展的一部分。

纪录片《乡绸》截屏

去年在上海震旦博物馆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都举办了《乡绸》的放映和研讨会,国内外对于影像/纪录片创作和研究的对话环境对你而言有什么异同之处吗?

朱晓闻:《乡绸》去年11月在上海震旦博物馆首映的时候非常成功,座无虚席而且很多观众坐在地上、站在后排。复旦大学的研讨会是对内性质的,所以我们没有邀请很多观众。我几乎没有怎么参加过国内影像/纪录片创作的研讨活动,之前参加过同济大学黎小峰老师组织的“海上影展”,还有就是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关于《乡绸》的讨论交流。在国外,纪录片是非常主流的,影像艺术在艺术门类中也越来越主流,我觉得目前这种情况和国内还不具备可比性。国内的艺术家和电影人经常会说,国内拍纪录片的越来越少。但是国外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如火如荼,影片无论质量、类型、拍摄手法、宣传方式都呈现非常繁荣的态势。我在英国教授纪录片的时候,会经常对来自中国的作品做一些介绍,有时我们也可以在国外的电影节和美术馆看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但总体来说,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交流和介绍。

纪录片《乡绸》截屏

《乡绸》获得墨西哥国际电影节(MxicoFilmFstival)纪录短片银奖,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朱晓闻: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部作品,引发对影片主人公的







































白癜风的偏方治疗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便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