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电影大河之歌最后一抹残阳
[大河之歌]Aparajito 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Ray 主演:卡努·班勒吉KanuBannerjee/卡鲁纳·班勒吉KarunaBannerjee/皮纳基·森古普塔PinakiSengupta 出品:印度 年代: 推荐指数:★★★★ 适宜人群:殿堂级文艺片爱好者 关于本片:雷伊的镜头下,繁饰精致的庙宇,市里巷内悠闲的黄牛,乃至于跑到院子里喝水的野猴子,旋聚旋散的群鸟,无不透出印度都市及乡村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当外面世界的铁轨伸向村落、连接城市之后,这种充满泛神色彩的诗意也恰如最后一抹残阳。当然,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阿普对生活的热情,其身上的质朴与不屈精神,却总能带着主人公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新世界。 不屈的人 前言: 又到了《纽约时报》邀请好莱坞明星表演贺岁短片的玩乐时间!接吻艺术哪家强?18位今年表现出色的演员联手奉献9个年度之吻,今天高呼“要爱要爱”的你一定能挑出自己中意的人、中意的吻法!还不快快学起来! 圣城:瓦拉纳西 [黑客帝国]里,墨菲斯对尼欧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事实证明,这部看起来后现代哲学意味浓厚的电影,实际上不过是好莱坞大片的再包装——所谓真实的荒漠,并未真的暗喻某种世界观,而不过是一种创新性的故事讲述方法。 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阿普三部曲”却并非如此。它试图通过一名穷苦印度少年的成长轨迹,真实地展现一个似乎被遗忘的世界。[大河之歌]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同时也是将导演的国际名声推向巅峰的一部。这部拍摄于年的电影,展示的实际上是年代印度乡村及都市的生活图景。 故事的开始,10岁的少年阿普跟着父母来到了恒河边的圣城:瓦拉纳西。以往人们习惯性地忽略了城市性格对阿普的影响,而在笔者看来,瓦拉纳西恰恰是打开人物性格、导演心理之门的钥匙。瓦拉纳西,古称婆罗?[斯,古代迦尸国首都,唐代名僧玄奘法师曾旅经此地,并在《大唐西域记》里称其“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天祠百余所,外道万余人,并多宗事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话中即为湿婆。马克·吐温曾这样描写这座城市:“整座城市就像一个大教堂,是一个宗教的蜂巢,每个蜂眼都是一座寺庙、神龛。” 印度教徒的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瓦拉纳西的世界,实际上即是印度世俗生活的一个典型缩影。此地人的所作所为,其对神与信仰的态度,自然也最能反映民族性。 影片开始,一个中年妇女邻居问正在洗碗的阿普母亲:你不是要去恒河沐浴吗?如果你不去,就得不到救赎。另一位男子则解释阿普一家初来乍到,“他们会适时沐浴和朝拜湿婆的”。遗憾的是,影片中忧虑多劳的母亲更多的时候都在为生计发愁,对所谓的“救赎”却无暇顾及。 与母亲的秉性恰恰相反,父亲是一名乐天知命的司祭,每天的日常就是在恒河边向人布道。三部曲的第一部[大路之歌]里,曾交待过这位父亲在乡村的生活状态:贫寒,但是因其学者身份而受人尊重。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细节是,第一部电影里父亲满怀期待的剧本创作,在[大河之歌]里却并未被他再次提起。兴许是生活条件的改善令其不必再做此想,也可能是工作的繁忙令他再无思考创作的余地——无论如何,其对生活的态度却依旧是友善、敏感、且乐观。 关于瓦拉纳西,这座恒河边的圣城,另一颇为吊诡的悖谬之处在于:文明都市的人们期望在此寻得信仰与救赎,雷伊的镜头之下却是兴味盎然的世俗生活。这种兴味盎然在影片的前部分借由父亲这一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父亲乐于向各色人等提供帮助,包括恒河边沐浴、听道的信徒、陌路邂逅的流浪歌手,以及旧相识“卖糖果佬”等等,与人们印象中的虔诚教徒不同的是,这种帮助并未被父亲视为宗教式的奉献牺牲,而是希望对方也能够“投桃报李”。此外,甚至宗教气息浓厚的“托塔宫殿宴会”,在阿普的视角之下,也被处理成一种中国社戏式的节日庆典。凡此种种,本该肃穆庄严的宗教行为,都充满着世俗的盎然与烟火气。 然而,世俗气的表面之下,隐藏的又是浸入骨髓的敬神心理。千百年的沉淀,瓦拉纳西的人们已经将敬神沉淀到生活的内核中去,世俗与信仰由此水乳交融。对于父亲而言,司祭是份工作,是维持生活的物质来源,也是种姓社会之下的一种宿命。在其弥留之际,依旧记挂着能洁净一切的恒河水,而当阿普把水从恒河边打来、由母亲喂到父亲口中之后,父亲也就此结束了生命。那一片惊起的群鸟,或许是对父亲之死的一种诗意描画,或许是阿普记忆的诗化与变形,当然,也或许真是一种泛神教式的神迹。 这部颇具地域色彩与人文关怀的电影取名[大河之歌],似乎在暗示着恒河与印度民族性之间的紧密关联。在年代里,当科技与殖民试图推平一切的时候,当现代文明社会企图边缘化其它任何社会生活的时候,雷伊对这种民族性的展现也充满一种缅怀式的哀伤。而这缅怀,又不像[美国往事]里那样仅仅诉说一个时代的远去?? “阿普三部曲”所展现的生生不息,借助恒河之畔——瓦拉纳西发生的故事得到一次升华式的展现。对印度人民来讲,生活恰如生生不息的恒河,亲人故去的哀愁,在生活之河中转瞬即逝,母亲与阿普几乎是立刻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贫穷,只是贫穷 对电影而言,经济的窘迫营造一种张力,推动故事发展也随同故事结束。毫无疑问,这种窘迫存在于故事中,存在于生活的戏剧性中,却远远不是贫穷本身。阿普三部曲的贫穷绝非此类,它极少作为戏剧张力存在,贫穷就是贫穷。阿普的爸爸曾乐观地预言未来生活的改善,生活却从未改善,甚至没有什么庄严的悲剧性结尾。在此,贫穷压迫着希望,也消解了崇高,它只是一种生活的痼疾,一种你很难忽视的存在。 故事的开头,阿普一家的生活境况终于有所改善,随后父亲的离世却再次给阿普母子的生活罩上一层阴影。他们离开城市,再次过起乡居生活。阿普学做司祭之后,家里的生活多有改善。然而正如贫穷的存在极少推动故事的进展一样,贫穷的离去也并未带来矛盾的解决或者故事的圆满。它只是让母亲不再像从前那样频繁抱怨生活的压力。 阿普对生活的期待却不止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更像父亲,敏感,聪明,对生活充满热情。正如父亲在[大路之歌]中面对母亲的抱怨时说的那样:那有什么要紧,我是个学者。阿普对生活的态度,同样也存在着更多精神层次的需求。父子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父亲乐于做一个司祭,将家族的传统发扬光大,而儿子显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求知欲。当阿普提出上学的想法时,母亲其实是不解且抵触的。而上学必须支出的学费,则让这个家庭再次陷入贫穷拮据之中。 求学生涯让阿普知道了更多,明白了地球的自转公转,知道了非洲原住民,也意识到了外面的广阔世界。可以想象,这些陌生的名词尽管激起儿子无穷的热情与想象力,在母亲看来却是对生活无足轻重的:它们既不会改变乡村的生活,也无望改变家庭的境况。至于进一步求学,甚至离开乡村到加尔各答,更是莫名其妙的事情。 儿子拿着校长赠送的地球仪来到母亲面前的时候,其内心深处何尝没有意识到母子之间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他层层铺垫,先报喜、后报忧,仍未引起母亲丝毫认同。于是在面对母亲的不解与诘难时,阿普情绪激动地回答:我父亲是司祭,所以我就必须也得是司祭吗?! 固然,母亲最终的妥协,令阿普获得一个难能可贵的求学机会。然而母子之间聚少离多、前往更广阔世界几无可能的忧虑也深深埋在了阿普的心中。加尔各答已经是母亲可以接受的极限,阿普对世界的野心,注定是无法与母亲的谅解并存的。 毫无疑问,阿普的个人形象具有极为典型的代表性,因此足以激发许多有类似经历观众的共鸣。年轻人的目标是星辰和大海,硬币的背面却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分割线----------------- ★科幻片 [前目的地]Predestination() 导演:迈克尔·斯派瑞/彼得·斯派瑞 演员:伊桑·霍克/莎拉·斯努克 看伊桑·霍克穿越时空玩烧脑。 ★动画片 [盒子怪]TheBoxtrolls() 导演:安东尼·斯塔奇/格拉汉姆·阿纳贝尔 演员:本·金斯利/艾丽·范宁 莱卡献给定格动画的又一封情书。 ★恐怖片 [鬼书]TheBabadook() 导演:詹妮弗·肯特 演员:艾斯·戴维斯/丹尼尔·亨绍尔 朴实复古玩驱魔。 ★犯罪片 [渴望]Kawaki() 导演:中岛哲也 演员:役所广司/小松菜奈 别被中岛哲也的名头偏了,这就是一部剧毒电影。 ★喜剧片 [她在路上]Ellesenva() 导演:苏珊娜·比尔 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尼莫·谢夫曼 沉重中的释然一笑。 文:Wes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3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企或参与格陵兰机场建设,急坏丹麦政府
- 下一篇文章: 那拉提杏花谷游玩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