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5291113.html

作者:岡本道雄

来源:盛和塾期刊年2月

年-年。日本医学学者。年京都大学医学部毕业,年任京都大学医学部教授,年起六年间任京都大学校长,后又任临时教育审议会会长、青少年问题审议会会长、日本医学会总会会长。年起,任京都奖评选委员长。专业为脑神经解剖学。

京都奖中体现的“稻盛哲学”

有关京都奖,我能够切身地体会到“人格的可传达性”。也就是说,京都奖的理念完全契合稻盛先生的理念和哲学。在评选过程中,我深刻觉察到稻盛先生的人格和理念,不仅是我,也深深印入了每位评选委员的心中。

京都奖作为国际性大奖,要选出各学科领域最优之人,到最终评选阶段,讨论已经相当白热化了。评选委员都是各领域的佼佼者,到了最终评选阶段,只看候选人的业绩,已经难分伯仲,如何判定,大家经常一筹莫展。我作为京都奖评选委员长,最终委员会自然是必须出席,同时也尽量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四次专门委员会和两次审查委员会,可以在一旁静听各位委员陈述他们的意见。因为专业领域的不同,所以即使有些学问不懂,但整体的流程我是清楚的。

京都奖的审查员并非都是和稻盛先生有过接触、也并非都是十分理解稻盛先生对事情的看法和想法之人。但是,当只靠业绩难分高下,讨论进入白热化时,自然而然就会涌现出“如果按照稻盛先生的想法,应该推选这一位”、“如果按照京都奖的理念……”等意见。最终,当大家犹豫不定究竟应该推选谁时,会按照“如果是稻盛先生的话,应该会选这个人;因为是京都奖,所以应该选这个人”之类的方式,最后会归结到人格的话题上。对我而言,这一点是我在从事京都奖评选过程中最为感动、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稻盛先生的理念会如此深入评选委员众人的内心。稻盛先生思想的核心是“感谢之念”,即为世人、为社会做贡献。他时常将“人类”这一概念纳入自己的思维范畴内。优异的学问业绩自然重要,但同时更加重视产出这种优异学问业绩的“人格”。

人们常说京都奖的获奖者,年长者居多,那是因为人品的外露还是需要有岁月的沉淀。“人格是可传达的”这句话对能够成为候选人员的学者同样适用。人格是不会撒谎的,候选人的人格,我们评选委员多多少少能感受的到。因此,在向获奖人员诵读祝词时,专业学问方面的解说由专家来,谈到“为什么会被选为京都奖获奖者时”,我必定会提及人格方面的话题。

去年的获奖者,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尔文·克努斯说:“我虽然去过一次中国,但几乎没有到国外旅游过。为什么?因为旅游前后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日本的学者因为远离西洋圈,所以被邀请时,基本都会飞过去。对学者而言,自己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克努斯明确指出“时间是宝贵的”,拒绝旅游邀请,在我心中,可谓是真正的学者。

美国分子遗传学者马里奥·卡佩奇,在纳粹高压统治意大利时,还是个孩子。母亲被带去收容所时,如果带卡佩奇一起去的话,有可能会被杀害,所以母亲就把他丢在了街头,卡佩奇成了孤儿。就这样,卡佩奇活了下来,后来成了哈佛大学的副教授,后又被犹他大学看中,完成了卓越的研究。他十分感恩研究期间的大学和当地的人。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的卡佩奇多年后再次被哈佛大学邀请成为教授时,他拒绝了,最终在犹他大学,留下了自己的丰功伟绩。

美国哲学家威拉德·冯·奥曼·蒯因通过思考和散步,很好地养成了用脑的习惯,不过他却说“我长寿可能是因为遗传,我要感谢我百岁的母亲”。他的这席话让我十分感激。我之所以深受感触,除了他对母亲的感谢之外,还因为哲学和散步展示了心灵和身体的相关性。原来国外和日本皆有“哲学之道”。

京都奖截至去年已经第12届了,那些人格自然外露的诸多学者打动了评审员的心,最终获奖。不知不觉中,稻盛先生的人格成了该奖的判断基准,这是京都奖最大的特色。所谓的人的永生,可能就是这么回事吧。

“活尽真我”的稻盛先生

我最早和稻盛先生见面,是大约20年前,在我成为以哲学家田中美知太郎先生为中心的、稻盛先生等人参与的京都会议的成员时。当时对稻盛先生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但是,现在想来,我反而觉得没有印象倒挺好、挺重要的。不给人留下特定的印象,这是稻盛先生的本领。

对稻盛先生的印象,有人觉得他是一名大企业家、大艺术家或是哲学家,而我则全无这些看法。对我而言,稻盛先生就是他本人,至今仍是如此。而这点对我来说反而是最重要的。

稻盛先生与西乡隆盛先生同样,成长于鹿儿岛市。父母都是正直朴素、颇有信仰之人。在父母膝下,稻盛先生的少年时代吃了很多苦。与其说吃苦,倒不如说年少时的经历让他了解到了人应有的活法。

长大后,大学考试落榜等,苦难之神照常如影随形。后到了京都,依然是困难重重,每次稻盛先生都拼命思考,然后做出判断。

稻盛先生自己思考,并且是彻底地思考。其对象,首先是技术。拿到订单后,思考如何才能在交货日前如期完工,可谓是倾注全部生命的一场生死搏斗。稻盛先生在拼命思考、努力度过人生的过程中逐渐心领神会如何才能“活尽真我”。

稻盛先生既是技术人员,又是经营者。并且,从“思考”这个角度出发,还算的上是哲学家,同时也是思考“天”与“己”的关系的宗教家。稻盛先生认真的“活尽真我”的活法,活出了稻盛先生自己。技术人员、经营者、哲学家、宗教家,四者浑然一体,塑造了如今的稻盛先生。

其根本,我觉得还是得益于父母的影响。吸收来自父母的养分,稻盛先生“彻底地活尽了真我”。

所谓“活尽真我”,简单来说,我认为就是根据当时情况,最大限度地尽善尽美。就我自己而言,至今的人生中,只有两次这样的体验。一次是在大雪下的舞鹤(注:京都府北部的市)的农村,我拼劲全力准备高中考试之时。寒冬生着炭火的房间,我学习太过入神,满屋子的煤气竟全然没有意识到,如果不是姐姐打开了门,我可能会因为煤气中毒一命呜呼。学习之后,我撑伞冒着大雪到附近外婆家去吃饭,途中,我觉得我的伞下充满了能量。

还有一次是年,我任职京都大学校长时发生的大学纷争。当时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京都大学的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而稻盛先生的人生,“活尽真我”贯穿始终。如非这样,稻盛先生的思想也不能渗透到如此多人的心中。这正所谓是人格的渗透。人格这种东西,如果不是真枪实弹,是无法传达给他人的。

其他人受到了来自稻盛先生的很多感化,这还是因为稻盛先生本人的可贵性。付出最大的努力,真正切实地活尽自己的人生。换言之,稻盛先生是真正、彻底地深入自己的灵魂深处,活出了“真正的自己”,而不只是蜻蜓点水,停留于表面的“自我”。

因为稻盛先生认真的“活尽真我”的人生态度,所以他的人生计划自然而然就成形了。因此,他才会说到了65岁,就遁入空门之类的话吧。迄今为止,稻盛先生都是通过技术接近众人,今后可能是想要通过灵魂来走近世人吧,所以才会全局思维,自然而然地那样想吧。对这一点,我感触颇深。

所谓“思考”

我虽然不懂经营的事情,但迄今为止接触了很多人,我认为经营中真正重要的还是要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进行思考吧。“思考”已经印入了稻盛先生的“人生态度”中。我有什么事情去找他商量时,总是会先仔细聆听,然后认真地思考。反复思考后,对照稻盛哲学的原点,再给出结论。

思考会锻炼人的大脑,也会滋养身体。所以,我特别赞赏像京都奖获奖者蒯因那样,一边散步,一边思考的学者。这种妙味,如果不是实际体验,是无法理解的。

要进入思考时,人的身体必须要保持万全的良好状态。这件事通过早上的散步便可得知。读书后进行散步与起来后直接散步是完全不同的。身体好的时候头脑也会清晰,头脑痴呆时,身体也会虚弱。

人类的脑原本是在头部,但据最近的研究,脑实则遍布全身。全身都布满了脑神经,脑细胞活动于整个身体,所以支配脑意识的也是全身,脑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所谓“思考”,就是位于自然界中的所有人类,通过大脑感知天或是自然之气的行为。自然科学中,近期也在分子生物学的领域开始研究脑与身体、身体与精神的问题。

行孝乃文化之始

培养青少年,需要精神与肉体一体化的教育、需要以认真度过人生为前提的教育。因此,父母的姿态、家庭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母亲。

如今的日本,在这方面真的是已经杂乱到了极点。有一次,我有机会在临时教育审议会(注:以教育改革为目的设置的内阁总理大臣直属的咨询机构)上修正这个问题,但结果因为诸多限制,未能如愿。

尊敬父母是很重要的。我在就任临时教育审议会的会长时,被刚才提到的稻盛先生参与的京都会议的议长——田中美知太郎先生叫到了家中,对我说:“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一提到孝顺父母,总会给人特别古板过时的感觉,但田中先生表示:“即使是动物,父母也知道关爱孩子。孩子孝顺父母是人类文化的开始”。田中先生说的都是非常原则性的话,对我的感触很大。

我的母亲一个人在舞鹤生活到了90岁,有一年樱花烂漫的季节,我自己开车把她带到了京都。当时,我内心的感激、感触特别强烈。能够尊敬父母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

母亲大约是五一黄金周时期的一天早上悄然离世的。离世的前一天正好我用勺子喂母亲吃了饭。母亲常对我说“不管多晚,回来的话,记得给我打一声招呼”,所以我每天都会对她说“我回来了哦”。母亲活了岁零七个月。

我只是一个解剖学者,并不了解教育方面的事情,但因为负责临时教育委员会,所以经常会被人询问有关年轻人教育的问题。那个时候,我常常会说到:“年轻人一定要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并且要知道只要愿意努力,任何事都可成”。

我认为哪怕只是“知道要努力”也行。稻盛先生也说“要有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如果没有强烈的渴求,努力之念是无法萌生的。所以,对年轻人,我常说“成为懂得要努力的人,强烈地渴望,真正从心里发出渴望”。

但是,无论抱有多么强烈的愿望,总有一天肉体是会衰竭的。以前,我还只是一介教授时,我说过:“大家之中,自卑感最强的那个人,如果能和这个人互换的话,我愿意把我现在的地位等全部相让”。那时,我觉得如果“知道要努力”、“强烈地渴望,然后再付诸努力”的精神能得以坚持下去,只要是年轻人,无论和谁互换我都愿意。盛和塾的诸位正是这样的年轻人,你们从稻盛先生身上学到了这种精神。(张凯译)

武汉盛和塾使命

帮助企业家提高心性,拓展经营

实现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

联系人及杨清一1827178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