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琼源,中国传媒大学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毕业生。年毕业后进入新华通讯社国内部,现从事中央经济新闻报道。

作为此次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随行记者,郁琼源与科考队员共同生活了83天。她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着科考队工作和生活精彩瞬间。在工作之余,她也积极参与科考队组织的文体活动。她赢得了三人投篮比赛的冠军,却没有猜中北极熊生活区域,一定是“大白胖子”们太狡猾……

△“踩”在北冰洋上

郁琼源说,“我回国以后,生活上已经适应了,心理上还需要调整,还经常沉浸在海上的生活中。没什么后遗症,就是出门会忘带东西,有时会忘记付钱。”(笑)

年10月10日,“雪龙”号科考船结束了历时83天的环北冰洋考察,顺利抵达上海。“雪龙”号的回归,标志着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也标志着我国首次环北冰洋考察顺利实现。由于此次科考任务不在任何国家停靠,所以科考队员和随行工作人员们的护照上只有出入中国国境的印章,也使得这趟旅程成为不需要一张签证的“环球旅行”。

△“雪龙”号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十三五”期间的一次重要考察活动。此次考察依托“雪龙探极”国家重大工程,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旨在建立长期观测断面,方便今后开展系统考察,推进北极环境的长期业务化观测和监测。考察总航程海里。这次科考也是“雪龙”号首次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并成功试航了被称为北冰洋“圣杯”的西北航道。

△科考路线图

关于科考:舞台在极地——在“移动的国土”上破冰前行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隶属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系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级破冰能力的破冰船,年购进后改装为极地考察船。年“雪龙”号首航南极,先后执行了20次南极考察和8次北极考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艘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破冰中的“雪龙”号

“我们的舞台在极地。”船上的队员们都自豪地称“雪龙”号为“移动的国土”。

△从“移动的国土”上遥看格陵兰努克港

驶向北极:适应极昼与邂逅极光

“雪龙号”驶入北极圈时,北极正处于夏季,科考队经历了半个多月的极昼。

每天睡觉前还能看到太阳高高地挂在外边,一开始挺不适应的。

△夏天的北冰洋

这支以“80后”为主的科考队伍,考察期间开展了海洋基础环境、海冰、生物多样性、海洋脱氧酸化、人工核素和海洋塑料垃圾等要素调查,24小时不停歇,往往需要“连续作战”十几天。每到一个站位,他们不断重复同样的实验操作,记录数据。而冰区航行则更是艰难,科考队员们不仅要寻找水道前进,还要保证各项站位作业的顺利开展。

他们的努力,极大地拓展了我国北极海洋环境业务化调查的区域范围和内容,对我国北极业务化考察体系建设、北极环境评价和资源利用、北极前沿科学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考队员在北冰洋布放潜标

△郁琼源在船上工作

冰站作业期间,风雪交加的天气使得科考人员采集样本时,要忍受风刮着雪打在脸上的疼痛。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科考队员依旧兢兢业业地进行着科考任务。与此同时,郁琼源也在进行着新闻采编等工作。

△科考队员用CTD采水

(这台由24个柱状取水瓶组成的仪器上搭载着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浊度计,承担了大洋科考的重头戏。测定剖面上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等数据,不同层位采水取样全要靠它。)

△科考队员在冰上作业

极昼过后,黑夜一点点回到科考队的身边。科考队有幸邂逅了6次极光。

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大家没看出来是极光,有人说‘这是云吧’;第二次我睡着了,就错过了;第三次、第四次带来的是无比的震撼;直到离开极圈前的第六次,云太多,发乌的绿,却也是别样的美。

△美丽的极光

“雪龙”之上:“漂着”的日子

“雪龙”号有健身房、篮球场、乒乓球台、活动室、图书馆等,队员们经常开展各种娱乐活动。

没事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图书馆看看书,在远离网络的大洋上,能不受打扰地看会儿书,感觉时间都变慢了,这是在现代生活中特别难得的体验。

△船上的雪龙书屋

除了日常的工作,科考队员还会定期到厨房帮厨,择菜、剥大蒜、剪辣椒、为聚餐摆盘等。

△“雪龙”后厨

△郁琼源在餐厅帮厨

船上的伙食非常好,自助餐,都把我给吃胖了。过节时还会有聚餐,比如中秋节有蛋黄酥。但就是后期没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我回来最想吃的就是西瓜。

由于本次科考全程都没有靠岸,所以船上所有的食物都是在出发时储备在船上的,中途也并没有补给。回程中我们停船钓了一次鱼,不过钓的鱼我可不敢吃,哈哈。

△“我可不敢吃,哈哈”

工作之余,郁琼源最喜欢和科考队员聊天。“科考队员并不是随时都很严肃的。他们中有很多诗人,还有健身达人,脑洞也很大,雪龙的船员们还上过一期《天天向上》!”进入北极圈时,船上举行了庆祝活动,“雪龙”号北极科考的传统项目猜北极熊、猜浮冰比赛也开始了。大家纷纷开始预测会在北纬多少度第一次看到浮冰,在什么经度看到北极熊。

船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为平日里紧张严肃的科考活动增添了许多色彩,增进了这个“大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缓解了队员们长时间远离陆地、面对茫茫海洋时的心理起伏。

北极归来:“感谢那段日子,人生再出发”

进入新华社工作的第三年,郁琼源感觉自己正处于一个瓶颈期。她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距科考任务出发一个月前,她接到了电话通知,抱着对“人生再出发”的向往,郁琼源交接完手中的工作,填好表格、加急办好护照、体检,登上“雪龙”号,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按理说明年才有去北极考察的机会,但是由于中国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北极的科考力度,所以今年多出了一次机会。也正是这次机会,让她收获了许多,成长了不少。

郁琼源坦言,整个旅程回想起来仍感觉很梦幻。在经历了一系列大风大浪后,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也更加珍惜稳定的状态。“刚回来住在上海的晚上,感觉特别踏实。船上有各类演习,要根据广播通知马上做出反应。”

此次征程也让郁琼源意识到“海洋思维”的重要性。

地球是一个水球,我们只是聚居在地球上很小一部分土地。我们应该多去了解海洋,改变‘陆地思维’。当我们站在极点上看世界时,就会发现别样的风景。

仙女寄语

非常怀念在中传的六年时光。看到前辈们和小伙伴们不断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多优秀的师弟师妹们加入新华社以及各条新闻战线并成为其中的主力,我真的很自豪,感谢母校的培养。

我们的







































北京看白癜风的费用
北京看白癜风的最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