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表演队还叫护航表演大队,是周总理亲自指示组建的。上级对表演大队很重视,从全空军挑选了最好的飞机,配备了充足的器材、设备。全大队90多号人,不光飞行员,各个岗位都是从部队千挑万选来的,很多人都是高职低配。”

然而,队伍虽建起来了,但没人知道飞行表演是啥东西,我们就像作战部队一样,飞战斗课目。后来,空军机关为我们弄了一盘美国“雷鸟”飞行表演队的录像带,4机表演的,据说是全空军唯一的一份资料。这下好了,我们照葫芦画瓢,跟着练了起来。

年10月,我们第一次对外表演。30多分钟的表演,我们拿出了平时训练的最高水平,4架飞机就像4把捆在一起的银梭,上下翻飞,赢得外宾阵阵喝彩。执行完任务,周总理亲自打来电话,高兴地说,一次成功的表演,胜过打下敌人一架飞机。

当时,除了飞行表演,我们还有个重要任务——护航。护航就是飞编队,应该说比较简单,可有时也会出现意外。一次,为某国总统护航,我们派出了8架飞机。可到了会合点后,我们盘旋了两圈,也没见到专机的影子。

后来才知道,是他们故意调整了航路和高度,再加上有山挡着,地面雷达也没发现。正纳闷呢,专机终于出现了,我们赶紧加大油门追了上去。正要靠拢时,他们的驾驶员又突然减速,企图把我们的队形搞乱。

我很恼火,但还是凭着过硬的技术保持住了无可挑剔的护航队形。可麻烦还没完,快要降落时,他们的飞机竟然左右摆尾,在下滑曲线上扭起了秧歌,我们一架僚机也因此被甩出了编队。我及时果断地向塔台报告了对方飞行员的危险性,在我方严正警告下,此次护航,我们不仅保持了威武整齐的队形,还维护了国家尊严。

其实,护航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与专机的距离。距离太大,不容易编队,距离太小,不安全,一般要保持在10至15米。每次护航前,我们都提前派人到首都机场找同类型的飞机作为参照物,确定关系位置。

有一回为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专机护航,虽然低空气流很大,但我们一直飞得很稳。在预定空域与专机会合后,周总理看到我们出色的表现,透过舷窗不停地向我们招手,很多外宾也做出“V”的手势向我们致意。那一刻,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光荣和自豪。

(讲述者邵彦魁,第一任队长,复杂气象飞行员,飞过歼-5歼-6、歼教-5三种表演机,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我当队长之前的几年,由于受到那个年代的一些特殊影响,表演队一度被缩编成中队,飞行表演任务也很少。可大家并未因此有半点放松,心里都有这样的信念:我们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决不能给国家丢脸。”

当时,战斗部队的编队距离通常是三五十米,我们能飞到6米。达到这个水平可不容易,那必须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磨炼。就拿地面练习来说,飞机在跑道上排好后,我们把自己关在座舱里练注意力分配、练动作配合、练关系位置,一练就是一个多钟头。

这种训练既乏味又疲惫,尤其是夏天,闷在座舱里跟蒸桑拿似的,下了飞机,皮靴里能倒出一碗水来。

我当队长后,迎接外宾的表演任务渐渐多了起来。除了单机特技、编队这些动作,我们还有个压轴的科目,叫编队打地靶——4架飞机不仅要做特技动作,还要一同开炮射击地面目标,很震撼的。

记得有一次为外宾表演,天气条件一般,薄雾,风很大。4架飞机做完其它动作,然后爬升,俯冲,长机一声令下:开火!顿时,4机连续发射,朝地面那个70米长、50米宽的靶标上轰去。

你想,一架飞机30发火箭弹,总共发,2秒之内打完,多壮观。其实打击效果怎样,当时我心里也没谱,精力几乎全放到保持队形上了。一着陆,我赶紧跑过去问,地面人员告诉我,打得很准,外宾很满意。

我们正要庆祝胜利,麻烦来了。由于风过大,炮弹壳崩得有点远,顺风砸到了附近幼儿园的院子里,所幸没有伤到人。此后,出于安全考虑,上级要求我们终止表演打地靶。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惋惜。你想,这个科目我们练了很久,有一半的飞行员都能胜任,最重要的是,它能将飞行技艺和飞机的战斗性能完美地展示出来。但惋惜归惋惜,当时大家都很理解,毕竟表演得再成功,一旦安全出了问题也是白搭。听说最近表演队提出“既是表演队又是战斗队”的口号,其实那个年代,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讲述者王有进,八一飞行表演队第四任队长,复杂气象飞行员,从事飞行24年,飞过歼-5、歼-6两种表演机,飞行总时间余小时。)

结语

飞行是人类的梦想,飞行表演既是在展示飞机的性能、飞行员的精湛技艺,更是在展示一个国家的军威,展示一个民族的力量、风采和智慧。

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已走过60多年的英雄历程,60多年里,高远天空既是他们表演的舞台,也是他们作战的战场。正如周总理所说:“一次成功的表演,胜过打下敌人一架飞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j/1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