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书系三圣典博伽瓦谭3篇现状2
[第1节] 译文 维杜茹阿说:斯瓦阳布瓦·玛努的家族世系最受尊重。值得崇拜的圣人啊!我请求您给我历数这一通过交媾繁衍后代的宗族。 要旨 为了生育优良的后代而有节制地过性生活是值得做的事。维杜茹阿其实并不是对只忙于享受性生活的人的历史感兴趣,而是对斯瓦阳布瓦·玛努的后代感兴趣,因为那个王朝中出了许多优秀的奉献者君王;他们用灵性知识极为谨慎地保护着他们的臣民。聆听他们活动的历史,使人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这节诗中用了一个重要的梵文词“最受尊敬的”,以表明斯瓦阳布瓦·玛努及他儿子繁衍的后代,得到伟大权威人士的赞许。换句话说,所有的圣人和韦达经典的权威,都认同为生育优秀的后代而过的性生活。 [第2节] 译文 斯瓦阳布瓦·玛努的两个卓越的儿子普瑞亚瓦塔和乌塔纳帕德,严格按照宗教原则统治由七大洲组成的世界。 要旨 《圣典博伽瓦谭》中也记载了宇宙各地杰出统治者的历史。这节诗中谈到了斯瓦阳布瓦的两个儿子——普瑞亚瓦塔和乌塔纳帕德。他们曾统治这个被划分成七大洲的地球。这七大洲就是现在的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圣典博伽瓦谭》并没有按照时间前后顺序记载印度历代君王的历史,而是记载了普瑞亚瓦塔、乌塔纳帕德、主茹阿玛禅铎和尤帝士提尔王等最重要的君王的丰功伟绩,因为只有这些虔诚的君王才值得聆听,使研究他们历史的人从中受益。 [第3节] 译文 啊,神圣的布茹阿玛纳、无罪的人!您曾经提到过他的女儿黛瓦瑚缇,她是被造生物体的君主卡尔达玛圣人的妻子。 要旨 这节诗中谈的是斯瓦阳布瓦·玛努,而在《博伽梵歌》中我们读到的是外瓦斯瓦塔·玛努。我们所在的这个年代在外瓦斯瓦塔玛努统治期内,斯瓦阳布瓦·玛努是他的前任,其统治期始于瓦茹阿哈年代,也就是至尊主以雄猪化身显现的年代。布茹阿玛的一天中共有十四位玛努,在每一位玛努的一生都有一些特定的事件发生。《博伽梵歌》中谈到的外瓦斯瓦塔·玛努与斯瓦阳布瓦·玛努不是同一个人。 [第4节] 译文 这位伟大的瑜伽师,跟那位具有八种瑜伽神通的公主生了多少孩子?噢,我恳求您告诉我,我渴望聆听这些信息。 要旨 维杜茹阿在此询问卡尔达玛·牟尼、他妻子黛瓦瑚缇及他们子女的情况。这节诗中说黛瓦瑚缇练八部瑜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八部瑜伽的八个部分分别是:(1)控制感官;(2)严格遵循规范守则;(3)练习各种体位;(4)控制呼吸;(5)把感官的感知力从感官对象上收回;(6)集中注意力;(7)冥想;(8)觉悟自我。觉悟自我后会有八种神通,称为瑜伽的完美境界。卡尔达玛和黛瓦瑚缇这对夫妇练瑜伽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丈夫是伟大的神秘瑜伽师,妻子是高级瑜伽师。他们结为夫妇,生育后代。从前,伟大的圣洁之人在灵修达到完美境界后要么生育后代,要么严格遵守禁欲的规范守则。人要想达到觉悟自我的完美境界并获得神秘力量,就必须遵守禁欲原则。韦达经典中从没有说:人可以在随心所欲地进行感官享乐的同时,靠给一个无赖付些钱就能成为伟大的冥想家。 [第5节] 译文 神圣的圣人啊!告诉我值得崇拜的茹祺和布茹阿玛的儿子达克沙,在分别娶斯瓦阳布瓦·玛努的另外两个女儿为妻后,生育后代的情况。 要旨 在创造之初负责繁衍后代的伟大人物,都称为生物体的祖先——帕佳帕提。布茹阿玛和他的一些儿子都被称为生物体的祖先。斯瓦阳布瓦·玛努及布茹阿玛的另一个儿子达克沙也都是生物体的祖先。斯瓦阳布瓦还有两个女儿,分别是阿库缇和帕苏缇。生物体的祖先茹祺娶了阿库缇,达克沙娶了帕苏缇。这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孩子繁衍了无数的后代,遍布整个宇宙。维杜茹阿的问题是:“他们在创造之初是如何繁衍后代的?” [第6节] 译文 伟大的圣人麦垂亚回答道:接到主布茹阿玛“在世上生育后代”的命令后,值得崇拜的卡尔达玛·牟尼便去萨茹阿斯瓦缇河畔苦修了一万年的时间。 要旨 从这节诗中我们了解到:卡尔达玛·牟尼用了一万年的时间练瑜伽冥想后达到完美。同样,我们也了解到:瓦勒弥克依用六万年的时间练瑜伽冥想后达到完美。因此,练瑜伽要想获得成功,人必须有很长的寿命,比如十万年。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瑜伽的完美境界,否则不可能真正达到完美境界。遵守规范守则、控制感官、练不同的姿势,都只是初步练习。有些瑜伽师告诉人们,只要每天打坐冥想十五分钟,人就能达到与神合一的完美境界。我们不明白人们怎么会相信这种谎言并为之着迷。我们如今所处的这个咯历年代,是欺骗和纷争的年代。事实上,人按这种毫无价值的说法练习,根本无法达到瑜伽的完美境界。为了说明重点,韦达经典中三次明确地强调说:在咯历年代中,除了吟诵、吟唱神的圣名,没有其他的选择,没有其他的选择,没有其他的选择。 [第7节] 译文 在那段时间内,卡尔达玛圣人靠全神贯注地做崇拜至尊主的奉爱服务,取悦了会很快把一切祝福给予去投奔祂、求祂保护之人的人格首神。 要旨 这节诗中描述了冥想的重要性。为了取悦至尊人格首神哈尔依,卡尔达玛·牟尼用一万年的时间练神秘瑜伽的打坐冥想。因此,人无论是通过练瑜伽、心智思辨还是通过调查研究去寻找神,都必须把所有的努力与奉爱服务结合起来。没有对神的奉爱之情,做什么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完美及觉悟的目标是至尊人格首神。《博伽梵歌》第6章中明确地说:一直不断地忙于为奎师那做奉爱服务的人,是最高级的瑜伽师。人格首神哈尔依也满足投靠、服从他的那些奉献者心中的愿望。为了获得真正的成功,人应该投靠人格首神哈尔依(奎师那)的莲花足。奉爱服务——怀着奎师那意识做事,是达到完美最直接的方式,其他方式虽然也受到推荐,但却是间接的。在这个咯历年代中,人们都短寿,智力欠佳、生活贫困,且总是受到众多痛苦、不幸的打击,所以直接的方法比间接的方法更切实可行。正因为如此,主柴坦亚赐予我们最大的恩惠,即:这个年代的人只要吟诵、吟唱神的圣名,就能达到灵修的完美境界。 梵文“为至尊人格首神服务”一词是指,卡尔达玛·牟尼通过做奉爱服务,从各方面取悦了至尊人格首神哈尔依。梵文kriya-yogena也表达做奉爱服务的意思。卡尔达玛·牟尼不仅打坐冥想,同时也做奉爱服务。要想通过练瑜伽和冥想达到完美,人必须以聆听、吟诵(吟唱)和记忆至尊主等方式做奉爱服务。记忆也是冥想,但要记住谁呢?人应该记住至尊人格首神。人不仅必须记住这位至尊人,还必须聆听有关至尊主的活动,吟诵、吟唱他的荣耀。这些资讯都记载在权威的经典中。卡尔达玛·牟尼用一万年的时间做各种奉爱服务后,达到了冥想完美境界,但这对咯历年代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做到的事,因为这个年代里的人要活到一百岁都极为困难,如今有谁能一丝不苟地遵守那么多的瑜伽规范原则呢?更何况,事实上只有皈依的灵魂才能达到完美。如果根本谈不上人格首神,又何谈皈依呢?而如果不冥想人格首神,又哪里谈得上练瑜伽?不幸的是,这个年代里的人,尤其是有恶魔品行的人,就想要受骗,于是,至尊人格首神便送大骗子来,打着瑜伽的幌子误导他们,使他们虚度自己的生命,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正因为如此,《博伽梵歌》第16章的第17节诗中说:自封为权威的无赖们聚敛不义之财,并因而变得骄傲自大、得意洋洋。根本不按权威经典的教导练瑜伽。他们从哪些愿意上当受骗的幼稚之人那里敛财,并为此而很得意。 [第8节] 译文 于是,在萨提亚年代,被取悦了的、眼如莲花的至尊人格首神,出现在卡尔达玛·牟尼面前,向他展示自己那只有透过韦达经才能了解的超然形象。 要旨 这节诗中有两点很有意义的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卡尔达玛·牟尼在萨提亚年代的一开始便通过练瑜伽获得了成功,那时人的寿命是十万年。卡尔达玛·牟尼灵修圆满时,至尊主因为对他很满意,所以给他看自己那真实而非虚构的形象。非人格神主义者有时教别人冥想自己按喜好想象出的一个形象。但这节诗中明确地说:至尊主仁慈地展示给卡尔达玛·牟尼看的形象,在韦达经典中有生动的描述。梵文sabdambrahma的意思是,韦达文献中清楚地描述了至尊主的形象。卡尔达玛·牟尼则没有看到无赖们虚构出的形象。他看到了至尊主永恒、极乐、超然的真实形象。 [第9节] 译文 卡尔达玛·牟尼看到毫无物质污染的至尊人格首神永恒的形象和太阳般放射着光芒,他佩戴一条用白莲花和睡莲穿成的花环。至尊主身裹洁净无瑕的黄色丝绸,几绺卷发似花边一样点缀着祂光滑微黑色的莲花脸。 [第10节] 译文 祂佩戴王冠和耳环,三只手中分别拿着祂特有的海螺、飞轮和大头棒,第四只手中捻着一朵白色睡莲。祂愉快地微笑着看着圣人,这形象使所有的奉献者着迷。 [第11节] 译文 祂胸膛上有金色的条纹,颈部悬挂着著名的考斯图巴宝石。祂站在空中,莲花足踩在嘎茹达的肩上。 要旨 这一章的9-11节诗描写的至尊主超然永恒的形象,是权威韦达文献所描述的形象。这些描述绝非出自卡尔达玛·牟尼自己的想象。至尊主的穿戴超越物质的设想。就连商卡尔阿查尔亚那样的非人格神主义者都承认说:至尊人格首神纳茹阿亚纳超越这个物质创造。与超然的至尊主有关的一切,他的身体、形象、服饰、教诲、话语,都不是物质能量的产物,而这一切都得到韦达文献的证实。卡尔达玛·牟尼通过练瑜伽真正看到了至尊主的真貌。人没有必要为了看一个想象出的神的形象,而用一万年的时间练瑜伽。因此悟道“虚无”或神的不具人格特征的一面,并非瑜伽的完美境界;恰恰相反,人真正看到人格首神的永恒形象时,才算达到了瑜伽的完美境界。培养奎师那意识的程序就是让人能够直接看到奎师那的形象。权威的韦达经典《布茹阿玛·萨米塔》中描述奎师那的形象说:至尊主的住所由点金石构成;他在那里如一个牧牛童般玩耍,有成千上万的牧牛姑娘在侍奉他。这些记载都具有权威性,有奎师那意识的人直接予以接受,并按照这些权威经典的教导行事,传播其中的知识,做奉爱服务。 [第12节] 译文 卡尔达玛·牟尼真正看到至尊人格首神本人时,因实现了自己超然的愿望而感到极大的满足。他五体投地向至尊主的莲花足顶礼。随后,心中自然充满了对神的爱的他,双手合十地向至尊主祈祷,以取悦祂。 要旨 看到至尊主本人的形象是瑜伽最高的完美境界。《薄伽梵歌》第6章中谈到瑜伽练习时说,这种能认识到至尊主本人形象的境界被称为瑜伽的完美境界。练瑜伽的人经过体位法练习等各部分的练习后,最终进入萨玛迪的阶段,即:全神贯注于至尊主的阶段。在萨玛迪阶段中的人能看到至尊人格首神本人的形象或他扩展出的超灵形象。《帕谭佳里经》等权威的瑜伽经典中,将萨玛迪描述为是一种“超然的喜悦”。帕谭佳里著作中讲述的瑜伽系统具有权威性。然而,现代有许多所谓的瑜伽师,在不尊重权威教导的情况下自创各种方法;那些东西纯属无稽之谈。帕谭佳里瑜伽系统称为八部瑜伽。非人格神主义者因为是一元论者,所以有时会玷污帕谭佳里的瑜伽系统。帕谭佳里说,灵魂遇到超灵并看到他时,会感到超然的喜悦。超灵和个体灵魂存在的事实一旦得到公认,人们便知道非人格神主义者的理论纯属无稽之谈。为此,有些非人格神主义者和虚无主义哲学人士,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扭曲、玷污帕谭佳里的整个瑜伽系统。 根据帕谭佳里的观点,人去除所有的物质欲望后,便达到他真正超然的状态,而那种觉悟的状态称为灵性的力量。人从事物质活动时,完全处在物质自然属性的控制下。这类人的追求是:一、成为宗教人士;二、经济上变得富有;三、能够进行感官享乐;四、与至尊者合一。按照一元论的说法,当瑜伽师放弃自己的个体性与至尊者合一时,他便达到了被称为凯瓦利亚的最高境界。但事实上,觉悟人格首神的阶段才称为凯瓦利亚。完整的认识是:至尊主是绝对灵性的;人在获得完整的灵性觉悟,能够真实地了解至尊人格首神时,称为凯瓦利亚。或者,以帕谭佳里的话说就是对灵性力量的认识。他说:使人去除物质欲望,稳定地处在对自我和至尊主的灵性认识状态中的能量,称为知识能量。人在获得完整的灵性觉悟时,能感受到灵性的快乐,这种灵性快乐在《薄伽梵歌》被称作是物质感官所感知不到的至高快乐。经典中说,灵性的全神贯注状态分两种:一种是由心智思辨引起,另一种由自我觉悟引起。在由自我觉悟引起的全神贯注状态中,人可以靠他的灵性感官觉悟到至尊主的灵性形象。那是灵性觉悟的最高目标。 按照帕谭佳里的观点,当人稳定地处在一直不断地觉悟至尊主的至高形象的状态中时,他便达到了卡尔达玛·牟尼所达到的完美境界。人除非超越瑜伽系统的初级阶段,达到这一完美阶段,否则没有最高的觉悟可言。练八部瑜伽可以获得八种神通,其中包括人可以变得比最轻的还轻,比最大的还大,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即使练瑜伽得到这类物质成就,也不算达到完美的境界或最高的目标。这节诗描述最高的目标是:卡尔达玛·牟尼看到至尊人格首神的永恒形象。奉爱服务始于个体灵魂与至尊灵魂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奎师那与奎师那的奉献者之间的关系;人与至尊主恢复关系后,就不再有堕落的问题了。如果一个人原本想通过练瑜伽达到面对面地看到至尊人格首神的境界,但在练的过程中却受到一些物质力量的吸引,想要去获得那些力量,那他就会偏离原有的轨道,不能再继续向前迈进了。假瑜伽师们所鼓励的物质享乐,与在超然觉悟的境界中感受到的灵性快乐毫无关系。练奉爱瑜伽的真正奉献者只接受维生必不可少的物质所需,他们完全戒除所有多余的物质感官享乐。为了能在觉悟人格首神的路途上不断向前迈进,他们准备承受所有的磨难。 [第13节] 译文 优秀的圣人卡尔达玛说:尊敬的至尊主啊!我视力的功用现在终于实现了,因为看到您——一切存在的源头,而达到了最高的完美境界。经过累世的深入冥想,高级瑜伽师都渴望看到您超然的形象。 要旨 这节诗中描述至尊人格首神是一切真善美及快乐的源泉。人除非受善良属性的影响,否则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因此,当人用自己的身、心和活动为至尊主服务时,他便处在真善美的最完美的状态中。卡尔达玛·牟尼说:您圣上是一切真善美的源泉,面对面地看到您使我的视力达到了完美。这番话说明了纯粹奉爱的状态;对奉献者来说,感官能为至尊主服务才是感官的完美。当视觉感官被用于看至尊主的俊美,听力被用于聆听至尊主的荣耀,舌头被用于品尝给至尊主供奉过的食物时,它们才各自达到了它们的完美状态。当所有的感官都从事与人格首神有关的活动时,人便达到了奉爱瑜伽的完美境界;这时的人只用感官为至尊主服务,而不再沉溺于物质活动。当人摆脱一切被限定的受制约生活,全心投入地为至尊主服务时,这种服务便被称为奉爱瑜伽——奉爱服务。卡尔达玛·牟尼承认,在练奉爱瑜伽的过程中看到至尊主本人是视力的完美。这种完美境界并不是卡尔达玛·牟尼虚夸出来的。他进一步证实说:练瑜伽真正达到完美境界的人,渴望生生世世看到人格首神的这个形象。卡尔达玛·牟尼并不是假瑜伽师。那些真正走在灵性进步路途上的人,只渴望看到至尊主的永恒形象。 [第14节] 译文 您的莲花足是载人渡过物质世界无知之洋的航船。只有被错觉能量的魔力剥夺了智力的人,才会为了短暂而无价值的感官满足去崇拜您的双足,而这类满足就连腐烂在地狱中的人都能得到。可是,我的至尊主啊!您那么慷慨,甚至把仁慈赐予他们。 要旨 《薄伽梵歌》第7章中说有两类奉献者,一类是追求物质享乐的奉献者,另一类是除了为至尊主服务别无他求的奉献者。物质享乐就连猪狗一类生活状况极差的生物体都能得到。猪也吃、也睡、也充分享受性生活,并在物质生存中这种地狱般的享受中感到十分满足。现代瑜伽师鼓吹道:人因为有感官,所以必须像猫狗一样尽情享乐,同时还可以继续练瑜伽。卡尔达玛·牟尼在这节诗中谴责这种论调说:这类物质享乐就连过着地狱般生活的猫和狗都能得到。至尊主是那么仁慈,以致既然所谓的瑜伽师喜欢这种地狱般的享乐,他便为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如愿以偿地得到所有的物质快乐,但他们无法达到卡尔达玛·牟尼达到的完美境界。邪恶的人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高的完美境界,于是便把感官享乐当做人生最高的目标。按他们的说法,人可以在进行感官享乐的同时,靠念一些曼陀和某类修习轻易地达到所追求的完美境界。这节诗说这类人是“丧失了智力”,意思是“脑子坏了”。他们借由练瑜伽或打坐冥想追求物质享乐。至尊主在《薄伽梵歌》中说:崇拜半神人的人丧失了智慧。同样,卡尔达玛·牟尼在这节诗中也说:借由练瑜伽追求物质享乐的人脑子坏了,是天下头号大傻瓜。事实上,有智慧的瑜伽师除了想要通过崇拜人格首神跨越无知之洋并看到至尊主的莲花足外,别无他求。但至尊主极为仁慈,甚至给那些头脑失灵的人提供当猫、当狗的便利条件,让他们从性生活和感官享乐中享受物质的快乐。至尊主在《薄伽梵歌》中确认这种恩赐说:无论人想要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都会按他的愿望给予他。 [第15节] 译文 正因为如此,尽管我想要娶一个性格相似的少女为妻,她应该彷佛乳汁丰沛的乳牛般,在我的婚姻生活中满足我的情欲,但由于您恰似一棵如愿树,我也寻求作为万物源头的您莲花足的庇护。 要旨 卡尔达玛·牟尼虽然谴责为获取物质利益而去找至尊主的人,但也在至尊主面前袒露心声,揭示自己的物质欲望和软弱之处说:“尽管我知道不该向您祈求物质利益,但我还是想要娶一位性格相似的少女。”梵文“性格相似”这句非常重要。以前,谈婚论嫁讲求男女双方性格相似,以便婚后夫妻生活幸福美满。二十五年前(也许时间更近),印度家庭中的父母在谈论子女的婚嫁问题时,首先从占星学的角度算一下未来要结婚的男孩和女孩性格是否真正合得来。这方面的考虑其实非常重要。现在的男女在结婚前不作这方面的咨询,结果结婚不久就离婚、分居。以前的夫妻一生和睦相处,而现在变成很困难的事了。 卡尔达玛·牟尼之所以想娶一位性格与他相似的妻子,是因为丈夫要想在灵性和物质上有所成就,身边需要有这样一位贤内助。据说,妻子能帮助丈夫实现他在宗教、经济发展和感官享乐等方面所有的欲望。一个男人如果有一位贤惠的妻子,就被视为是最有福气的男人。从占星术的角度看,男人如果很富有、儿子很有出息或妻子很贤惠,就是有福气的人;在这三者中,能娶到贤妻的人算最有福气。人在结婚前应该选一位性格相似的女子为妻,而不是因所谓的美丽容貌或其他可供感官享乐的特征而“一见倾心”。《博伽瓦谭》第12篇中说:在咯历年代,婚姻将建立在满足性欲的基础上,一旦性生活出现问题,就会考虑离婚。 韦达经中推荐:要想娶贤惠的妻子,就应该崇拜乌玛,因此,卡尔达玛·牟尼本可以请求乌玛祝福他能娶到一位贤妻。然而,他更愿意崇拜至尊人格首神,因为《博伽瓦谭》中推荐说:无论是满心物质欲望的人,是没有物质欲望的人,还是希望解脱的人,都应该崇拜至尊主。在这三种人中,一种人想要通过满足物质欲望获得快乐;一种想通过与至尊者合一变得快乐;还有一种人是完美的人,那就是奉献者。奉献者只想为至尊主做超然的爱心服务,而并不期望人格首神给他任何回报。无论如何,人都该崇拜至尊人格首神,因为他会满足每一个人的愿望。崇拜至尊主的好处是:人即使有物质享乐的欲望,如果他崇拜奎师那,他也会逐渐变成纯粹的奉献者,不再有任何物质的渴求。 [第16节] 译文 我的至尊主啊!您是全体生物的主人和领袖。在您的指导下,所有像是被绳子捆绑住的受制约的灵魂,都一直在忙于满足他们的欲望。宗教的化身啊!跟随他们,我也崇拜您——永恒的时间,向您供奉祭品。 要旨 《卡塔奥义书》中说:至尊主是全体生物的领袖。他是众生的维系者,为他们提供生活所需,满足他们的欲望。世上没有一个个体生物是独立的,所有的生物都仰赖至尊主的仁慈,正因为如此,韦达经典中的教导是:人应该在至尊领袖——人格首神的指导下生活。《至尊奥义书》等韦达文献指示说:由于一切都属于至尊人格首神,人应该享受个人应得的财物,而不该侵占他人的财产。每一个生物都最好按至尊主的教导享受物质生活和灵性生活。 也许有人会问:卡尔达玛·牟尼既然在灵性上很进步,为什么不请求至尊主赐予他解脱呢?回答是:并非人人都有资格立刻摆脱物质束缚,获得解脱。因此,每一个人的责任是:在至尊主或韦达经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现有的条件享受生活。韦达经被视为是至尊主本人的话语。至尊主给我们机会,让我们按自己的愿望享受物质生活,同时指导我们按照韦达经规定的方式生活,以使我们逐渐提升自己,摆脱物质的束缚。为实现主宰物质自然的愿望而来到物质世界的受制约的灵魂,都受到自然法律的约束,因此最好遵守韦达经的规定,以使自己逐渐提升,获得解脱。
卡尔达玛·牟尼称至尊主为“宗教的领袖”。虔诚之人应该遵守宗教的规范原则,因为这些原则是至尊主本人制定的。没人可以自创一门宗教,“宗教”是指至尊主指示或法律。在《博伽梵歌》中,至尊主说:宗教意味着皈依他。那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完美境界,所以人应该遵守韦达规定,投靠、服从至尊主。人应该过虔诚的生活,遵守宗教规则,为获得更高层次的灵性觉悟而结婚,平静地生活。 [第17节] 译文 然而,谁停止从事老一套的世俗事务,放弃与从事这类事务的野兽般的人交往,转而与他人互相谈论您的品质及活动,通过畅饮这种令人陶醉的甘露,托庇于您莲花足的保护伞,谁就能摆脱物质躯体的各种基本需求所带来的困扰。 要旨 卡尔达玛·牟尼叙述对婚姻生活的需求后断言:婚姻及其他社会事务,都是规定沉溺于物质感官享乐之人应该按照规定从事的活动。吃、睡、交配和防御这四项动物生活之活动,实际是躯体的需求,但忙于为奎师那做超然爱心服务的人,不再从事这个物质世界里所有规定的活动,不再遵守社会习俗。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形式展现的永恒的时间——物质能量,迷惑着每一个受制约的灵魂。然而,人一旦开始从事培养奎师那意识的活动,便超越过去和现在的限制,处在从事与灵魂有关的永恒活动的状态中,想要享受物质生活的人必须遵照韦达教导行事,但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的人则不必害怕这个物质世界的规则。这样的奉献者不在乎物质活动的常规,他们勇敢地托庇在那把遮挡生死轮回之阳的大伞下。 灵魂一直不断地从一个躯体转入另一个躯体,是他在物质生存中受苦的原因,梵文称物质存在中受制约的生活为生死轮回。人也许因为善行而投生在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但生与死就像无情的大火一样不断地发生着。圣维施瓦纳特·查夸瓦尔提·塔库尔在他向灵性导师祈祷时谈到了这一点。他把生死轮回比作森林大火。在无人纵火的情况下,森林大火会因为一些干树枝的相互摩擦而自动燃起。熊熊燃烧的森林大火并非消防队或一些好心人士所能扑灭,而只有当天降大雨时才能扑灭。降雨的云被比喻为是灵性导师的仁慈。靠灵性导师的仁慈又引来人格首神的仁慈之云,只有到这时,当奎师那意识的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时,物质存在中的熊熊烈火才能被扑灭。这节诗中也谈到这一点说:为摆脱物质存在中限定了受制约的生活,人必须托庇于至尊主的莲花足。要做到这一点,不是按照非人格神主义者所沉迷的那套方法,而是通过做奉爱服务,聆听、吟诵(吟唱)至尊主的活动。只有这样,人才能摆脱物质存在中的因果业报定律。这节诗中建议说:人应该放弃这个物质世界里的受制约的生活,避免与只是在从事经过包装的吃、睡、交配和防卫这四项动物活动的所谓文明人交往。这节诗中将聆听和歌唱至尊主的荣耀描述为是“通过谈论您那令人陶醉的品质”。人只有畅饮吟诵、吟唱和聆听至尊主娱乐活动的甘露,才可能忘了醉生梦死的物质生活。 [第18节] 译文 您那有三个轮毂的轮以不朽的布茹阿曼为轴转动。它有十三个轮辐、三百六十个接头、六个轮网及其上雕刻出的无数叶片。尽管这个轮的旋转缩短了整个创造的生存期,但飞速旋转的它却无法触及至尊主奉献者的寿命。 要旨 时间因素无法影响奉献者的寿命。《博伽梵歌》中说:做一点点奉爱服务,都能使人免于最可怕的危险。灵魂不断地从一个躯体转入另一个躯体是最可怕的危险,只有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才能中止这一过程。韦达文献中说:没有至尊主的仁慈,受制约的生物无法摆脱生死轮回。《博伽梵歌》中说:人只有了解至尊主的超然本性,以及他的活动、显现和隐迹,才能摆脱生死轮回,回到他身边。时间被划分为片刻、小时、月、年、期、季等大大小小的单位。这节诗中谈到的时间单位,都符合韦达文献中的天文学计算。这个地球上有六季,梵文称为瑞图;四个月为一期;而这样的三期就是一年。按照韦达天文学的计算,有十三个月,第十三个月称为阿迪·玛萨或玛拉·玛萨,是每到第三年才加一次。然而,时间因素无法影响奉献者的寿命。韦达文献中有另一节诗说:日出日落带走众生的生命,却带不走做奉爱服务之人的生命。时间在这节诗中被比作是一个巨大的轮子;这轮子有三百六十个接头、六圈轮网是六季,无数叶片是无数的时刻。它以永恒的存在——布茹阿曼(梵)为轴旋转着。 [第19节] 译文 亲爱的至尊主,您独自创造所有的宇宙。人格首神啊!只是因为想要创造这些宇宙,正如蜘蛛用他自己的能量编织蜘蛛网,然后收起它一样,您用自己的能量创造、维系了众多宇宙,并再次收起它们。这一切都在您独一无二的能量尤嘎玛亚的控制下进行。 要旨 这节诗中有两个重要的词驳斥了非人格神主义者的“一切都是神”的理论。卡尔达玛在此说:“人格首神啊,您独自一人,但却有各种能量。”蜘蛛的例子也意义重大。蜘蛛是一种生物体,他靠自己的能量编织出一个网,在网上玩耍,到不想玩时便收起他的网。蜘蛛用唾液编织出一张网时,它本身并没有变得无形无象。同样,物质能量或灵性能量的创造与展示,也不会使创造者失去其人格特性。这节祈祷文说明,神是有感知力、有感情的;能够听到奉献者的祈祷并满足他的愿望。正因为如此,《布茹阿玛·萨米塔》第5章的第1节诗中说,他具有充满极乐和知识的永恒的形象。 [第20节] 译文 亲爱的至尊主,尽管那并不是您的愿望,但您还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感官享乐欲望,展示了这个由粗糙和精微元素构成的创造。您以佩戴着用图拉西叶编制的灿烂花环的永恒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就请把您没有缘故的仁慈赐予我们吧。 要旨 这里清楚地说:创造物质世界并非至尊主本人的愿望;是因为生物想要享受物质世界,至尊主才用他的外在能量创造了它。这个物质世界不是为毫无感官享乐欲望、一直不断地做超然的爱心服务、始终想着奎师那的人创造的。对他们来说,灵性世界永恒存在。他们在那里享受。《圣典博伽瓦谭》的另一个地方说:对托庇于至尊人格首神莲花足的人来说,这个物质世界毫无价值;这个物质世界里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因此不是给奉献者住的地方,而是给那些为主宰物质自然而甘愿冒险的生物住的。奎师那是那么仁慈,甚至允许喜欢感官享乐的生物住在他创造的另一个世界里,按他们的愿望进行享受,但同时还以他本人的形象显现在这个世界中。至尊主在并不情愿的情况下创造了这个物质世界,接着不是以本人的形象降临,就是派他信赖的儿子、仆人或像维亚萨戴瓦那样可靠的经典编纂者前来,教导世人。他自己也通过宣讲《博伽梵歌》给予教导。这种宣传工作与物质创造同时进行,以劝说在物质世界中沉沦的、被误导的生物回到他身边,投靠、服从他。为此,至尊主在《博伽梵歌》中给予的最后教导是:“放弃你在物质世界中所虚构出的活动,只皈依我。我将保护你,使你摆脱所有的恶报。” [第21节] 译文 我不断地向您那值得我们托庇的莲花足致以虔敬的顶礼,因为您把一切祝福倾注在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人身上。为了让众生通过认识您而摆脱功利性活动,您用自己的能量展示了这些物质世界。 要旨 至尊主可以赐予每一个人他想要的祝福,因此每一个人,无论他追求物质享乐、解脱,还是想要为至尊主做超然的爱心服务,他都应该恭恭敬敬地向至尊主顶礼。至尊主在《博伽梵歌》第4章的第11节诗中声明;他会给予所有的人以祝福;无论是想要在这个物质世界当个成功的享乐者,是想要摆脱这个物质世界的束缚,还是想永远怀着纯粹的奎师那意识为他服务,他都会给予他们想要的祝福,就有关物质享乐,他在韦达经中规定了那么多举行祭祀仪式的方法,以使人们可以利用那些指示,达成自己的愿望,在高等星球或贵族人家中享受物质生活。韦达经中谈了所有这些方法,人们可以加以充分的利用。同样,对想要从这个物质世界解脱出去的人,韦达经典中也给予了相应的教导。 人除非对这个物质世界里的享乐感到厌倦,否则不可能寻求解脱。解脱是为厌恶物质享乐的人准备的。因此,《韦丹塔·苏陀》中说:不想在这个物质世界里寻找快乐的人,可以询问有关绝对真理。想要了解绝对真的人可以研读《韦丹塔·苏陀》,以及对《韦丹塔·苏陀》给予权威解释的经典《圣典博伽瓦谭》。由于《博伽梵歌》也是《韦丹塔·苏陀》,所以通过理解《圣典博伽瓦谭》、《韦丹塔·苏陀》和《博伽梵歌》,人就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就从理论的角度与至尊主合一了;他一旦真正开始为布茹阿曼(梵)服务——培养奎师那意识,就不仅仅是解脱了,而且真正进入了灵性生活。同样,对想要主宰物质自然的人,至尊主为他们提供了种类繁多的物质享乐、物质知识和物质科学,让他们享受。结论是:人无论追求什么利益,都应该崇拜至尊人格首神。梵文“欲望之雨”一词意义重大,因为它说明:至尊主满足每一个去找他的困惑之人,奎师那会对他非常仁慈,给他提供为至尊主做超然爱心服务的机会,使他逐渐忘记自己的妄想。 [第22节] 译文 麦垂亚继续说:受到圣人卡尔达玛以诚挚的话语所赞美的主维施努,站在嘎茹达肩膀上放射出极为华美的光芒,用甘露般甜美的话语开口作答。在祂满怀深情地微笑着看着圣人时,祂的眉毛雅致地挑动着。 要旨 梵文“甘露般甜美的话语”一词意义重大。每当至尊主开口说话时,他都是在灵性世界说话,而不是在物质世界说话。由于他是超然的,他的话语和活动也是超然的;与他有关的一切都是超然的。梵文amrta一词指永远不会遭遇死亡的人。至尊主的话语和活动永恒不朽,因此并非这个物质世界的产物。这个物质世界的声音与灵性世界的声音截然不同;灵性世界的声音甜美、永恒,而物质世界里声音平庸,最终会消失。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圣名的声音,不断增加吟诵、吟唱它的人的热情。人如果不断重复单调的物质词汇,就会感到厌倦;但即使一天二十四小时吟诵、吟唱哈瑞·奎师那,他也不会感到厌倦,相反想要不断地唱下去。由于至尊主的声音来自灵性世界,诗中在谈到至尊主开口向圣人卡尔达玛作答时,便专门用了“甘露般甜美的话语”一词。他用超然的话语作答时,充满深情地挑动着眉毛。每当奉献者赞美至尊主的荣耀时,至尊主总是感到十分满意。他总是对他的奉献者满怀没有缘故的仁慈,因此会毫无保留地把超然的祝福赐予他的奉献者。 [第23节] 译文 至尊主说:为实现你的愿望,你通过控制你的心和感官很好地崇拜了我,因此在知道你心中所想后,我已经做了相应的安排。 要旨 至尊人格首神以他超灵的形象居于每一个生物体的心中,因此了解每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他的欲望和所作所为等一切。《博伽梵歌》中所:他作为见证者居于生物体的心中,人格首神了解卡尔达玛·牟尼内心的想法,已经作了相应的安排,以满足他的愿望,真诚的奉献者无论想要什么,至尊主都不会让他失望,但他也绝不会妨害奉献者做奉爱服务的事物给予奉献者。 [第24节] 译文 至尊主继续说:我亲爱的圣人,生物体的领袖啊!对通过怀着奉爱之情崇拜我而为我做服务的人,特别是像你这样把一切都献给我的人来说,永远都不曾有失望的问题。 要旨 一个人如果心中还存有一些欲念,那么为至尊主做服务也永远不会令他失望。为至尊主做服务的人分两类,一类被称为萨卡玛,一类被称为阿卡玛。怀着物质享乐的欲望去找至尊人格首神的奉献者,称为萨卡玛;不带丝毫物质感官享乐欲望,而只是出于发自内心的爱为至尊主做服务的奉献者,称为阿卡玛。萨卡玛奉献者又分为四种;苦恼的人、需要钱财的人、好奇的人和有智慧的人。崇拜至尊主的人动机各不相同。有些人是因为躯体或精神上很痛苦,有些人是需要金钱,有些事出于好奇想要了解他,有些想要像哲学家那样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作调查研究去了解他。这四种人都不会失望,他们都可以通过崇拜至尊主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第25节] 译文 主布茹阿玛的儿子——帝王斯瓦阳布瓦·玛努,以他的公正作为闻名天下,他坐镇首都布茹阿玛瓦尔塔,统治着包括七大洋在内的整个地球。 要旨 有些人说布茹阿玛瓦尔塔是库茹柴陀的一部分,或库茹柴陀位于布茹阿玛瓦尔塔区域内,因为经典推荐半神人在库茹柴陀举行灵性的仪式。但另外一些人的看法是,布茹阿玛瓦尔塔在斯瓦阳布瓦统治的布茹阿玛星球上。这个地球上有许多地方也存在于高等星球上。我们这个星球上有温达文、杜瓦尔卡和玛图茹阿,它们也永恒地存在于奎师那珞卡上。地球上有很多相似的地名。还有可能像这节诗中说的,在至尊主化身为雄猪的年代,斯瓦阳布瓦·玛努统治这个地球。这节诗中的梵文“他杰出的品质”一词很重要,它是指一个人在从事宗教活动、统治管理能力、洁净等各方面都很优秀,具有一切美好的品质。梵文“闻名”一词是指,斯瓦阳布布瓦·玛努因为具备所有这些美好的品质和财富而闻名天下。 [第26节] 译文 布茹阿玛纳啊!后天,那位精通宗教活动的著名帝王,将会与他的王后莎塔茹帕来到这里,希望见到你。 [第27节] 译文 他有一个长大成人、眼睛是黑色的女儿。她已到了适合嫁人的年龄,而且性格温顺,拥有一切美好的品质。她也在寻找一位好丈夫。亲爱的先生,她的父母会来看你——正适合她的人,把他们的女儿交给你作妻子。 要旨 给一位好姑娘物色一位好丈夫,永远是父母的责任。这节诗中明确地说:玛努和他妻子会来拜访卡尔达玛·牟尼,把他们的女儿许配给他。他们的女儿具备良好的资格,所以他们做父母的要为她物色一位有同样资格的丈夫。这是父母的责任。当父母的永远都不该让女儿到街上去自己找丈夫,因为如果让长大的少女自己去寻找婚嫁的对象的话,她们就会忘记考虑自己选的男子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在性欲的驱使下,她们会接受任何人,但如果父母为她们选丈夫,她们就会考虑谁合适、谁不合适。因此按照韦达传统,少女由父母做主许配给合适的男子,而从不允许她自作主张选择她的丈夫。 [第28节] 译文 圣洁的圣人啊!那位公主正是你这许多年来一直在心中想要的那类佳偶。她很快便会成为你的人,将完全按照你的愿望侍奉你。 要旨 至尊主按照奉献者内心的愿望给予所有的祝福,所以他告诉卡尔达玛·牟尼说:“前来与你成婚的少女是一位公主,是斯瓦阳布瓦帝王的女儿,所以正合你的要求。”只有靠神的恩赐,男子才能娶到符合自己心愿的贤妻;同样也只有靠神的仁慈,女子才能嫁给自己的如意郎君。因此,如果我们在处理物质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时都能向至尊主祈祷,那一切就会非常顺利,让我们最终心想事成。换句话说,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都必须托庇与至尊人格首神,完全依靠他的决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此,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应该把一切交给至尊人格首神。这既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卡尔达玛·牟尼只想娶一个妻子,但由于他是至尊主的奉献者,至尊主便替她选了一位帝王的千金做妻子。这完全超出卡尔达玛·牟尼的期望。如果我们依靠至尊人格首神的安排,我们就会得到远远超出我们期望的好结果。 在此还有一个要了解的重点是,卡尔达玛·牟尼是布茹阿玛纳(婆罗门),而帝王斯瓦阳布瓦是查垂亚(刹帝利)。因此,不同阶层人士之间的通婚在当时那个年代就已经流行了。但规定是:布茹阿玛纳可以娶查垂亚的女儿,但查垂亚不能娶布茹阿玛纳的女儿。从韦达年代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证据;舒夸查尔亚要把女儿许配给雅亚提王,但君王不得不谢绝娶这位布茹阿玛纳的女儿;只有在得到这位布茹阿玛纳的特别允许后,他们才能完婚。因此,不同阶层人士间通婚,亿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就不是被禁止的。当然,就有关这社会行为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 [第29节] 译文 你播种在她体内的精子,会使她生育九个女儿,而靠你们生出的女儿,圣人们将大量地生育后代。 [第30节] 译文 怀着靠正确执行我的命令净化了的心态,把你一切活动的结果全献给我,你最后就会到我身边来。 要旨 这节诗中的“交出一切活动的结果”一句意义重大。梵文tirtha的意思是从事布施活动的神圣之地。人们通常会去朝圣之地慷慨布施。这一做法至今仍然流行。因此至尊主说:“为了净化你的活动和活动结果,你要把一切都献给我。”《博伽梵歌》中也证实说:你无论做什么、吃什么、供奉或施舍什么,都应该把结果献给我本人。在《博伽梵歌》的另一处,至尊主说:我是一切祭祀、苦行的享受者,是众生的恩人和祝愿者。因此,无论我们从事为家庭谋福利的活动,还是为社会、国家或全体人类谋福利的活动,都必须带着奎师那意识去从事。这就是至尊主给卡尔达玛·牟尼的指示。尤帝士提尔王在迎接纳茹阿达·牟尼时说:“由于至尊主永远在你心中,无论你去什么地方,那地方就变成了圣地。”同样,如果我们在至尊主和他代表的指导下怀着奎师那意识行事,一切就会被神圣化。这是给卡尔达玛·牟尼的指示,而由于他按照这指示行事,他得到了最出色的妻子和孩子。这一切在后面的诗中将逐一揭示出来。 [第31节] 译文 向众生表示你的怜悯,将使你获得自我觉悟。保障众生的安全,你将在我之中感知到你自己和所有的宇宙,在你心中感知到我。 要旨 这节诗讲述了使众生可以觉悟自我的简单方法。首先要了解的是,这个世界是按照至尊意愿创造的。这个世界与至尊主具有同一性。非人格神主义者误解这种同一性说:至尊绝对真理把自己变成整个宇宙,于是不再作为个体而独立存在。他们因此把整个世界和世界里的一切都视为是神。那就是所谓的泛神论,即:把万事万物都视为神。那是非人格神主义者的观点。然而,至尊主本人的奉献者认为:一切都归至尊主所有;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至尊主展示出来的,因此应该用一切为至尊主服务,而这才是同一性。非人格神主义者与人格神主义者的区别在于:非人格神主义者不接受至尊主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存在的事实。而人格神主义者接受这一事实,明白至尊主虽然已各种方式扩展自己,但仍然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存在。就有关这一点,《博伽梵歌》中阐述道:“我以我不具人格特征的形象遍布整个宇宙,一切都在我之中,我却不在其中。”太阳和阳光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太阳发出的光芒照遍整个宇宙,使所有的星球都沐浴在阳光中,但所有的星球都不是太阳。人不能说由于所有的星球都沐浴在阳光中,所有这些星球也都是太阳。同样道理,持非人格神主义观点或泛神论观点的人认为“一切都是神”,这并不是个很有智慧的观点。至尊主本人解释说:真实的情况是,尽管没有他,一切都不可能存在,但说一切都是他也并非事实。他不同于一切。正因为如此,至尊主在这节诗中也说:你将感知到万事万物都存在于我之中。这说明应该把一切视为是至尊主能量的产物,因此应该用一切为至尊主服务。这是对能量的最佳运用。 如果一个人慈悲为怀的话,他就会利用这能量为自我和他人的真正利益做事。至尊主的奉献者——有奎师那意识的人,总是慈悲为怀。他不仅仅满足于自己是奉献者,还想方设法把奉爱服务的知识传播给其他人。至尊主有许多奉献者在冒着各种风险向大众传播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的信息。我们就应该这么做。 经典中还说:怀着巨大的奉爱之情去神庙崇拜至尊主的人,如果不同情大众或不尊敬其他的奉献者,就被视为是三流的奉献者。二流的奉献者对堕落的灵魂极为仁慈和同情。他时刻意识到自己是至尊主永恒的仆人,因此与至尊主的奉献者交朋友;对普通大众慈悲为怀,教他们做奉爱服务;但不愿意与非奉献者交往或合作。人只要还停留在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但却不怜悯大众的阶段,他就还是个三流的奉献者。一流的奉献者会鼓励每一个生物体说,这个物质存在没什么值得害怕的,“让我们过充满奎师那意识的生活,摆脱愚昧的物质生活”。 至尊主在这节诗中指示卡尔达玛·牟尼在当居士是要心胸宽阔、慈悲为怀,离家过弃绝生活后要去鼓励世人。处在弃绝阶层的人——托钵僧,有责任教化、启迪世人。他应该到处旅行,挨家挨户地启发世人。有家庭的人受错觉能量玛亚的蒙蔽,专注于家庭事务,忘了自己与奎师那的关系。如果他在这种遗忘的状态下像猫和狗一样死去,那他的生命就毁了。因此,托钵僧有责任区教化这些健忘的灵魂,让他们重新记起自己与至尊主的永恒关系,引导他们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奉献者应该仁慈地对待堕落的灵魂,让他们有安全感,变得英勇无畏。人一旦成为至尊主的奉献者,就会坚信至尊主在保护他。就连恐惧本身都害怕至尊主,奉献者还有什么理由害怕呢? 把“勇敢无畏”带给世人是最大的善举。托钵僧——处在弃绝阶层的人,应该尽可能走遍世界各国的城镇和乡村,挨家挨户地向居士们宣讲有关奎师那意识的科学。接受托钵僧启蒙教育的居士,有责任在家中传播奎师那意识,他应该尽可能地把朋友和邻居请到家中,举办讲座,宣讲有关奎师那意识的知识。举办一个讲座,包括吟诵、吟唱奎师那的圣名,讲解《博伽梵歌》和《圣典博伽瓦谭》。阐述有关奎师那意识科学的经典数不胜数,每一位居士都有责任向他的托钵僧灵性导师学习有关奎师那的知识。为至尊主做服务分工不同;居士的责任是赚钱,因为托钵僧不该赚钱而应该全靠居士的布施。居士应该靠做生意或从事某项职业赚钱,并至少用百分之五十的收入去传播奎师那意识,用百分之二十五的收入养家,把百分之二十五的收入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是茹帕·哥斯瓦米分配钱财的方式,奉献者应该向他学习。 事实上,与至尊主合一意味着:使自己的意愿符合至尊主的意愿,与至尊主合一并不意味着变得跟他一样伟大。那是不可能的。部分永远不可能变得与整体一样。生物永远是极其微小的部分,因此他与至尊主合一是使自己的爱好符合至尊主的爱好。至尊主希望众生永远想着他,成为他的奉献者,一直崇拜他。这在《博伽梵歌》中有清楚地说明,奎师那希望所有的人都时刻想着他,恭恭敬敬地向他顶礼。这是至尊主的愿望,奉献者应该努力满足他的愿望,至尊主是无限的,他的愿望也无穷无尽,因此奉献者为他做的服务也从无止境。在超然的世界中,至尊主与他的仆人之间存在着无止境的竞赛。至尊主想要满足他无穷尽的愿望,奉献者则千方百计地为他服务,满足他的愿望。至尊主与他的奉献者之间永无止境地进行着意愿及爱好的合一。 [第32节] 译文 杰出的圣人啊!我会透过你妻子黛瓦瑚缇,展示我本人的完整扩展,她还给你生了九个女儿。我将教导她有关最高原则或范畴的哲学体系。 要旨 这节诗中“我本人的完整扩展”一句表明,至尊主将以黛瓦瑚缇和卡尔达玛·牟尼的儿子卡皮拉戴瓦的身份显现。卡皮拉戴瓦是数论哲学的创始人,这节诗中所说的“有关最高原则的教义”便是指数论哲学。至尊主事先告诉卡尔达玛·牟尼,他将化身为卡皮拉戴瓦显现,宣讲数论哲学。如今大部分世人所了解的数论哲学是另一个名叫卡皮拉戴瓦的人传播的,但那套数论哲学与至尊主本人创立的数论哲学截然不同。世上有两种数论哲学:一种是无神论数论哲学,一种是教导人要虔敬待神的数论哲学。黛瓦瑚缇之子卡皮拉戴瓦所宣扬的是教导人要敬待神的数论哲学。 至尊主有各类不同的展示,他是一,但却变出无数。他的扩展有两类:一类扩展是不计其数的维施努扩展,称为卡拉;另一类扩展是普通的个体灵魂,称为维宾囊萨。瓦玛纳、哥文达、纳茹阿亚纳、帕杜么纳、瓦苏戴瓦和阿南塔等维施努的扩展被称为斯宛沙·卡拉。梵文“斯宛沙”指的是至尊主的直接扩展。卡拉指的是有存在中的第一位至尊主的扩展的扩展。奎师那扩展出巴拉戴瓦,巴拉戴瓦接着扩展出桑卡尔珊,因此桑卡尔珊是卡拉,而巴拉戴瓦是斯宛沙。然而,他们之间没有区别。就有关这一点,《布茹阿玛·萨米塔》第5章的第46节诗生动地解释说:人用一根蜡烛可以点燃第二根蜡烛,用第二根蜡烛点燃第三根、第四根……以此方式,人可以点燃千千万万根蜡烛,所有这些蜡烛都具有同样的亮度。尽管每一根蜡烛都充分燃烧,放射着同等亮度的烛光,但它们彼此之间还时有前后次序之分,第一根、第二根、第三根……同样,至尊主的直接扩展和间接扩展之间没有区别,至尊主的名字也一样。至尊主是绝对的,所以他的名字、形象、娱乐活动、随身用品及他的品质都具有同样的力量。在绝对的世界里,奎师那这个名字是至尊主超然的声音代表。他的品质、名字和形象等之间没有力量上的区别。我们吟诵、吟唱的至尊主的名字——哈瑞·奎师那中,具有与至尊主本人同样的力量。我们在庙里崇拜的至尊主的形象与至尊主本人的形象毫无力量上的区别。即使其他不了解情况的人以为我们在庙里崇拜的神像只是雕像或偶像而已,我们也不该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区别,无论是崇拜至尊主的雕塑,还是崇拜至尊主本人,人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这就是奎师那意识的科学。 [第33节] 译文 麦垂亚继续说:只向那些用所有的感官为奎师那做奉爱服务的人揭示自己的至尊主,在这样对卡尔达玛·牟尼说了一番话后,便从被萨茹阿斯瓦缇河环绕着的泪湖上消失了。 要旨 这节诗中有一个梵文词非常重要,至尊主在此被称为“直接被感官感知到的他”。尽管物质的感官感知不到他,但他还是能被看到。这个说法看起来是自相矛盾的。我们有物质的感官,但怎么能看到至尊主呢?他被称为阿窦克沙佳,意思是说用物质感官看不到他。梵文“阿克沙佳”的意思是“用物质感官获取知识”。由于至尊主不是我们靠物质感官的思辨所能了解的对象,所以又被称为阿吉塔(ajita)。他可以征服一切,但没人能征服他。那怎么又说他仍然能被看见呢?经典解释说,没人能听到奎师那超然的名字,没人能了解他超然的形象,没人能明白他超然的娱乐活动。这是不可能的事。那人怎么才能看到他、了解他呢?当人受到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的训练时,他的感官就会逐渐去除物质污染,得到净化。当人的感官这样被净化后,他就能看到、听到并了解至尊主了。这节诗用“直接被感知到的他”一词说明,物质感官净化后能感知到奎师那的超然形象、名字和品质。 [第34节] 译文 在圣人站立仰头凝望之际,至尊主沿着受到所有解脱灵魂颂扬的、通往灵性世界外琨塔的路离开了。圣人站着侧耳聆听至尊主的坐骑嘎茹达扇动翅膀时发出的声音振荡,那是《萨玛·韦达》中的基础赞歌。 要旨 韦达文献中说:承载至尊主飞往各地的超然大鸟嘎茹达的两个翅膀,是《萨玛·韦达》中分别被称为毕尔哈特和茹阿唐塔尔的两部分赞歌。嘎茹达是至尊主的坐骑,因此被视为是所有坐骑中的超然王子。嘎茹达一旦开始扇动它的两个翅膀,就会发出伟大的圣人为取悦至尊主而吟唱的《萨玛·韦达》。布茹阿玛、主希瓦、嘎茹达和其他半神人通过吟唱精心挑选的诗歌崇拜至尊主,伟大的圣人通过吟唱奥义书和《萨玛·韦达》等韦达文献中的赞歌崇拜至尊主。当至尊主伟大的奉献者嘎茹达扇动他的翅膀时,其他奉献者自然便会听到萨玛·韦达赞歌的声音震荡。 这节诗中清楚地说,圣人卡尔达玛仰望着至尊主被载往外琨塔的那条路。以此证实:至尊主是乘着嘎茹达从他所在的灵性世界外琨塔降临地球的。普通的超然主义者们不崇拜通往外琨塔的路。只有已经摆脱了物质束缚的灵魂才能成为至尊主的奉献者。还未摆脱物质束缚的人无法理解超然的奉爱服务。《博伽梵歌》第7章的第3节诗明确地说:有许多人努力通过摆脱物质束缚达到完美。那些已经解脱了的人被称为布茹阿玛·布塔或希达。只有希达——摆脱了物质束缚的人,才能成为奉献者。就有关这一点,《博伽梵歌》中也证实说:任何怀着奎师那意识运动——做奉爱服务的人,已经摆脱了物质自然属性的影响。这节诗也证实:只有解脱之人才崇拜奉爱服务之途。受制约的灵魂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卡尔达玛·牟尼是解脱了的灵魂,嘎茹达承载着至尊主飞在外琨塔,听到嘎茹达扇动的翅膀发出的萨玛·韦达中精华的赞歌——哈瑞·奎师那。 [第35节] 译文 在至尊主离开后,值得崇拜的圣人卡尔达玛继续留在泪湖湖畔,等待至尊主所说的时刻的到来。 [第36节] 译文 斯瓦阳布瓦·玛努偕妻子坐上他那辆用黄金饰品装饰的战车,并把女儿也安置好与他们同行后,便启程作全球旅行。 要旨 玛努帝王作为整个世界伟大的统治者,本可以派代表去替他女儿找一位合适的夫君。但作为父亲,他深爱着女儿,所以亲自乘坐着黄金战车,只带上夫人便离开首都,启程去替女儿找合适的丈夫了。 [第37节] 译文 啊,维杜茹阿!他们抵达圣人的隐居地,而圣人正好在至尊主预告他将要发生事情的那一天完成了他苦修的誓言。 [第38-39节] 译文 神圣的泪湖中,填满了萨茹阿斯瓦缇河的河水,许多杰出的圣人常到那里去。湖中的圣水不仅吉祥,而且如甘露般甜。这个湖之所以被称为泪湖,是因为至尊主被寻求祂保护的圣人深深地打动,极度同情他并为此留下热泪,而泪水滴到了湖中。 要旨 卡尔达玛苦修后得到至尊主没有缘故的仁慈。至尊主到他灵修的所在地时,内心充满了慈悲之情,以致落下了欢喜的泪水,泪水汇成了泪湖。根据有关绝对真理的哲学概念,至尊主与他的眼泪没有区别,泪湖因此而受到伟大的圣人和学识渊博的学者们的崇拜。正如从至尊主的脚趾流出的几滴汗水汇成了神圣的恒河,从至尊主超然的眼泪里流下的泪水汇成了泪湖。恒河和泪湖都是超然的,受到伟大的圣人和学者们的崇拜。这节诗把泪湖水称为“吉祥的甘露之水”。梵文“希瓦”的意思是“治疗”。喝过泪湖水的人,所有的一切物质疾病都能被治愈。同样,在恒河中沐浴过的人,也能去除所有的物质疾病。这一事实被历代伟大的学者和权威们所接受,即使在这个堕落的咯历年代也依旧如此。 [第40节] 译文 湖畔由那些在所有季节都盛产水果和鲜花的虔诚树木及匍匐植物环绕着;虔诚的动物和飞禽栖息在树丛间,发出各种鸣叫声。森林中花果园的美装饰着这个湖。 要旨 这节诗中谈到泪湖周围都是虔诚的树木和飞鸟。正如人类社会中有各种类型的人,一些虔诚、善良,有些不虔诚、很邪恶;同样,树和鸟也有虔诚与不虔诚之分。不开花、不结出甜美果实的树被视为是不虔诚的树,而乌鸦一类专喜欢脏东西的飞鸟也属于不虔诚的鸟类。在泪湖周围的土地上没有一只不虔诚的飞鸟,没有一棵不虔诚的树。每棵树都开花结果,每只飞鸟都歌唱至尊主的荣耀: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哈瑞·茹阿玛哈瑞·茹阿玛茹阿玛·茹阿玛哈瑞·哈瑞。 [第41节] 译文 极度高兴的鸟儿们音调优美的鸣叫声在整片区域回荡。陶醉的蜜蜂四处闲逛,狂喜的孔雀炫耀起舞,欢乐的布谷鸟呼唤着彼此。 要旨 这节诗描述说,泪湖周围的地区内回荡着鸟儿悦耳动听的鸣叫声。黑蜜蜂吸食了花蜜后,陶醉地嗡嗡叫。欢乐的孔雀像舞台上的男女演员一样翩翩起舞;布谷鸟情侣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叫声,呼唤彼此。 [第42-43节] 译文 卡当芭、昌葩卡、阿首卡、卡冉佳、芭库拉、阿萨纳、琨达、曼达尔、库塔佳和幼小的芒果树等鲜花盛开的树木,把泪湖装点得美不胜收。空中充满了卡尔达瓦鸭、普拉瓦鸟、天鹅、鹦、水鸟、鹤、查夸瓦卡鸟和查簆茹阿鸟鸣叫的欢乐音符。 要旨 这节诗中提到的生长在泪湖湖畔的许多树木、花果和鸟雀,都没有对应的中文译名。诗里谈到的昌葩卡、卡当芭和芭库拉树都非常虔诚,都盛开着美丽、芳香的鲜花。水鸟和仙鹤甜美的鸣叫声,使四周的气氛变得令人愉快,营造出一个十分灵性化的天然佳境。 [第44节] 译文 湖岸边到处是鹿、野猪、豪猪、嘎瓦亚乳牛、大象、狒狒、狮子、猴子、猫鼬和麝香麋。 要旨 麝香鹿不是在每座森林中都能找到的,而只是出现在像泪湖那样的地方。它们总是陶醉于隐藏在它们肚脐内的麝香发出的香气。这节诗中提到一种特殊的乳牛——嘎瓦亚乳牛,它们的尾巴尖端长着一束牛毛。这束牛毛被用来做拂尘,在庙里崇拜神像是为神像驱赶飞虫。嘎瓦亚有时又被称为查玛瑞,它们被视为是非常神圣的动物。在印度至今仍有吉普赛人或靠森林物产贸易赚钱的人,在贩卖麝香和查玛瑞牛尾上的毛。印度上等阶层人士对这些货的需求量总是很大,所以这种贸易在印度的大城市和乡村中仍在进行着。 [第45-47节] 译文 第一位帝王斯瓦阳布瓦·玛努,偕女儿进入那最神圣的地方,走向圣人。他看到圣人刚刚完成向圣火供奉祭品以取悦圣火的祭祀,正坐在他的隐居所内。圣人的身体散发出最灿烂的光芒;他虽然长期苦修,但却因为至尊主充满深情地注视他,他也聆听了至尊主如月光般流泻出的话语甘露,所以并不显得憔悴。圣人身材很高,大大的眼睛恰似莲花瓣,头上是一绺绺缠在一起的乱发。他用破布裹身。斯瓦阳布瓦·玛努走近他时看到他显得有些脏,像一块未经抛光的宝石。 要旨 这节诗中对一位练瑜伽的独身禁欲之士进行了一些描述。清晨,寻求灵性进步的独身禁欲之人,最首要的责任是向至尊主供奉祭品。独身禁欲的灵修之人不能睡到早上七点或九点钟才起床。他们必须清晨早起,至少在太阳升起前一个半小时起床,供奉祭品,或者,在这个年代是吟诵至尊主的圣名哈瑞·奎师那。正如主柴坦亚所说:这个年代的人除了吟诵、吟唱至尊主的圣名,没有其他的选择,没有其他的选择,没有其他的选择。独身禁欲的贞守生必须清晨早起,坐定后开始吟诵至尊主的圣名。从这位圣人的外表看,他经历了严格的苦修;那是一个人遵守独身禁欲誓言的征象。不遵守这一誓言的人,脸上和身上都能显出色欲的迹象。“充满光泽”一词表明,卡尔达玛身上展现出禁欲的征象。那征象表明一个人练瑜伽经历了严格的苦修。酒鬼、烟鬼或色鬼从没有资格练瑜伽。瑜伽师因为生活并不安逸,所以看上去大都很瘦,但卡尔达玛·牟尼因为面对面亲眼看到了至尊人格首神,所以并不显得憔悴、消瘦。这节诗中的“他慈爱地瞥视”一句的意思是:他那么幸运,能够面对面地亲眼看到至尊主。他看上去非常健康,因为他亲耳听到了从人格首神的莲花口中流淌出的甘露般的声音。同样,聆听至尊主的圣名哈瑞·奎师那这一超然的声音震荡,也增进人的健康。我们亲眼看到国际奎师那意识协会中的许多独身禁欲的学生和居士都增进了他们的健康,脸上容光焕发。从事灵修的独身禁欲的学生,应该看上去十分健康、很有光彩。诗中恰到好处地将圣人比作是一块未经打磨的宝石。一块刚被开采出的宝石,虽未经过打磨,却也掩饰不住它的光彩。同样,尽管卡尔卡玛衣衫褴褛,身体不够清洁,但全身却像宝石一样闪亮。 [第48节] 译文 圣人看到君主来到自己的隐居所并向自己敬礼,便以祝福的方式迎接他,尊敬地接待他。 要旨 斯瓦阳布瓦·玛努不仅亲自来到隐士卡尔达玛那由干树叶搭起的小屋内,还恭恭敬敬地向圣人敬礼。同样,对经常到他林中隐居所来的君王们,圣人也有责任给予祝福。 [第49节] 译文 在接受圣人的招待后,帝王沉默不语地坐了下来。卡尔达玛回忆至尊主的命令后,对帝王说了如下一番话,用他甜美的语调使帝王高兴起来。 [第50节] 译文 君王啊!既然您是圣哈尔依的保护能量的具体体现,毫无疑问,您这趟旅行就是为了保护虔诚之士,消灭恶魔。 要旨 许多韦达文献,尤其是像《圣典博伽瓦谭》和往世书这类历史典籍中都记载道:古代虔诚的君王为了保护虔诚的臣民,惩罚或处死为非作歹的恶人,经常会在他的王国四处巡视。他们经常去林中狩猎,练习武艺,因为不练武功,他们就没有能力除暴安良。查垂亚(刹帝利)在这方面被允许使用暴力,因为为正义的目的而使用暴力是他们职责的一部分。这节诗中清清楚楚地用了两个梵文词,即:“为了消灭”和“不良分子”君王保护臣民的力量来自至尊主。《薄伽梵歌》第4章的第8节诗中说:至尊主降临世界,保护虔诚的人,消灭邪恶之徒。因此,这种保护虔诚之士,消灭恶魔或邪恶之人的力量直接来自至尊主,君王或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具备这种力量。在这个年代中已很难找到这样一位擅长消灭不良分子的国家元首了。现代国家领导人都舒舒服服地坐在自己的宫邸里,毫无理由地滥杀无辜之人。 [第51节] 译文 在有需要时,您可以承担太阳神、月亮神、火神阿格尼、天帝因铎、风神瓦尤、惩罚之神阎罗王、虔诚之神达尔玛和水神瓦茹纳的职责。向您致以所有的敬意,您无异于主维施努。 要旨 卡尔达玛是布茹阿玛纳(婆罗门),斯瓦阳布瓦是查垂亚,圣人的社会地位比君王高,因此按理说圣人根本不必向君王致敬。但卡尔达玛还是向斯瓦阳布瓦·玛努致敬,因为作为帝王的玛努是至尊主的代表。无论一个人是布茹阿玛纳、查垂亚,还是庶铎(首陀罗),都应该崇拜至尊主。作为至尊主的代表,君王值得每一个人向他虔诚地致敬。 [第52-54节] 译文 如果您不乘坐那只要出现就吓得罪犯魂飞魄散的、用宝石装饰着的胜利战车,如果您不拨动您的弓弦,让它发出凶猛的声响,如果您不像光芒四射的太阳般,率领脚踩在地上使大地颤抖的亿万大军巡行世界,那么,由至尊主本人制定的管理社会四阶层和灵性四阶段制度的道德法律,就会遭到恶棍和无赖们的破坏。 要旨 忠于职守的君王有责任维护人类的社会阶层制度和灵性阶段制度。灵性阶段有四个:独身禁欲的学生生活阶段、居士阶段、退出家庭生活阶段和出家当托钵僧阶段。按照人的品质和工作,社会阶层也分四个:布茹阿玛纳(婆罗门)、查垂亚(刹帝利)、外夏(吠舍)和庶铎(首陀罗)。《薄伽梵歌》中阐述说,人类社会按照人的工作和品质分为四个阶层。不幸的是,由于缺乏有责任感的君王的维护,社会阶层和灵性阶段制度现在已沦为世系的种姓制度。然而种姓制度并非真正的社会四阶层制度。人类社会意味着整体人类迈向灵性文明的社会。最进步的人类社会被称为阿尔亚,而梵文“阿尔亚”是指那些正在进步的社会。那么问题是,“什么样的社会正在取得进步?”进步并非意味着毫无必要地制造所谓的物质“必需品”,并为增加所谓的物质安逸而大量消耗人的精力。真正的进步是增进人类在灵性方面的知识,而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社会文明被称为阿尔延(雅利安)文明。过去,像卡尔达玛·牟尼那样有智慧的布茹阿玛纳,致力于推动社会的灵性进步;而像斯瓦阳布瓦那样的查垂亚则治理国家,为社会提供所有能增进灵性觉悟的良好设施和条件。巡视全国,查看一切是否尽然有序,是君王的职责。以社会四阶层和灵性四阶段为基础的印度文明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印度后来依靠那些不遵守社会四阶层和灵性四阶段文明制度的外国人,结果使这一制度沦为种姓制度。 这节诗中确认社会四阶层和灵性四阶段制度是至尊人格首神建立的。《薄伽梵歌》第4章的第13节诗也证实这一点说:是我在人类社会中建立了社会四阶层和灵性四阶段制度。至尊主创立的事物不可能被取消。社会四阶层和灵性四阶段制度,不论以其原本的形式还是被败坏的形式,都将继续存在下去,因为它是由至尊主——至尊人格首神建立的,不可能被取消。它就像至尊主创造的太阳一样,将继续留存下去。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浓云密布,太阳始终存在。同样,尽管社会四阶层和灵性四阶段制度败坏成种姓制度,但每一个社会都有知识分子阶层、军人阶层、商人阶层和劳动者阶层。当人们能按照韦达原则加强社会各阶层的相互合作时,社会就会安定和谐并取得灵性的进步;但当各阶层人士玩忽职守、隐私舞弊,彼此之间相互仇恨、不信任时,整个制度败坏,造成可悲、可叹的状态。如今,由于国家领导人允许人们不受限制地满足各种自私自利的欲望,整个世界都处在这种可悲、可叹的状态中。这是社会四阶层和灵性四阶段制度败坏的结果。 [第55节] 译文 如果您停止考虑世界局势,邪恶就会泛滥,因为只追求金钱的恶徒无人管束,就会肆无忌惮地侵害社会,世界将走向毁灭。 要旨 由于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社会四阶层和灵性四阶段的科学制度已不复存在,整个世界被一些未受过有关宗教、政治或社会阶层等知识训练的素质低劣之人统治着,情况极为糟糕。在社会四阶层和灵性四阶段制度中,有对不同社会阶层和灵性阶段的人士进行正规训练的原则。正如现代社会中需要有工程师、医生和电气技师等,他们在不同的院校内受到严格的训练。同样,在过去的年代,知识分子阶层(布茹阿玛纳)、统治阶层(查垂亚)和经商阶层(外夏)这三个较高的社会阶层人士都会受到适当的训练。《薄伽梵歌》讲述了布茹阿玛纳、查垂亚、外夏和庶铎的责任。在没有这样的训练时,人会仅仅因为自己出生在布茹阿玛纳或查垂亚家庭,就自诩为是布茹阿玛纳,尽管他实际在做庶铎的事。不具资格却不正当地自称是高等阶层人士的作法,使科学的社会四阶层和灵性四阶段制度沦为种姓制度,彻底摧毁了原有的制度。正因为如此,社会如今混乱不堪,既无和平也无繁荣。这节诗中明确地说:除非有个优秀的君王时刻保持警惕,否则不虔敬的,素质低劣的人就会自称属于某个社会阶层,破坏社会秩序。 [第56节] 译文 英勇的帝王啊!除了所有这一切原因,我请求您告诉我您来此的目的。无论是什么,我们会毫无保留地去完成。 要旨 要明白,朋友来家做客总是有一定的目的。卡尔达玛·牟尼了解:像斯瓦阳布瓦这样伟大的君王虽然说是在巡察国情,但来到他的隐居所必定还有特殊的目的,他准备满足君王的愿望。在过去的年代中,圣人去找国王或到圣人的隐居地拜访圣人是常有的事;他们彼此都很愿意满足对方的要求。这种互惠的关系称为巴克缇·卡尔亚。经典中生动地描述了布茹阿玛纳和查垂亚彼此之间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说明两者应该彼此帮助,互惠互利。皇室阶层人士应该保护布茹阿玛纳,以推动社会的灵性文明进步;而布茹阿玛纳就有关如何使国家和臣民逐渐提升到灵性完美境界的问题,会给皇室阶层人士一些极有价值的指示。 到此为止,结束了巴克提韦丹塔对《圣典博伽瓦谭》第3篇第21章“玛努和卡尔达玛之间的对话”所作的阐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j/6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们为什么拍摄纪录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