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青春痘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zl/mipso_9112983.html

文/俞亮鑫

5月,赏花好时节。我从卢浦大桥漫步走向南园滨江。一路绿树成荫,鲜花怒放。突然见到,一尊金属质感大型雕塑耸立其间,它是盾构,名为“源点”。我渐渐走近,浮想联翩,仿佛看见它在黄浦江底旋转向前、不断推进。

这是一段半个世纪前的缘分。

年,打浦路隧道开始兴建。它被列为上海第一号秘密工程,代号为“”。为承建这一工程,组建了上海隧道建设公司,代号为“公司”。我是年进入“”的,由此,我与这项当年刚刚建成的宏伟工程结缘。

那时候,我们写信封地址都留“信箱”。回家后,还要对工程事宜守口如瓶。我第一次车过江底时,还有一种身为隧道工人的光荣感,念诵起隧道工地上流行的“头顶浦江万吨轮”等诗句,可谓豪情万丈。作为“”一员,我有机会在黄浦江底参加隧道补修工作,那水滴不停、潮湿闷热的环境至今难忘。有几次,我兴致勃勃从浦西跑到浦东,在隧道口向外望去,见田野葱绿,空气格外新鲜。

当年,南园滨江这一带,我们都叫它“”工地。满目坑坑洼洼、水泥石子,焊花朵朵,锤声阵阵,一片沸腾。如今,这里芦苇摇曳、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湖水碧绿,充满诗情画意,人们徜徉在此,根本无法想象这里当年没有一朵花、没有一棵树的景象。

黄浦江畔的这尊金属雕塑,唤起了我的记忆。它是上海第一条越江隧道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盾构法越江隧道建设的源点。

年,因喜欢文学创作,我有幸参加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的长篇小说创作组,任务就是写越江隧道。为此,采访了一些相关人士,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之为“上海地铁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那时,技术出众的他已转战金山工地,总是戴着一顶柳条帽,穿着满布油污的工作服,汗水涔涔地忙碌在工地上。那场景,我至今历历在目。

隧道专家刘建航本报记者张海峰摄

刘建航等老隧道们的亲历讲述,使我这位后来者知道了更多的隧道往事。最初,上海的隧道工程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试验的。但苏联专家认为上海地质饱含水层,在黄浦江底施工是难上加难。并扬言:“这等于是在豆腐里打洞。如果你们可能,我们就能在宇宙中找个支点把地球翻个身!”后来,苏联专家撤走了,建设越江隧道的重任就落在了刘建航等人身上。作为总工程师,刘建航攻克了建越江隧道关键的防水技术,并使地铁试验段也取得成功,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记得,这条越江隧道建成后,第一位前来参观的外宾是由周总理陪同的西哈努克亲王。那天,隧道工人放假,欢天喜地。可见,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这尊被称为“源点”的雕塑——盾构,就是中国的第一个盾构,也被称之为“中华第一隧”,是上海密如蛛网地下隧道的鼻祖。没有这一“源点”的起步,就没有如今黄浦江底14条车行隧道和城市地下数百公里的地铁线路。人们在享受着城市交通便利的同时,有多少人还记得它的功绩?

盾构最初是在浦东的塘桥和浦西的衡山路悄悄试验。盾构在地下试推至衡山路时,还引起过地面开裂或某家门窗变形的风波,人们议论纷纷,但谁也不知道地下正在秘密试验盾构推进。这些往事,如今已成隧道人的笑谈。这两处盾构试验取得进展后,“”工地就悄然开工了。

在黄浦江底施工十分危险,为防泥水倒灌,工人必须承受附加在盾构、管道内的强大气压后才能施工,才能疏干盾构前面的泥土以确保安全。若气压一低,常会引发泥水倒灌,又脏又险。但气压一强,人犹如在几十米下的深水区,气喘吁吁,闷热难忍。工人没有强壮体魄,还真难扛住这大气压的考验。黄浦江底,隧道就是这样一寸一寸,艰难向前。苦战六年,终成通途。从此,黄浦江两岸告别了只能靠轮渡、船只过往的日子。

南园滨江,有一片片艳丽芬芳、花团锦簇的郁金香,各种观赏植物多达余种。小南湖碧波荡漾,喷泉如雪,湖面还点缀着片片绿色——千屈菜、旱金莲、睡莲、黄菖蒲等,一幅宁静、和谐的水岸美景。如果没有这尊“源点”雕塑的猛然提醒,我很难想起这里就是半个世纪前的“”工地。

“源点”雕塑作者摄

故地重游,景色大变,换了人间,感怀万千。

昔日“”工地的江岸,有一排陈旧发锈的老船坞。工余休息,我常来这里望着江水发呆。办上海世博会让我知道,这片江岸原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江南造船厂旧址,也是孕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摇篮。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建造的第一批万吨轮官府号、天朝号、东方号和震旦号,就在这片水域陆续下水,至今百年。这些都是另一个历史的“源点”。

浦江两岸有不少“源点”——

江南造船厂的李中不仅是我党的第一个工人党员,他还发起成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工会。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由此点燃星星之火。

从这里顺江而下10余里,北外滩的老码头也可称是红色“源点”。年前,年轻的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任弼时等先后在此坐船出发,赴法留苏,为中国革命前去探求真理。他们由此展开理想风帆,书写人生篇章。

像“源点”雕塑一样,它们都应被挖掘出来,变成雕塑,变成碑文,变成书本……让人们漫步在秀美如画、鸟语花香的滨江两岸时,能记住历史。

这些“源点”,都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骄傲,是上海人永不枯竭的精神之源。

(转自上观新闻朝花时文栏目)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翁心华:我们科的传统就是讲真话,做真实的医生

住在武康大楼,他们的口述,是历史的血肉

叶倾城:我写《围城日记》,是对事实诚实,对自己诚实

两曲《天净沙》,秋思或不同

詹丹

春蔬考

鲁北明月

毕淑敏:人类和病毒,很可能一战再战

一只国产轴承闪烁的上海工匠精神

郑宪

曹可凡:错过一个“佩贞”,跑掉一个“佩贞”,“深情之人”俞振飞情路曲折

周国平:独处的充实

生命中的过客,我无法忘却

韦耀武

木心的莫干山居

王琪森

人间春色十分,你得几分?

胡竹峰

巴黎日记:瞭望的老人

申赋渔

霜华是一味

刘诚龙

吃鱼头

宁白

捡回一块帽天山的石头

汤世杰

这是“朝花时文”第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hw

jfdail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j/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