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丨亲历新华社记者镜头里的阿富汗
广点通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4936.html 年10月,美国以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20年后,美军黯然撤离阿富汗。美国可以一撤了之,但留给阿富汗人民的痛苦无穷无尽。美军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动荡分裂、家破人亡和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新华社多批摄影记者前往阿富汗驻点、采访,用镜头记录下真实的阿富汗。回顾起自己曾经的工作经历,他们这样说: 王毓国:将镜头对准阿富汗社会最基层 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新华社派出的三名记者第一时间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我是其中之一,先后在阿富汗境内采访了将近40天,期间始终将镜头对准社会最基层,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疾苦、对和平的向往和重建家园的努力。↑年1月12日,残疾人在喀布尔国际红十字会开办的康复中心内进行康复训练。↑喀布尔很多手工地毯作坊雇佣价格低廉的童工。因连年战争,阿富汗经济面临崩溃,人民生活贫困,许多儿童不得不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这是年1月在喀布尔一家地毯作坊做工的年仅10岁的纳赛尔。他每天要工作9个小时,每月薪水却只有约3.3美元。↑年1月4日,喀布尔体育场内举行“叼羊”比赛。“叼羊”是当地传统竞技比赛活动,被誉为阿富汗的“国技”。 王雷:爆炸,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助 我于年11月至年2月常驻阿富汗。阿富汗安全状况不佳,路边炸弹、车底炸弹袭击频发。 ↑这是王雷采访拍摄驻阿美军。 年6月的一个中午,我亲身经历了一次爆炸。在距离阿富汗总统府仅2公里远的一个市场,一个集装箱不知何故燃烧起来。我和当地翻译顺着浓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刚刚跳下车,燃烧的集装箱就发出了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火光猛然间向上窜起了20多米高。↑年6月2日,人们惊慌地逃离喀布尔火灾及爆炸现场。 爆炸让人猝不及防,围观的人群“哗”一声散开,有的弯腰,有的趴倒在地上,有的扭头就跑。紧接着又是一声爆炸,和第一次的爆炸间隔也就是短短的几秒。↑现场一片慌乱。 周围所有人在一种极度的恐惧状态中,以极快的速度,调转身体拼命四散奔逃,有的还在相互拉扯,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爆炸现场火光冲天。 我一边向爆炸点冲去,和逃离的人撞了个满怀;一边不禁感慨,在距离爆炸中心点这么近的位置,经历这样一种随时可能夺取生命的爆炸冲击,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 龚兵:9年间两赴阿富汗,难民问题任重道远 年和年,我两次前往阿富汗采访。 年,我在喀布尔结识了时年45岁的鞋匠哈希布拉。为了躲避战火,他与家人曾和数百万同胞一样流落到异国他乡,在巴基斯坦度过了12年的难民生活。↑鞋匠哈希布拉在路边擦鞋。 年4月(我采访前一个月),出于对祖国的思念,也轻信了一些西方媒体对阿富汗现状的不实报道之后,他们自愿回到了喀布尔。久经战乱的喀布尔很难找到工作,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援助也是杯水车薪。↑哈希布拉一家围坐在一起吃午饭。 原来的住房已毁,他们只得在喀布尔城边的一处废弃的商店中暂时栖身,全家10口人挤住在两间门窗全无、面积各约8平方米的土屋里。 ↑哈希布拉的儿子(右一)和亲戚家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 靠外出给人修鞋和擦鞋,哈希布拉和他的两个年龄分别为14岁和12岁的儿子每天总共能挣到3美元左右,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哈希布拉22岁的女儿什古法一边缝补衣服,一边神情忧郁地望着屋外。 九年后——年9-10月,在“”事件和阿富汗战争爆发十周年之际,我第二次来到阿富汗采访。↑年9月18日,新华社记者龚兵在喀布尔采访。 与九年前相比,此时的喀布尔多了一些现代化的高楼,商业氛围也更浓烈了一些,但战争造成的破坏依然随处可见。↑年9月30日,年轻人在喀布尔著名的达鲁拉曼宫废墟旁踢足球。 而安全形势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大大地恶化了,仅我在的一个月期间就发生了两次重大安全事件:先是多名反政府武装人员潜入喀布尔市内,与政府军和警察进行了持续20多个小时的枪战后被全部打死,一周后前总统拉巴尼又在自己的家中遇刺!↑年9月13日,警察在喀布尔的枪战地点附近警戒。 与此同时,难民问题依然在困扰着阿富汗。连年的战争一度使阿富汗成了世界头号难民输出大国。根据阿富汗有关部门当年六月发布的数字,共有多万阿富汗人在战争中沦为难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是年10月1日在喀布尔一处难民营地拍摄的难民儿童。 我在喀布尔郊区采访了一处返乡难民营地,那里的人们根本没有房子,都住在帐篷或窝棚中,生活条件甚至还比不上九年前我采访的鞋匠哈希布拉一家!对于阿富汗这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而言,彻底解决难民问题依然任重道远。↑年10月1日,几名儿童在喀布尔的一处难民营地吃饭。 侯俊:坐美军直升机采访, 更加理解阿富汗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年1月6日,一架美军直升机在阿富汗帕克蒂亚省的雪山上空巡逻。↑年1月6日,美军士兵乘坐直升机在阿富汗帕克蒂亚省的雪山上空巡逻。 我在年至年常驻阿富汗期间,因为采访工作,曾数次乘坐美军“奇努克”、“黑鹰”武装直升机拍摄。 年底,我在喀布尔郊外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第一次乘坐美军“奇努克”,跟随拍摄美军到帕尔旺省执行任务。 ↑年12月24日,驻阿富汗美军在帕尔旺省执行任务。 “奇努克”飞行梯队陆续在沙石遍地的一个小村庄附近降落和起飞时,螺旋桨掀起强烈气浪,现场飞沙走石,没有防护经验的我被吹倒在地。 当地村民在突如其来的武装直升机和美军士兵面前不免惊恐,为了安抚村民,在确认安全之后,美军士兵一边扛着枪,一边拿出圣诞节礼物,分发给村民。回忆起那一幕,我想,领到糖果、玩具等礼物的阿富汗儿童也许当时会对美军士兵心生好感,但靠武力和强权把外来模式生搬硬套到历史文化和国情截然不同的国家终会水土不服。 20年前,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但美军所到之处,留下的是动荡、分裂、家破人亡,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20年来,10多万阿富汗平民在美军及其盟友的枪炮下伤亡,多万人流离失所。↑年6月20日,在喀布尔的难民营里,从巴基斯坦回国的阿富汗妇女一边照看孩子,一边收拾旧棉絮。 常驻阿富汗期间,我曾多次到喀布尔的难民营采访拍摄,在脏乱破败的环境中过着简陋生活的母子,在寒冬泥泞中瑟瑟发抖等待救济的儿童,光着脚丫、脸上依旧洋溢着童真笑容的小难民,都令我触目难忘,至今记忆犹新。↑年6月19日,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喀布尔的难民营里做饭。↑年3月7日,从巴基斯坦回国的阿富汗妇女带着孩子在喀布尔的难民营里向外张望。↑年12月28日,三名女孩在喀布尔的难民营里瑟瑟发抖,等待领取过冬救济品。 ↑年6月1日,8岁女孩萨比拉在喀布尔的难民营里。11年前,萨比拉的父母为躲避内战,逃往巴基斯坦沦为难民,并于年在难民营里生下了萨比拉。 ↑萨比拉随家人返回阿富汗后和母亲以及11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生活在难民营里,她只能光着脚玩耍。 阿富汗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但因为战争,阿富汗局势动荡不安,恐怖袭击此起彼伏,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当年气势汹汹的美国,如今留下落荒而走的狼狈身影。真心希望饱受战争纷扰的阿富汗人民能早日重建家园,过上和平稳定的生活。 监制:刘洁郑卫王建华 统筹:武巍周大庆伍婧丹 记者:王毓国王雷龚兵侯俊 编辑:武巍潘思危程丽张加扬 吕帅李任滋尹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j/9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猛犸象牙和现代象牙的区别是什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