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游走南极圆满成功以后,游走北极的念想由然而生。事实上,我们游走南极的困难多得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可经过不懈的努力,游走南极还是打卡成功。而游走北极,就无所谓困难了,因为信息资源丰富,装备齐全,条件具备,只要决定去,纯粹就是时间问题。既然如此,两人一拍即合~说走就走!可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的大姐及大姐夫,知道我们要游走北极,也非要参加不可。这咋办呢?而且他们一个七十余岁了,一个也近八十岁高龄。他们那种特别“贪”玩的心,是我不曾想到的。他们能克服一切困难也要游走北极,我首先为他们不服老的精神感到钦佩;其次,是他们能抓紧人生的“末班车”,到地球的尽头去看看,我为他们的决心和毅力感到高兴。于是,我们四人结伴向地球的尽头~北极进发!不知是老天爷的特意安排,还是有意要考验大姐及大姐夫的决心。为了按时七月十日早上八点在北京机场集中,我们分别在遵义在贵阳(大姐及大姐夫住贵阳)就购买好了提前一天飞往北京的机票。我们飞往首都机场则晚点一个小时,这在我们预留时间之内。可大姐及大姐夫从贵阳垄洞堡机场坐的航班,“因流量原因”取消,具体起飞时间待定。那种交急,等待,煎熬,是谁也没有经历过的呀!最后好不容易得到机场通知,该航班调整到七月十日凌晨六点三十分起飞。掐指一算,从贵阳起飞到达北京机场值机窗口九点收班,中间仅有两个半小时。满打满算,飞机正常到达北京,也正值北京机场值机窗口收班的前后几分钟。也就是说,如果大姐及大姐夫飞到北京,赶在北京机场值机窗口收班后,他们游走北极的所有努力,包括每人支付的近九万元钱,则全部为零;如果他们飞到北京,赶在北京机场值机窗口收班前,就有望和我们同行游走北极。在这这千均一发之际,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事情惊动了随团领队王爱军同志,也惊动了北京奥博旅行社,旅行社即派领导高端同志前来协助处理。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尽一切办法,并制定多套方案来应对。当大姐及大姐夫从北京机场出口赶到机场值机窗口时,办理值机的其他窗口已经关闭,人走楼空,唯有随团领队王爱军所站位置的值机窗口还在继续“上班”。原来,在值机窗口正临收班时,王爱军同志用请求的口吻望该值机窗口工作人员多留几分钟,以便我们的同志能办理值机手续。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脱机险情,终于在北京奥博旅行社领导高端同志及王爱军同志的努力下圆满化解。于是,我们游走北极出行前才有难得的四人合影照片。   游走北极难得的四人合影   我们七月十日上午十点半(当地时间,下同)飞机准时起飞,从北京机场飞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下午七点二十分再从赫尔辛基机场飞往挪威首都奥斯陆;晚上九点到达奥斯陆机场,并就近入住酒店休息。赫尔辛基酒店   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一日上午九点五十分,我们从奥斯陆机场起飞,至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城,途经特罗姆瑟小镇。挪威·特罗姆瑟小镇   于当天下午三点二十分到达朗伊尔城。朗伊尔城居民约有1,人,当中挪威人居多,俄罗斯人其次。这里被称作北极熊的故乡,据说这里的北极熊比人还多;其地理坐标是北纬78度1分,东经15度分。采矿业是朗伊尔城的主要经济支柱。这个城市不大,将近一个小时就能踏遍全城。城市只有窄窄的两条公路,有的是水泥路面,有的是石子路面,汽车一过,就尘土飞扬;街道的公共设施有限,当然没有公交车,更没有出租车;来往的车辆都比较老旧。房屋全是木质结构,一般一至两层,最高的也就三层房。房屋都是用油漆粉饰,有红的、黄的和绿的,整个城市的房屋显得色彩斑斓。房屋门前都有一块长方型的带格子的金属孔垫,当人进屋前踩在金属孔垫上,可以隔离脚上的尘土和石子。人们进屋都要脱鞋。入乡随俗,我们走进宾馆也脱鞋。城市街面人烟稀少,偶尔有车辆驶过,少有都市那种繁华景象,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三道式西餐朗伊尔城街景朗伊尔城邮局   七月十二日上午是自由活动。中午吃完饭以后,就集中在朗伊尔城码头坐冲锋艇登船。我队28人,加上别的旅行团队,这次上船的队友一共11人。同船的人中,有的是去南极以后,再去北极的。更巧的是,我们去南极时坐的是大西洋号游轮,这次去北极,坐的还是这艘大西洋号游轮。这一半是巧合,一半是人为因素,是我们认可这艘船的服务。正因为如此,当我们上船和船上的探险队员重逢时,都有一种亲切感。通过和同船队友的交谈,我有一个新发现:先去南极的人,多半会再去北极;而先去北极的人,则不一定再去南极。我思来想去,才明白个中缘由:南极侧重于自然风光,每一个角落的风景都让人震撼;呆萌呆萌的企鹅随处可见,而且和它们保持五米以外的距离,就可以亲密接触和照相,还有海豹,偶尔还能看见鲸鱼什么的。而北极则偏重于人文景观和动物,比如“爱斯基摩人”的文化和历史,格陵兰人的人文历史,还可以探访极地野生动物:北极熊、北极狐、驯鹿、海象、鲸鱼、海鸟等。所以,先到了南极探险的人,想象中的北极一定会更美好,风景会更震撼,于是就有探险北极的冲动。而先到了北极探险的人,想象中的南极也不过如此,就没有再次探险南极的冲动。我们上船一会儿,游轮举行欢迎会,船方的服务人员、工作人员、探险队员,以及船方的管理人员及船长,分别和游客一一见面。和船长合影一和船长合影二   今天是七月十三日。游轮上,今早的天气特别晴朗,便于我们登陆游玩。我们吃过西餐中餐的混合自助餐后,就分组登陆新奥尔松岛,开始领略与众不同的北极风情。新奥尔松岛面积较大,地面平坦,道路整洁。我们中国在北极唯一的黄河站就建在这里。新奥尔松岛设有宾馆、体育馆和博物馆等设施,还有邮局。这里卖的明信片特别贵,十美元一张,而且,有了明信片却不一定就能盖上黄河站的邮戳。我们游轮上有一位资深的曾经国家科考队的队员,由他出面,我们才得以在购买的明信片上盖上北极新奥尔松黄河站的邮戳。标注“黄河站”的明信片北极黄河站留影   在岛上,与中国北极黄河站为邻的,还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科考站。中国北极科考站的历程:年,中国与前苏联、德国和法国等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条约》。年,中国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员国。年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了九次北极科学考察。年7月,正式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中国黄河科考站。新奥尔松岛的中心点,有一座第一个探险北极成功者的雕像~阿蒙森雕像。阿蒙森雕像前留影   下午登陆七月十四号冰川(岛)。主要观看驯鹿和北极小鸟。来北极登陆和到南极登陆截然不同。南极登陆可和动物亲密接触,照相或视频都可以;而在北极登陆,尽管我们在岛上观驯鹿看小鸟,都必须在探险队员全副武装的保护下,以防北极熊攻击。而且他们所配枪支有长枪和手枪。万一有北极熊攻击人,首先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使用烟雾弹吓跑北极熊,不能危急它的生命。七月十四号冰川海上巡游中    七月十四日,我们吃过早饭,坐上冲锋舟就去登陆班赛布岛。大约在年左右,这里是荷兰人的捕鲸站。岛岸仍有荷兰人宰杀鲸鱼后遗留的鲸鱼残骨;根据推算,当时宰杀了头鲸鱼。这些鲸鱼残骨旁,仍保存有一间木质结构房屋,那是当年荷兰人的工作间。宰杀鲸鱼遗留的残骨   在荷兰人宰杀鲸鱼工作房的不远处,有一头死去不久的北极熊,它是病死还是饿死确无从知晓,只有地上的皮毛和一堆白骨。尽管北极熊是北极霸主,不可一世,可死后仍是白骨一堆,感觉几多沧桑。不可一世的北极熊   下午登陆米勒营地,观赏驯鹿和小海雀。登陆北极海岸与南极海岸不尽相同。南极海岸没有植被,寸草不生,几乎看不见土地~土地被茫茫大雪所覆盖;而在北极海岸上,随处可见生长的小花,红的、白的和黄的,还有一种花叫无茎绳子草。土地堆积了很多猛兽和鸟类的粪便,日积月累,踩在地面松松软软的,彷佛在地毯上行走一般。这天下午,是我游走南北极终生难忘的,至今记忆犹新。我们登陆是分组进行,刚好我们排在前边。当冲锋艇载着我们出海不远,就预感天气不对。冲锋艇绕了一圈,还是跟着别的艇赶到指定位置。我们在海岸巡游完毕,坐上冲锋艇回游轮途中,一时狂风骤起,惊涛骇浪,一浪紧接一浪。海浪一会儿把冲锋艇托在三四米的高空,一会儿又把冲锋艇从三四米的空中摔在浪底;坐在艇上的人,手抓船沿,屏住呼吸,只听见海浪拍打的哗哗声;全船的人,眼睛直直的盯着前方停泊在海中的游轮,可冲锋艇就是不能也不敢冲破巨浪,快速的赶到游轮的进舱口。这一是艇开快了,浪会把艇托得更高,增大人仰马翻的危险;二是如把艇停泊在巨浪中,万一遇到不测,且不是坐以待毙?所以,赶回游轮的冲锋艇既不能快,也不能停,只能选好角度慢慢地前行。冲锋艇距离游轮还有八百米,七百米,六百米……最后,冲锋艇终于渡过了巨浪区,我们平安地回到了游轮的甲板上。一场惊心动魄的险情,冲锋艇在探险队员勇敢、机智、熟练的操作下,终于化险为夷。后面还未出海巡游的,因天气原因全部取消!背靠冰川冰川中的浮冰北极鸥   今天是七月十五日,是我们游走北极的第六天。今天全船的队友特别兴奋,吃过早饭,就带上自己的物品整装待发。原来,今上午是坐冲锋艇巡游,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巡游地点是霍恩峡湾,具体位置是奥尔森冰川,它曾是斯瓦尔巴群岛最大的冰川。海中琳琅满目的冰山、浮冰千奇百态,鬼斧神功般的冰雕佳作让人赏心悦目,大饱眼福。在船上,我新认识了来自东北长春的两个家庭。别的孩子在假期紧张补课、学琴的时候,这两个家庭的家长却选择让小孩巡游北极。我特别为两个家庭的家长点赞,赞赏他们的明智选择,赞扬他们在让孩子读好书的同时立足更远,因为只有实地体验才能用心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那些巨大的冰川就在我们眼前,冰川呈现出缤纷的颜色,时不时发出啪啪啪的响声,那是冰川中的气泡被挤压的声响;偶尔还会发出雷鸣般的轰鸣声,在空旷的原野里,让人有些毛骨悚然。北极风光心中的北极风光   巡游和合影(照片还未发到队员手里)结束后,我们马不停蹄地参加特邀嘉宾、同船队友汤妙昌老师讲述他在南极长城站的故事。他在南极待了五年,最长的一次待了十九个月。和汤妙昌老师合影   七月十六号是我不平凡的一天。我吃过早饭后,先听讲座《鲸鱼种类识别》。鲸鱼大体分两类:齿鲸类和须鲸类。商业捕鲸仅剩下挪威、冰岛和日本国家。不知这些国家何时能结束捕鲸的历史?讲座《板块移动的故事》的趣味性是很浓的,可惜时间有限,只能听个大概。地球上的石头众多,归结不过三大类,就是变质岩、花岗岩和火山岩等。下午四点余,探险队组织北极冰泳挑战。我在南极已经冰泳挑战成功,难道北极冰泳挑战我会放过机会吗?我和游轮上最年轻的冰泳挑战者,十二岁的王廷宸同学合影。极地冰泳挑战,首先要有基本的个人身体素质,其次要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心和勇气。具备这两点,才能彰显挑战极地的意义。南极北极我都尝试了冰泳挑战并圆满成功。此生足矣!同船最年少的北极冰泳挑战者北极冰泳挑战证书   从七月十七日至七月十九日,我们的游轮在渡格陵兰海峡,安排在船上听讲座、包饺子,看电影及其他活动。七月十八日的气象资料显示,十九日的天气晴朗,适合登陆。于是,探险队准备安排大家十九日探访格陵兰岛的一个村庄,而且做好了登陆前的一切准备。可天有不测风云,当天晚上就天象大变,游轮前方大雾弥漫,波涛汹涌。游轮的前进方向仅能看见船上悬挂的旗帜,其他一片茫茫。第二天也就是十九日,天气没有好转的迹象。不得已,探险队只能取消十九日的活动安排。这里就文字介绍一下格陵兰岛的情况: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约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大;它百分之八十是被冰雪覆盖,其中一部分是冰盖。开心饺子游轮上观美景北极浮冰上的纪念   请注意,我说的是格陵兰岛旗帜,而不是说“格陵兰岛国旗”,他不是国家,他仅属于丹麦管辖。格陵兰岛有五万七千人,有十七个村庄,有公里的公路;格陵兰全岛不长树(我们后来登陆格陵兰岛所见的岛确实是光秃秃的,没有树),大部分土地荒芜。首都叫努克。虽然格陵兰岛距我们十万八千里,但有一点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他们尽管在欧洲地界,却不是欧洲人的血统,而是我们蒙古人血统,长的也像蒙古人。皮划艇和狗拉雪撬都是格陵兰人发明的。更有意思的是,在北极圈66.度以内的人才能养格陵兰犬,超过这个纬度是不能养格陵兰犬的。格陵兰犬就是他们的狗拉雪撬狗。狗拉雪撬狗   一晃就过了十一天了。今天是七月二十日,天气是特别的好,很适合登陆巡游。哪知,探险队早就掌握了这么好的天气气象。他们十多人凌晨四点过就起床探巡格陵兰岛南森峡湾北极熊的踪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茫茫大海,在广阔的山野,探险队活生生的就找到北极熊的踪迹。我们急按探险队的安排,一阵风地坐上冲锋艇,任海风轻抚脸颊,让思绪腾空飞扬。不多久,哈哈,久违的北极熊,我终于见到你啦!看见北极熊漫步旷野,感受它的迷人魅力。我们不敢靠近北极熊,以防不测。冲锋艇距海岸不远,我们距海岸上的北极熊大约三百米。北极熊肥肥的,有硕大的身躯,白色的皮毛。在海岸的乱石堆里,稍不注意,竟想不到北极熊会出现在那里。船里不停的听见长枪短炮的咔咔声;有的没有长枪短炮,手机也拿来上阵~尽管手机的照相效果不那么好,但有总比没有好吧!这是活生生的北极熊,这是在北极原野里见到的北极熊。据说,南森峡湾之前曾来过一支中国探险队,但没有看见北极熊,我们是至今唯一在南森峡湾看见北极熊的人。看见北极熊后大家高兴同船自拍合影游轮咖啡厅小聚   下午,我们终于踏上了格陵兰岛克里斯蒂安四世冰川陆地。陆地没有树,没有草,偶尔有一点苔藓或小花草。光秃秃的山上,全是不规则的石块,大小不一,很多石块像刀一样锋利。我好奇地问了探险队的地质学家:“这里的石块为什么很多都是锋利的?”通过探险队的翻译告诉我们:这里的石头长年累月,在寒冷的气温下,被雨雪浸湿,石头经过冰冻后膨胀,石头从中破裂而形成。我们在克里斯蒂安四世冰川海岸行走了近两三里的路程,满山遍野都是这种石块堆积的山。我们在冲锋艇回游轮的途中,又与海里的北极熊不期而遇。探险队的同志告诉我: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北极熊都是公的,母熊都在哺乳幼崽,只有公熊才出来觅食。我们能一天两次看见北极熊,真是三生有幸!   格陵兰岛留影一   格陵兰岛留影二   格陵兰岛留影三地质学家解惑

  七月二十一日。上午我们到格陵兰岛康格鲁斯瓦格登陆巡游。以前这里是格陵兰人,也就是因纽特人常年捕鲸的工作渔场。现在还有几间破旧的木屋,工作场地凹凸不平,又在极地条件下,其生存环境可想而知。

和埃米尔在小岛合影庆祝穿越北极圈祝贺穿越北极圈成功   挑战北极,在一些人的思维中,北极和南极一样,荒芜人烟,极端气候,地势险要,是不可及的不毛之地。其实,北极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在我们同一艘船上,唯有一个人我很钦佩,也为他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所折服。我曾在船上的咖啡厅和他攀谈过。他是北京人,姓高,64岁。他脚有病,而且腰间盘又严重病变;他两病叠加,行动更加艰难。他走路的姿势,是上身与下身几乎成七八十度的“角”;一脚瘸的,拄着拐杖,身子在前,屁股在后,慢慢向前移动。他尽管如此,却游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还只身挑战南极成功,这次又和我们一起挑战北极。他在巡游中,一手拄着登山仗,一手握着胸前挂的相机,时不时地还要取景照相。我问他困难多不?他说:除了行走有点困难外,其他的并不觉得难,在心里也不觉得和别人有何区别。有一次我去搀扶他,他说:“凡是能去的地方,我都不落下;你们有的照片我几乎都有。”这就是挑战北极的人所展现的精神、勇气和毅力。他~才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从朗伊尔城登船进入北极,已经十余天。可在这些天里,我始终没有见过夜晚。我一天日进三餐以外,其他时间,除了出海巡游,就在船上听讲座、看电影或搞其他活动。在闲暇时,就在咖啡厅喝点咖啡,用手机撰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每天只有时间概念上的黑夜~到了“晚上”,关上窗户大睡。这艘船的服务除了我认可以外,我大姐及姐夫也非常认可,说他们的服务很尽心、很贴心、很细心。特别是探险队长,六十多岁的人,每天还为大家操劳,想尽办法让我们玩好,想尽办法让我们看见北极熊;每天起早贪黑地为大家操碎了心。他们的活动安排、风险防范、人员配备,登陆线路的筛选,都做得非常好。探险队员个个出类拔萃,以一当十。船上的餐饮也不错,饭菜花样众多,新鲜可口,尽可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和拉斯队长及他儿子埃米尔留影纪念游轮餐厅就餐最后的晚餐~雪鱼   我们挑战北极,一路走来,有一个人这里不能不提~她就是我们的领队王爱军同志。她是我队的贴心人,事事为我们着想,件件都有着落;她能做的或不能做的,都尽其努力去办,用她的话说:(就是)希望我们的旅行每一天都开心。   与王爱军领队留影部份队员在格陵兰岛合影   所以,我们这次挑战北极能顺利成功,并超出我们的预期,都是以上团队、组织以及个人为我们付出、服务和奉献的结果。这里,我谨代表我的妻子和我的大姐及姐夫,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谢谢你们为我们的付出!并祝你们工作顺利,天天开心!再见~大西洋号游轮!谨以此图片结束北极之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t/5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