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全书逐节汇查附创世记10闪含雅
新约全书逐节汇查-附:创世记10闪、含、雅弗的后代 万邦之家(1-32) 前面提到,亚当的后代从该隐生的,圣经都不记载他们的年岁;从塞特生的,到挪亚为止共记载十代,都有记录年岁。挪亚以后,从闪生的到亚伯拉罕也是十代,也都记载年岁。雅弗和含的后代年岁也缺如。 前面我们读到挪亚给三个儿子祝福和咒诅时,称耶和华闪的神;耶稣基督就是闪的后代。这让我们看到,圣经的历史就是神爱世人的历史。 第10章,是关于挪亚三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子孙们如何在全地扩张。摩西之所以在这章中提供有关列国谱系的信息,显然是为了说明希伯来人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 本章内容的准确性曾被圣经批评家们攻击和反驳,但是,现代圣经考古学的发现证实了历史的真确性。这能使我们更多认识圣经的话语确凿无疑,增进我们更加认识福音是神的大能的信心。 并不是旧约所知的每个国家都列在这里,本章只有七十个名字(七十士译本为七十二个),这已足够使保罗后来在雅典所说,神“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徒17:26)的话得到印证。 “七十”显然是富有象征性的数目,雅各一家进入埃及是七十人(创46:27),耶稣在路加福音打发福音使者也是七十个人(路10:1)。 从这里犹太人可确定是从挪亚后代中的哪一支出来,别的民族具体起源和谱系在圣经中未见详尽的记载;唯独犹太人的谱系得到完整的记录,这是因为耶稣基督的缘故。 很多学者通过繁复的考察,作出一些可能性的推断,以揭示世界上各民族的渊源是属于挪亚子孙中的哪一支,这些努力对于我们查考圣经也有助益。 闪族又称闪米特民族、塞姆人(闪也译作歇姆或塞姆),包括犹太人、阿拉伯人等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闪族人占据了两河流域的河谷地带和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主要在于中东地区欧亚非连接带,包括了幼发拉底和美索不达米亚东部以及东北部等区域。 含族人向南迁移至小亚细亚南部、沿海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的红海沿岸,并且主要迁移到了非洲,多数生活在非洲东北部地区,现在的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索马里等是他们的居住地。 雅弗的后裔分布非常广泛,神说使他们更加强大,他们向北迁移至黑海,以后向西一直迁移到西班牙。他们分布在外邦人的众岛屿,这些岛屿包括不列颠群岛在内的欧洲各国,还有俄罗斯、北美大陆、南美、澳大利亚,遍及全球。 人类这三个家族中,圣经先处理雅弗(2-5)和含(6-20),留下的空间要以全卷书的余页来讲闪的历史。这是创世记处理次要主题的步骤:在11:10以下也是先安顿非亚伯拉罕的支族,再集中来谈犹太人列祖的家族。 雅弗的一系(1-5) 1挪亚的儿子闪、含、雅弗的后代、记在下面.洪水以后、他们都生了儿子。 1挪亚一家的族谱所提供的,是在这以后古代近东的历史地理民族分布的资料,在沿海地带、北非洲、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定居的线索。所有重要的区域,以及将来在某些程度上,会与以色列发生接触的国家,如埃及、迦南、非利士人、耶布斯人、以拦、亚述等,都已包括在内。 这名单反映出写作时“世界”政治上的分割情形,也肯定表示以色列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本章没有试图按人种分组。古代人更加重视的是国籍、语言、民族的分野。所列的有些似乎是部落、城市或国家的称号,不是人名。作为纵向的族谱,部分民族名单上的亲属关系不是反映血统,是反映政治上的宾主关系(宗主藩属)。 2雅弗的儿子是歌篾、玛各、玛代、雅完、土巴、米设、提拉。 2本章的民族分布,西至爱琴海,东至里海附近,在肥沃月湾北边伸展为极宽阔的一片。其中,雅弗一族的分类不是完全根据地理,也根据不同的方言、宗族和邦国(5节),也就是将人类各族都会有的迁移与混合考虑在内。正如第20、31节含族人和闪族人的分布一般。 就以色列的角度来说,雅弗的后裔全都能以大海彼岸的“航海民族”来定义(5节)。一幅来自公元前七到八世纪的巴比伦世界地图所反映的地理世界观,认为远在海外有很多处于文明边缘的民族。 本段所列的名字,不少都被考证为小亚细亚(玛各、土巴、米设、提拉、陀迦玛)、爱奥尼亚群岛(多单)、塞浦路斯(以利沙、基提)的地区或民族。按照亚述和巴比伦的记录,有几个好像源自黑海以东及伊朗高原的区域,如辛梅里安(Cimmerian歌篾)、斯基泰(Scythia亚实基拿)、米底亚(Medes玛代)、帕弗拉贡(Paphlagonia利法)。 歌篾:含义是“完成”。一般认为是辛梅里安人,属于印欧种族的人种,原住在大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以北。以西结书38章指出,歌篾人与陀迦玛族在歌革的军队中,是紧密相连的。 曾于公元前八世纪在伊拉克北部的原居地尤克拉尼亚往外迁徙,侵入古亚美尼亚和土耳其的加帕多加,但被亚述王以撒哈顿所败;亚美尼亚人至今仍称他们国土的部分地区为“歌米尔”。 后又侵扰小亚细亚地区的弗吕家国和吕底亚国;安那托力亚的大部分地区曾一度被称为歌篾,这足以表明其势力的强大。公元前十世纪在伊朗北部建国,位于里海西面,亚拉腊山北面。 玛各:含义是“歌革的地方”。在以西结书38-39章中,玛各的一个王“歌革”被表现为神的子民的一位残酷的仇敌,从他开始可能形成了“歌该亚”蛮族。玛各、土巴、米设在以西结书(38:2,6,39:1-2),是从“北方极处”来。这一种族被假定为居住在黑海北部地区的民族,在玛各的兄弟歌篾的后代西北面居住。 玛代:又译米底亚,意义是“中间”。位于里海南面,示拿北面。玛代人在公元前九世纪的亚述碑文中首次出现,作为生活在亚述东边的伊朗高原上的一个民族,他们在公元前七世纪突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当时他们与巴比伦人(大部分在伊拉克、小部分在伊朗)联盟攻克尼尼微城,推翻了亚述帝国。玛代人获得了北部的省份,统治着从伊克巴他拿(即亚马他)直至小亚细亚的哈里斯河的辽阔疆界。 大约公元前六世纪,玛代与东南的波斯国合并,改称“玛代波斯”,巴比伦被其首领古列攻陷,后被大利乌所统治。公元前四世纪,玛代归属希腊,后与叙利亚合并,最后归入帕提亚国。 雅完:有“起泡”的意思。希腊国的古称,也用于希腊人的统称,代表还没听说过耶和华名字的最远的西方异邦。也是爱奥尼亚人的祖先,早期他们在赫梯人的记载中,被描述为小亚细亚西部、地中海北部沿海地区的居民。 这是在公元前十五世纪,正当摩西撰写创世记的时候。在亚述碑文中,他们被称为雅乃。在以西结时代,人所共知,雅完的后裔是与推罗进行贩卖人口、铜制盛器、丝线等交易的商贾(结27:13,19)。 土巴:含义是“暴动骚扰”。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碑文中所提到的土巴,被认为是试图征服美索不达米亚东北地区的民族。公元前九世纪首次提到一个被称为塔巴拉的国家。一个世纪之后的碑文确定了塔巴拉人的位置在加帕多家南部的外托鲁斯山脉。后来,他们被击退到了亚美尼亚,在歌篾和陀迦玛南面。 米设:“拔出来”的意思。位于黑海南面。可能是希腊古典作者所说的摩斯克人的祖先,或亚述碑文中的穆施库人。这些碑文将塔巴拉人和穆施库人说成是盟国,正如以西结书38章所说的那样。 穆施库人大约在公元前年首次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出现。公元前八世纪与亚述人发生了战争,接下来先后被西米里族人和吕底亚人征服。 提拉:含义是“欲望”。可能是伊特利亚人,就是意大利西部古国的人。曾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埃及碑文中出现,被称为土鲁沙人。 这节暗示这里圣经所提到的名字只代表主要的宗族种群。到了摩西的时代,宗族的分支显然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当创世记写成时,在地中海中西部居住的人口被细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群,他们很可能都是雅弗的第四个儿子雅完的后代。 3歌篾的儿子是亚实基拿、利法、陀迦玛。 3亚实基拿:雅弗的长孙,后称斯基泰人、西古提人(西3:11)。在黑海和里海之间、高加索山以北的居民,是以亚实基拿作为他们先祖的名字,著名的支派有帕提亚人。亚述文件发现,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开始,在土耳其的亚拉腊有亚实库萨人的祖先;后来他们联同其部族征服巴比伦,正如耶利米书51:27所载。 利法:也称低法,“口头讲”的意思。以色列历史学家约瑟夫把他的后代认定为弗拉哥尼亚人。他们生活在小亚细亚的哈里斯河下游的西岸,其首都为西诺皮。 陀迦玛:含义是“堡垒”。它的东南西北分别是歌篾、亚实基拿、米设、土巴。陀迦玛族与土巴、雅完及米设,向推罗供应马和骡子(结27:14);又向歌革提供士兵(结38:6)。公元前二十世纪,古亚述和赫人的文献中记载,特迦拉玛位于迦基米施和哈兰附近的主要贸易路线上。 4雅完的儿子是以利沙、他施、基提、多单。 4以利沙:含义是“坚固的约”。他们居住于迦斐托以东、路德以南的沿海地区,将紫布卖给推罗(结27:7)。 他施:含义是“石头”“坚硬”。一般考据认为是西班牙西南海岸的他特萨斯城。但本段主题是把这些“国家”看作是希腊人或印欧民族,所以它可能与撒丁岛或迦太基有关。 “他施”也有“采矿”“冶炼”的意思,当时腓尼基人与希伯来人进行金属贸易的许多不同地点,都可能被称为“他施”;这些贸易是用“他施的船只”进行的(诗48:7)。这名字在圣经中经常出现(赛66:19和诗72:10)。当神后来差遣约拿去尼尼微时,他想要逃往“他施”去(拿1:3)。 基提:意思是“捣烂”。属希腊的拉丁族,这些人从事海上贸易。所占地域为地中海中的若干岛屿,狭义来说,仅指塞浦路斯岛。由于该岛又有腓尼基人、亚兰人居住,所以基提人就成为塞浦路斯一带岛屿诸族的通称。 多单:有领导人的意思。主要是指罗德岛上的居民。 5这些人的后裔将各国的地土、海岛分开居住,各随各的方言、宗族立国。 5“海岛”或“海岸”是形容远方的一个名词,在以赛亚书40章以后尤其常用,特指西方的遥远之处。若这字应以这个较狭隘的意思来了解,第5节就主要是论及第4节;可是从20,31节来看,却有广泛的含义。 含的一系(6-20) 希伯来人与含族人,要比与雅弗的后代,有着更密切的联系,不过相互之间主要是敌对关系。本段的安排,是在6节先列出四个主要宗族的名字,再追踪其中三族的后裔:7-12是古实,13-14是麦西,15-19是迦南。 本段最重要的是埃及(古实、弗、麦西及其后裔)和迦南(希未、耶布斯等各个民族)范围内的政治布局。一些国家如埃及、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是以色列的主要对手,并且简直是围堵以色列。 值得注意的是,有几个民族在人种上有闪族人的特征(迦南人、腓尼基人、亚摩利人)。还有一些简短的记载(宁录和迦南),打破了标准的族谱格式,并引进一些在以色列后世历史中的重要地区(巴比伦、尼尼微、西顿、所多玛、蛾摩拉)。 6含的儿子是古实、麦西、弗、迦南。 6古实:含义是“黑”。古实或库实就是古埃塞俄比亚,又译为埃提阿伯,或伊索匹亚。它位于红海西面,包括埃及以南和苏丹北部地区。在埃及碑文中被称为卡什,在伊拉克文献中被称为库苏。西希家时代,犹大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建立联系,在这以后旧约书卷中经常被提到(王下19:9,斯1:1,8:9,诗68:31)。 麦西:埃及的复式名,希伯来语埃及的音译,指上下埃及。含的二儿子后代就是埃及人。麦西在亚述语、巴比伦语、阿拉伯语以及土耳其语中完全相同,但却从未在埃及的碑文中发现过。 弗:有“受苦”的意思。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的时代开始,传统认为弗是利比亚人的祖先。它的东向是路低和利哈比。先知耶利米并称古实人和弗人为“手拿盾牌的勇士”(耶46:9)。又有人认为古埃及碑文提到一个非洲国家叫做蓬特,又叫做普塔,很可能是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的非洲沿海地区,就是本节经文中所说的弗。 迦南:含义为“洼地”,引申为“卑鄙”的意思。含的四子,他的后代称为“迦南人”。迦南地,是位于地中海东岸、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以及附近腓尼基一带的古称,向北延伸到现在的黎巴嫩和叙利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是连接亚非大陆和发祥于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的两大古代河流文化的“桥梁”。 迦南的名字在圣经中不胜枚举,也见于约公元前十五世纪以后的楔形文字、埃及文字和腓尼基文字。公元前三十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为闪族迦南部落的定居地。这一时期迦南人引进金属,引起一场文化革命,促进了雕刻、冶金的发展和制陶的衰落,从而创造了被称迦南文化的青铜文化。 公元前二十世纪后半叶,游牧的希伯来人进入此地,经过长期战争征服了迦南人。希伯来人称迦南是“应许之地”,是耶和华神应许给他们的土地。公元前十二世纪前后非利士人侵入迦南,和以色列人进行了艰苦的较量;这场战争加速了希伯来统一王国的形成。 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的王国创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下半叶,由扫罗、大卫、所罗门相继称王。此后,迦南实际上成为“以色列人的土地”。公元前九百三十三年统一王国分裂,北方称为以色列国,南方称为犹太国。南北两国分别于公元前七百二十二年,和公元前五百八十六年,沦亡于亚述和新巴比伦。 南国的犹太人公元前五百八十六年到公元前五百三十八年被掳往巴比伦,波斯人称霸后被掳之民重返家园。 公元前三百三十一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迦南进入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六十三年罗马大将庞培东侵,迦南又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 公元六十六年和一百三十五年犹太人反罗马起义失败后,以色列人被逐离迦南,流落到世界各地,直到一九四八年重建以色列国。 迦南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体(包括埃及文化、迈锡尼文化、克里特文化、胡里文化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迦南语言可能是希伯来语的一种古老形式;迦南人是迄今所知最早使用字母的民族;腓尼基字母及希腊、拉丁字母或即由迦南字母演变而成。 7古实的儿子是西巴、哈腓拉、撒弗他、拉玛、撒弗提迦。拉玛的儿子是示巴、底但。 7古实族好像有两个分支:一边是埃塞俄比亚人,另一边是亚述东方的加喜特人。这段经文暗示,这两种人是有关系的。他们大部分是沿着红海居住:其西岸为古实,就是埃塞俄比亚,其东岸有示巴(撒巴),哈腓拉(撒上15:7)和底但(赛21:13),都在阿拉伯,从南依序到北。 西巴:有“祭物”“宴席”或“杀戮”的意思。古实的长子,其族与所居之地都叫这名。族人身材高大,居住地大约是在红海东岸。犹太史学家约瑟夫认为西巴就是努比亚王国,一个位于蓝色的尼罗河和亚特巴拉河之间的非洲国家。但西巴这个民族至少在起初是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 诗72:10描写了所罗门时代最遥远的国家向所罗门进贡的情景:遥远南部的西巴、西部的他施和东部的示巴。在以赛亚书43:3中,西巴被描写为古实与邻近的国家。 哈腓拉:“环行”“痛苦”的意思。除了圣经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文献提到过哈腓拉。这是伊甸邻近的一个地方,一个离巴勒斯坦不远的阿拉伯民族。比逊河蜿蜒流经该处。在那里发现有黄金、芳香树胶和宝石。 由于闪的后裔约坍的儿子也名哈腓拉,因此在阿拉伯中部或南部地区(包括比逊流域),其混居的居民一半为闪族约坍的后代,一半为含族古实的后代。其地盛产黄金、香料和宝石。 创世记25:18称以东的东部边界为哈腓拉。这也是扫罗攻打亚玛力人时所到达的东部边界(撒上15:7),就是阿拉伯沙漠北部的数百里地域。 撒弗他:“攻打”的意思。有认为是阿拉伯半岛南部国家,哈得拉毛特的首都撒伯他。也有认为是波斯湾的撒夫他。 拉玛:“高地”的意思。很可能就是拉曼人,他们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南部。以西结先知在为推罗覆灭所作的哀歌中,曾说拉玛人和示巴人以香料、宝玉及金子与推罗商人进行贸易。此外,拉玛也被一个著名的阿拉伯碑文所提到。 示巴:位于约坍、阿拉伯西南部,又称为示巴王国,都城在撒巴,就是今天米利阿巴的遗址。族人长于经商,多经营黄金、香料、宝石。在所罗门时期,示巴女王曾访问耶路撒冷,为要见识所罗门的智慧和财富,留下千古佳话。 闪的后裔约坍也有子名示巴,故示巴人更多的被称为闪的后裔,他们的统治者身兼祭司与王之职,首都设在马里。由于闪、含、雅弗的子孙中,有不少同名,因此给圣经地理学考古带来不少困难。 底但:“低下”的意思。是今日沙特阿拉伯称为欧拉的地方,在红海北部东岸,位于由南阿拉伯到叙利亚及地中海的“运香路线”上。是一个南阿拉伯部族的祖先。以赛亚书曾说到阿拉伯旷野中的底但人商队,并谓其以珍宝献给推罗。以东人为其邻邦。 8-9古实又生宁录,他为世上英雄之首。他在耶和华面前是个英勇的猎户,所以俗语说:“象宁录在耶和华面前是个英勇的猎户。” 8-9宁录:有“强壮的”“反叛的”的意思。他是含的孙子,古实的第六个儿子,是上古英武之人。宁录是在他那个时代鼎鼎大名的、修建古巴比伦城,和亚述帝都尼尼微,还有时至今天还称宁录城的迦拉的伟人。 宁录流传后代的两件事,都是世人羡慕的:个人的英勇与政治的专制。圣经并不轻看这两方面:“在耶和华面前”重复了两次(9节),语气相当热情,表达出神对他出类拔萃能力的赞赏。 不过,本段又以悲剧式的反语法,提到他进一步的丰功伟业:他国的起头是巴别;以及下一章巴别(巴比伦)的后期发展,直到启示录18章,它所代表的帝国资本强权商贸的倾覆。 “英雄之首”这种说法,表示他因大胆勇敢的行为出名,也包含有“暴君”的意思。他所统治的社会从族长制的政体转变成了君主政体,所以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君主,比秦始皇更早,比拿破仑更强大,是第一帝国创始人。 我们知道“帝国”的含义就是一个足够强大并能影响及支配他国的国家。腊文七十士译本把“他在耶和华面前”是个英勇的猎户,译作“他反对耶和华”。有认为敌基督的灵从他身上开始。当然,谁也不能轻忽敌基督的邪灵曾经在亚当及该隐,还有挪亚洪水前的世人身上,气愤愤地动了恶工。 在当时,狩猎是防止野兽过渡繁殖的一种方式。狩猎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灵敏度,这给了宁录以号令众人的机会,慢慢地有相当数量的人聚集在这位领导者之下。大概是有了这样的开端,宁录开始支配乃至强迫他人服从他。他侵犯邻人的权益,迫害无辜人,以暴力与强权,将他们置于自己的手下。他逐步获得权力,建立起君主专制国体。 在宁录以前,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房屋里行使“统治”,没有谁企图统辖别人。也许是洪水以前那些“英武有名”“巨人”(创6:4)的灵在他里面复苏,他公然蔑视神,推行暴力与压迫。 尽管宁录的名字在巴比伦文的记录中尚未发现,但阿拉伯人仍将某些古代遗址与他的名字相联系,包括巴比伦西南的白斯宁录和亚述的宁录(迦拉)。根据现有的历史依据,在美索不达米亚最早居住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不是闪族人。 人们对于苏美尔人的来历所知甚少,宁录是一个含族人建立了美索不达米亚的第一座城邦的这一事实,暗示着苏美尔人很可能是含族人。 巴比伦人关于吉迦美施的传说可能指的就是宁录。吉迦美施经常在巴比伦人的浮雕、圆筒形石印和文献中出现,他常被表现为空手杀死狮子或其他的野兽。作为挪亚长子闪的后代的巴比伦人,由于宁录是挪亚次子含的子孙,可能下意识把他的事迹归功于一个他们闪族的猎人,而隐蔽了宁录的名字。 10他国的起头是巴别、以力、亚甲、甲尼,都在示拿地。 10“起头”很可能应译作“主要的部分”;“他国的起头”,既可以指他的第一个王国,又可以指他统治权的开始。前三座城在古代相当出名;甲尼也许是尼普尔(巴比伦南部古城)的别名。 巴别:就是巴比伦,是宁录的第一帝国中心。巴比伦人给他们的城邑起名为巴比鲁,就是“神门”的意思,巴比伦人的传说把这城的建立等同于世界的创造。即使是到了亚述王权的晚期,巴比伦城仍不失其为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尼布甲尼撒王在位时,巴比伦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后来伊拉克的巴比伦城被伊朗的波斯王薛西毁灭,城市的部分地区变为废墟。 以力:“康健”的意思。苏力人称“尤努”,亚甲人称“吾鲁”,现代称沃尔卡,在巴比伦城南部,距离吾珥西北约六十四公里。新近的发掘证明这是现存最古老的城邑之一,人类发现的最早期的文献(泥版铭刻)是在这里发掘的。 亚甲:有“烧”“高”“好战”的不同含义。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古闪族人被人们称为亚甲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被统称为亚甲语。亚玛力王通称“亚甲”,就像埃及的“法老”,示巴的“甘大基”,非利士的“亚比米勒”,罗马的“凯撒”。 甲尼:意思是“设防的居所”。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最神圣的城邑,是一个文化和广泛贸易的中心,仅次于巴比伦城。 示拿:意思是“吼狮之地”。在玛代南面。旧约中通常用这词来表示巴比伦国,后来改称巴别。包括南部的苏美尔和北部的亚甲。古时的楔形文字就是发源在这里。亚伯拉罕时,示拿王为暗拉非,就是攻打所多玛等五王的四同盟王之一。有认为示拿王暗拉非就是古巴比伦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由此推证希伯来人始祖亚伯拉罕与汉谟拉比是同时代人。 11-12他从那地出来,往亚述去,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尼尼微、迦拉中间的利鲜,这就是那大城。 11-12在弥迦书5:6中,亚述被称为“宁录地”。宁录是个伟大的建筑者,这一点与他的野心勃勃是相符合的。当宁录有了四座城市供他统治的时候,他又有了更大的欲望。 本段经文显示,宁录带领了一群古实人向北部迁徙,占领肥沃月湾那一头的加喜特,并用这为自己的族人命名(加喜特人);正如非利士的入侵者最后对巴勒斯坦所作的事。宁录往亚述的迁移,以及他在那里再次的造城活动,等于是他帝国向北方扩张。 尼尼微:意思是“女神的居所”。这城显然是献给巴比伦女神尼娜的,并且一直是亚述著名的国都。这表明尼尼微是宁录的第二故乡,作为巴比伦的开国皇帝,也是尼尼微的创建者。 考古发掘证明尼尼微是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最古老的城邑之一,位于繁忙的国际贸易通道的交叉口,很早就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公元前六百一十二年,该城和迦拉城一起被玛代和波斯人所毁灭,成为一堆废墟。考古学家在其著名的图书馆内找到了数以千计烧硬而成的泥版,包含着无价的历史、宗教、商务文献和书信,丰富了我们对古亚述和巴比伦的认识。 迦拉:“粪土”“滚”的意思。现代名称依然叫“宁录”,使人们对其创建者的记忆永久长存。该城位于底格斯河东岸,在尼尼微南部约四十公里处。迦拉曾断断续续地做过亚述帝国的国都,在其辽阔的废墟中保存了巨大的石碑和一些最精美的亚述雕塑;方尖碑上记载着以色列王耶户在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进贡的事项。 多年以来,解经家一直试图把“宁录”鉴定为已知的历史人物,如杜库提宁努他一世。部分教父接受了晚期犹太传统,把“宁录”看作巴别塔的建筑者和拜偶像的创始人,但这完全没有圣经的根据。宁录的国度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10节)扩张到北部(11节),与中东史上第一个帝国亚甲德王朝的发展大致相同。公元前二十三世纪,这王朝的统治者如撒珥根和纳兰辛等,都是古代最英武的君王。 13-14麦西生路低人、亚拿米人、利哈比人、拿弗土希人、帕斯鲁细人、迦斯路希人、迦斐托人;从迦斐托出来的有非利士人。 13-14上文我们已经提到,麦西就是埃及人的祖先。 路低人:“路低”亦作“路德”,有“争斗”“产痛”的意思。有些经文同时提到了路低人和路比人,作为两个不同的民族。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将“路低”人译为“吕底亚”人,他们是在其历史的初级阶段从北非移民到了安纳托利亚。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前出现在小亚细亚西部的撒狄平原,并逐渐扩散到国土的多半地区,直到哈里斯大河。 当赫梯人兴起称霸的时候,吕底亚沦为了他们的臣民。公元前十三世纪后,再次成为一个强大、独立的王国。居鲁士于公元前六世纪征服了吕底亚,并将其纳入波斯帝国的版图之内。在基督教早期,当约翰写信给那里的教会时,它仍是一个兴盛的大都市(启3:1-6)。 利哈比人:“利哈比”含义为“火焰”。在埃及以北,路低以南。有认为利哈比人就是历代志下(12:3)的路比人(代下16:8,但11:43,鸿3:9)。“路比”人通常被鉴定为“利比亚”人,极早期的记载证实他们是居住在埃及西北部的民族,后来他们占领了北非的大部分地区。 拿弗土希人:“拿弗土希”有“开”的意思。也是埃及的一个民族,他们可能居住在下埃及及尼罗河三角洲。 帕斯鲁细人:“帕斯鲁细”有“南方”的意思。其居民住在上埃及,就是埃及南部地区。希伯来文的巴忒罗是埃及文帕斯鲁的音译,其含义就是“南地”。以西结书(29:14)称巴忒罗为埃及人起初的故乡,这与他们自己的古老传说正好相符。 非利士人:与这节经文相印证的有阿摩司书(9:7),神宣告说,他领非利士人出迦斐托。这里的“迦斯路希”有“设防”的意思,“迦斐托”有“串珠”的意思,二者是同一位父亲。非利士部族的一些人可能起源于哥哥迦斯路希,但大多数是起源于他的弟弟迦斐托。 非利士人可能最初居住在北非,从克里特岛经过小亚细亚和叙利亚,最后进入巴勒斯坦。非利士人不仅在圣经中经常被提到,而且见载于埃及文献。他们在楔形文字的碑文中被称为帕拉斯土,希腊人称为帕莱斯丁,并用这名称来称呼整个国家,英文称为巴勒斯坦。 15-18迦南生长子西顿,又生赫,和耶布斯人、亚摩利人、革迦撒人、希未人、亚基人、西尼人、亚瓦底人、洗玛利人、哈马人,后来迦南的诸族分散了。 15-18摩西在这里忽略了含的三儿子弗的后代,直接转到四兄弟中最小的迦南。 西顿:含义是“打渔”。在推罗北约一百公里,是西布伦和亚设的边境,位于今日的黎巴嫩海岸。据说是腓尼基最早建立的城市,后来成为迦南地的要塞。 西顿是一个建有坚固围墙的港口城市,本身分为大西顿和小西顿两个姐妹港,一度掌控着腓尼基城邦的领导权。先后遭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的洗劫和统治;并沦为亚述的附庸国及殖民地;在罗马帝国时期获自治权。 腓尼基人与大卫和所罗门以及对北方的以色列国都十分友善,同时,他们对以色列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宗教影响。西顿人一直以来主要信奉医治之神埃舒门,所以耶稣在西顿境内医治腓尼基妇人的女儿一事,显得相当重要(可7:24)。 赫:有“恐惧”的意思。赫人的首都在小亚细亚中部,于公元前十七世纪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后来被“海上民族”所毁灭,并解体为许多的叙利亚城邦。 耶布斯人:“耶布斯”有“打谷场”和“被践踏”的意思。耶路撒冷的原住民,他们从未在圣经之外的文献中被提及,所罗门使耶布斯人的余民成了国王的奴仆(王上9:20)。 亚摩利人:“亚摩利”含义是“山中居民”。就是巴勒斯坦居民,也是迦南人的别名。据说,是巴比伦第一王朝的创建者,他们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前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推翻了当地的统治者。亚伯拉罕时,为亚细亚地区有实力的民族。当希伯来人侵入巴勒斯坦时,他们只遇到亚摩利人的一些余民(民21:21)。 希未人:在旧约经文中一共被提到过25次,有认为希未人应读作“何利人”(户利人),在希伯来文中只需要改变一个字母就可以,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两次这样做了。若是这样,在以东时期,他们被以扫一族逐出了西珥山(36:20-30)。 西尼人:有“荆棘”“泥土”的意思。迦南部落之一,居住于黎巴嫩北部地区。 近年有人说,Sini,或作Sinim(希尼),是现代以色列人用来对我们一切华人的称呼。与此经节相呼应的有以赛亚书(49:12)的预言: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希尼来。也有认为,希尼是西尼的复数形式,希尼就是西尼人的地方。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以赛亚书是公元前八世纪人,相当于东周早期,那时秦国尚未崭露头角,更不要说代表中国。所以把“希尼”译作“秦国”,实在是牵强敷会! 亚瓦底人:“亚瓦底”意思是“流浪者的地方”。亚瓦底人居住在古亚发城,这是在腓尼基北岸的一个海岛上修建的城邑。以西结书(27:8,11)说他们是水手和勇士。 洗玛利人:“洗玛利”含义是“要塞”或“怒气包围”,又译“洗米拉人”。也是腓尼基人的一个部族,居住在地中海边,与亚发哈马相近。洗玛利人在亚述、巴勒斯坦和埃及文献中都有出现,他们被描述为一个由商人组成的富有城市。 哈马人:“哈马”是“城堡”的意思。哈马是一个著名的古城,在希罗时代称伊皮法尼亚,今天仍称哈马,在安提阿东南约一百公里处。在叙利亚主要河流俄隆提斯河东岸,位于小亚细亚向南伸展的其中一条主要贸易路线上。 大卫时期,哈马人与以色列人亲善。亚述人曾把哈马人迁移到撒玛利亚。十九世纪上叶,丹麦考古队在哈马发掘出公元前九和八世纪的王宫建筑物,出土的有赫人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亚兰文石刻。 19迦南的境界是从西顿向基拉耳的路上,直到迦萨,又向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的路上,直到拉沙。 19圣经头一次在这里划出了“迦南”地的边界:北至腓尼基西顿,南到埃及边境基拉耳、加沙。所多玛等城都在死海附近。可见迦南人散居在腓尼基和巴勒斯坦的整个沿海地带。 基拉耳:有“寄居地”的意思。位于加沙西南约四十公里处,坐落于犹太山脉的小山麓。亚伯拉罕和以撒都曾经在这里居住,掘井而饮;当时属于非利士人的地方(21:32,34,26:1,6)。近代曾在加沙东南约十八公里处发现阿布户里拉废丘,被认为是基拉耳遗址之一。 拉沙:“裂缝”的意思。迦南境界南边地名之一。坐落在死海东南岸附近的山峡,离约旦河口约十五公里。 20这就是含的后裔,各随他们的宗族、方言,所住的地土、邦国。 20这节经文表明,挪亚儿子的后裔分开居住后的各系宗族,大都建立了国家,也有各自的疆土,并有自成体系的语言。 闪的一系(21-31) 闪虽是挪亚的长子,族谱却排名最末。把经文重点所在的一支列在最后,是创世记的惯例。按我们的人种尺度来看,其中所列的包括了闪族和非闪族国家。例如以拦(底格里斯河东面)和路德(小亚细亚南部的里底亚)都是非闪族人,但两处地方后来都在历史上有密切的关系。 21雅弗的哥哥闪,是希伯子孙之祖,他也生了儿子。 21在述说完雅弗和含的后代之后,摩西接着列举了闪的后代。他的第一句话就与希伯来人有关,他们作为希伯的后代(11:16-26)属于闪族人(或作闪米特人)。新近的考古发现,充分地证明巴比伦文、亚述文、赫梯文、叙利亚文、迦南文和埃及文的碑文中,所提到的哈比鲁人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在这些国家当中均曾出现过,并且古代文献有时称希伯来人为哈比鲁人。 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在非圣经文献中,所提到的哈比鲁人都是希伯来人。哈比鲁人在古代世界的许多国家中格外广泛的散布,可导致摩西写下了这句不寻常的话语:“闪是希伯子孙之祖”。 作为挪亚的第五代子孙、闪的四代孙希伯,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及他们的子孙,就是神与他们立约的民族的祖先;希伯的子孙们被称为希伯来人。像希伯那样,做一个圣徒们和诚实人的家族的父亲,比做凭借暴力拥有强权、财富与虚荣的猎人宁录的父亲古实,不知要好多少倍,美德才是真正的伟大。 22-23闪的儿子是以拦、亚述、亚法撒、路德、亚兰。亚兰的儿子是乌斯、户勒、基帖、玛施。 22-23在这两节经文中,提到闪有五个儿子,可是接下来在闪的的后代中,只提到亚兰和亚法撒的子孙。这是为了说明希伯一支宗族,所以列表迅速简化到亚法撒家族,以致连于希伯;并且这家族中较显赫的一支法勒族暂时被保留,在巴别塔事件后面的11:10以下才有更多的说明。 以拦:含义是“高龄”“隐藏”。是伊朗波斯人的祖先。这节经文将读者带到了闪族人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东部。以拦西靠底格里斯河的下游,在其东北面是玛代国。以拦的古都是苏撒城,即圣经中的书珊城,后来成为波斯帝国的国都之一(斯1:2)。 闪族人以拦的后代很早就在这地区定居,他们与其他民族混合相处,他们的语言正如被发现的楔形文字所显明的,属于亚细亚亚美尼亚语种,并不是闪米特语。 亚述:“成功人”“平地”的意思。是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古国及其国民的名称。西部有幼发拉底河与叙利亚沙漠接壤,南面有札格罗斯山脉和巴比伦,北面及东面有亚美尼亚与波斯山脉。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境界。 公元前三十世纪末,闪族的一支在伊拉克底格里斯河中游,相当于巴格达附近建立亚述城。后来含的孙子、古实的儿子宁录,在缔造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后,又向北扩张,来这里带领土著人建造了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利鲜大城。公元前二十世纪初亚述对小亚细亚地区的扩张,形成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十六世纪受到巴比伦汉谟拉比势力的打击。公元前十二世纪亚述王权加强,向南征服巴比伦,向西远征黎巴嫩和腓尼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及北叙利亚地区的主要强国。后因阿拉美亚人的入侵而衰落。 直到公元前十世纪重新崛起,公元前八世纪末进入新亚述帝国鼎盛时期,定都尼尼微。版图包括玛代、南安纳托利亚、基利家、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埃及、以拦和巴比伦。七世纪的后半叶被玛代人和巴比伦人所毁灭。 亚述在强盛时期是一切国家的灾难,它对征服者的残酷是空前绝后的。以色列国就是被亚述人所毁灭的,连南方的犹大国也险些亡国。 亚述与巴比伦有过交错,二者当有清楚分别,不可混为一谈。亚述与巴比伦都是建立在两河流域的王朝,巴比伦位于中下游,亚述位于河流北部。在早期,亚述与埃及、古巴比伦地位相当。后来巴比伦王国遭到亚述人和加喜特人的打击,逐渐衰落。灭亡亚述的是新巴比伦王国,即迦勒底帝国。 亚法撒:含义是“迦勒底城寨”。据说是迦勒底人的祖宗。有认为位于玛代和亚述中间的亚拉法,就是在尼尼微东北的山地,更有可能位于吾珥米亚湖与梵湖之间古代的亚拉帕基提斯国。 亚兰:原意为“野山羊”。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前,这个民族占据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西北部地区,后来他们向南扩张了。西起黎巴嫩山,东至伯拉河东,南起撒古珥河,北到大马士革南部的大平原。 亚兰城邦中最强大的就是现在的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公元前七百三十二年被征服,这标志着亚兰人政治历史结束,但是他们对周边国家文化影响依然持续。 亚兰语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一种普世的沟通工具,从东边的印度边境一直到西边的爱琴海,从北边的高加索山脉一直到南边的埃塞俄比亚。许多世纪以来,亚兰语一直是在近东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且也是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所使用的普通话。 属于亚兰血统或与他有密切关系的民族是迦勒底人,他们是一个生活在“迦勒底的吾珥”的南巴比伦部族,亚伯拉罕直至青年时代都是跟随他的父亲他拉生活在这里。迦勒底人后来与亚述人征战,于公元前八世纪时多次获得巴比伦国的王权。 24-25亚法撒生沙拉;沙拉生希伯。希伯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法勒(就是分的意思),因为那时人就分地居住;法勒的兄弟名叫约坍。 24-25从亚法撒到亚伯拉罕的家谱将在11章中进一步探讨,摩西在这里没有详述。摩西只是在这里记录了开头的几代人,约坍是许多阿拉伯种族的祖先,按照本书的标准手法,是首先被处理的。约坍阿拉伯人是希伯来人的远亲,他们共同的祖先就是希伯。 法勒:有“河流”“分岔”的意思。他是希伯的长子,亚伯拉罕的太祖,属于半游牧民族。“因为那时人就分地居住”,字面意思主要是说当时出现了人以群分的状况,世界人口按地理环境和不同语言分开居住。 这句话的传统理解,是指巴别塔事件后人类分为列国(11:1-9),但也有别的解释。比方说,可能指人类社群分为定居务农和游牧为业;也可能是一个彻底改变古代中东文化的集体迁移;甚或是创世记11:2中离群朝东南迁徙的人;当然也让人从这里联想到大陆板块漂移的学说。 约坍:是“微小”的意思。位于红海南部东岸,示巴以北。这是另一个重要民族的祖先,这个民族就是第三类“约坍阿拉伯人”。西部或“古实族阿拉伯人”的后代被记载在第7节中,亚伯拉罕后代的“以实玛利阿拉伯人”的家谱被记载在后面的章节中。这里所记述的约坍人定居在阿拉伯半岛的中部、东部和东南部,人们对这一族阿拉伯人远不及对其他两族阿拉伯人的了解得多。 26-30约坍生亚摩答、沙列、哈萨玛非、耶拉、哈多兰、乌萨、德拉、俄巴路、亚比玛利、示巴、阿斐、哈腓拉、约巴,这都是约坍的儿子。他们所住的地方是从米沙直到西发东边的山。 26-30列在这里的约坍的儿子共有十三人。示巴和哈腓拉已在含族列表中出现过(7节),哈腓拉是古实的儿子,示巴是古实的孙子。这也表示这些地区曾有不同的部族居住过,或许这些人是两族混居,通过吸纳一些较弱的群体,形成一个强大的部族。 哈萨玛非:意思是“死亡的院子”,一个受咒诅的名字。相当于今天的也门、阿曼一带地区。 乌萨:“游行者”的意思。阿拉伯史学家认为,也门首都萨纳的古名为雅萨,这或许与乌萨有关。 “米沙”是“中间”的意思,“西发”是“数目”的意思,“东边的山”是阿拉伯境内。约坍的十三个儿子大都居住在南阿拉伯地区的西部。 31这就是闪的子孙,各随他们的宗族、方言,所住的地土、邦国。 31挪亚三个儿子的谱系最后都有这样一句相同的话。 32这些都是挪亚三个儿子的宗族,各随他们的支派立国。洪水以后,他们在地上分为邦国。 32以上这些所提到的列国的名字、他们的认定和其他方面的详细考察,显明圣经的列国信息虽然古老,却是十分可靠的文献。许多名字出现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前的非圣经文献中,有些甚至在公元前二十世纪或更早。 这些信息表明全人类都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后裔。他们现今虽然在地理位置、外貌特征,或民族特色各有不同,却都可以追溯他们的起源直到挪亚和他的三个儿子。同时这些信息宣告,一切认为人类起源于不同祖先的学说都是完全错误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tq/2217.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种三文鱼你敢吃吗
- 下一篇文章: 干货土耳其大理石荒料采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