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由洛阳至西安,访龙门之古迹探
年,在那国事窘迫,海内不靖的年代,林散之先生从南京一路北上,在徐州转而向西,经历艰险,饱览中岳嵩山胜景,泼墨绘画。 游览嵩山之后,他没有停住脚步,而是继续向西,由洛阳而潼关,由潼关而西安,由终南而太白,由太白而峨嵋……. 林散之先生 在那个年代,他为提升艺术修养而旅行,那时的旅行是艰苦的,对我们今天的人也是陌生的。 这里,我们继续随着他的文字,继续旅行…… 原文发表在《旅行杂志》年12期 一、洛阳 洛阳东城门(年) 由偃师至洛阳一百余里,车行两小时已到,在东车站下车,寓大东旅馆。稍憩,急问茶房,觅浴池,一洗积垢。 盖自孝义登山,即入崎岖丛莽之地,所宿之处,多在洞中地下,几如畜类,身上虮虱丛生,积千累百,无事则坐山泉,自濯自漱,捉虱扪虮而已。回想平时,所谓卫生清洁,至此未尝不哑然失笑。 洛阳全景(航拍,年) 饭后,入洛阳城。洛阳即成周洛邑,东汉故都,为我国五大古都之一,四方凭险,颇擅形势,街市甚整,商业亦盛。 入城访清太史林东郊、郭锡林两先生,未遇;复至县前街,访李振九先生,亦未遇;遂至东街旧书肆内,东翻西阅,碑拓累累,多龙门新旧石刻,欲购一二份,寄赠故友,未能。 二、伊阙 晨起阴雨,未出门,整理积日残稿。第三日早饭后,携囊访伊阙之胜。伊阙,即龙门,伊水之所出也。 洛河(年) 出洛阳南门,渡洛河,登岸,从沙中行一里,经安乐窝左。安乐窝,为宋儒邵康节先生故里。村中有康节先生祠堂。全村邵姓可数百家,子孙甚繁。其前为天津桥,再前为洛河桥,均残毁,只余数孔,峣峣然立洛水之上。 关林(年) 关林(年) 南行十五里,为关帝陵,陵囿极广,殿陛亦隆,曲栏走槛,左右周达。殿中祀关羽像,极庄严伟大。后殿为关羽陵,土山高十余丈,广亦数十丈。 陵前有石刻曰“汉寿亭侯关羽之陵”。陵上多植松柏,苍绿沉沉,而园内松柏尤多,森森似乎百数。余起敬百拜,肃瞻久之。 出关羽陵,再南十余里。有一小镇,卖面包、干馍等食物,余在此稍憩,买面一饱。 伊阙(林散之先生作) 出镇右趋,从伊水右岸行,三里即至龙门。崇石峨嵯,丹黄剥落,崖壁上多凿石佛造像,大小以千万计。 龙门石窟(年) 龙门石窟(年) 龙门石窟(年) 宾阳洞佛寺,据兹山胜处。洞外齐洛州城乡老人佛碑,最俊古。而老君洞石像最高大,可十丈,坡磴危滑,不易上,攀附登之。石壁峭崿,苔藓斑驳,景最奇,有开元十年造像记,宋天圣二年丁裕题名,刻佛座后,惜不能一一摹拓之也。 龙门摆渡(民国时期) 香山寺远望(年) 香山寺在伊水之东,自龙门舟渡,沿山而登,凿壁诸洞,有武后时刻经,宋真宗《龙门铭》,贞祐四年(年)张谷等摩崖题记。 龙门石窟(年) 登顶望伊川之水,悠悠自去,而隔河诸洞,巉峭摩空,倪、黄粉本也。 循岭入寺,寺半废圮,松木樵伐无遗,想乐天之石楼风月,又不禁怆然矣。老僧炊麦饭充饥,借破榻宿。 三、白马寺 出洛阳东二十五里,为白马寺。 白马寺全景(年) 白马寺建于东汉,为寺最古。民国二十一年(),与少林寺同毁于冯军,荒废已甚。近戴季陶先生发愿重修,庀工方始,寺内有至顺四年(年)洛京祖庭碑,甚工。殿前魏造像及宋元石刻甚多。有古柏二,婆娑之至。 白马寺(年) 欲至礼方塔,未果,出白马寺北行十余里,为成周故址,荒丘一片,无所睹。 再北为唐明皇陵,古冢荒凉,亦无所见。遂南趋十余里,返洛阳东车站之大东旅馆。 翌日,复访李振九,振九留余饭,谈半日方去。 在洛阳留七日,待家报不至,焦急甚,适去之日,忽家信到,知家母与小儿女念我深,不欲我西去,岂知浪游人之不能已哉!遂于四月二十八日买车至潼关,险窥西岳之奇。 四、崤函 洛阳至潼关五百余里,车过观音堂,即入崤山中。 河南境内铁路桥(年) 三十里至硖石关,盘道极峻。车在轨上行,逶迤转折,缓缓西来,隧道数十,逢急涧高峡,架十余丈钢桥以度,路虽险,景自奇也。 窑洞(年) 道中人民生活最苦,多穴居,凭山高下,层列如蜂房。车至站时,妇女老幼,携烧鸡粗面饼唤卖,蓬发黧面,苦苦求售,艰难之状,不能下视,何意西北人民之苦,一至于此!此关心民瘼者所以亟亟开发西北者耶?是可念矣! 三门峡中流砥柱(年) 三门峡在陕州北五十里,有砥柱山之胜。砥柱在黄河中流,禹治洪水,凿穿三门,两峰相距,拱立如柱,故谓之“砥柱”,谓之“三门”云。 三门者,中曰神门,北曰人门,南曰鬼门。鬼门最险恶,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舟筏一入,鲜能脱者。 欲在陕州下车,一窥三门之奇,会大雨,不果游。 函谷关(年) 西行五十余里,为函谷关。函谷关在灵宝西,乃秦之东关。关城据险,幽邃如函,车行谷中,险仄逼勒,不可仰视。昔王元谓:“以一丸泥,东封函谷。”不虚也。 其西为阌乡。又西为桃林寨,即武王克殷休牛之地。 函谷关附近的地形(年) 车行原上,右俯黄河,左依崤谷,高轮宛转,如在半空。时已入暮,车中旅客甚稀,且皆西北土人,披老羊皮短袄,戴高毡帽,其势汹汹可畏。而车甚窳劣,无电灯,只一二煤油吊灯,虚悬车内,荧荧之火,暗不能照举四顾,不觉旅情怅触矣! 五、潼关 潼关火车站(民国时期) 夜行八九十里入潼关。陇海车至此已终,在潼关城东门外下车。车中遇一偃师人刘姓,业商,至华州访其友人,邀余同宿悦来店,遂在悦来店宿。 潼关市内(民国时期) 悦来店为一小旅店,甚龌龊,无小房间,数十人同卧一炕,倒锁其门,无窗牖以通空气,庞杂之气,紧闭一室,促促不可终夜,其难堪犹有不可议者。 晨起,急坐院内,向天呼吸,夜间之气,犹在鼻端,令人欲嗤。甚矣!西北之难堪也。 与偃师人出店,买面包一饱,纵览潼关之险。 潼关(民国时期) 潼关,居黄河南岸,西扼秦,东临豫,北与晋省隔黄河为界,实三省要冲。 潼关(民国时期) 关城据险,邃岸天高,渭水从西来,经其关入,与河水合流东注,横流奔浪,乃为天险,而西北商旅,往来毂辏,亦一繁盛之区也。南为商岭,西延太华,东接崤函,峻岭高峰,横列无际。隔河有层阜巍起,孤峙独秀,为风陵渡。 潼关黄河渡口(民国时期) 有女娲墓,在黄河滩上,虽河流暴涨,未尝漂没。是日大风,黄沙卷天,未得渡。偃师人为余言,恐难尽也。 偃师人知余善画,持一纸命余画,遂于晚间作小画并题小诗赠之。 翌日,同趋西岳庙。 六、美蓉 西岳庙亦名岳镇,距潼关三十里。 五月一日,晨起与偃师人觅面一饱,同赁驴行。 华山远眺(晚清) 十里至钓桥,即见太华三峰,兀出云表,美蓉片片,孤削层悬,时隐时藏,不穷颠际,惊羡无已! 在罂粟田里辛勤劳作(民国时期) 十余里至传店,途中田地,遍种罂粟,一望弥际,灿烂之色,炫耀头目。因念民生所重以生者粟耳,不知此粟与彼粟,其生生亦相同耶?噫!谁之咎欤? 再七、八里至岳镇,日已午。 岳镇成一小市,商务以药材为大宗,沿街露布立幕,置设药栈。盖太华山产药最盛,此地土人多以采药为生,然多在春季,斯时正采药之期,往来买卖者麕集如云,全市都是药香,亦异镇也。 偃师人别余趋华州路,再三致意而去。余留李家老店,买面果腹去,寻西岳庙。 西岳庙万寿阁(民国时期) 西岳庙在镇西,近已改机械厂,不可入,而层楼巍殿,只于堧(nuò)墙外见其一角而已。瞻前仰后,徘徊不置,深惜西岳残碑,不能一相见也! 西岳庙述圣碑(年) 日暮,返宿李家店。 七、入山 晨起,将行李存李家店,只携一雨伞,一油布囊,觅导者,导入山路。 华山脚下(年) 由此抵太华山麓,可二十里,从镇西南行十余里,即闻水声潺潺,为玉泉入渭之水。 涉涧,七、八里至玉泉院。依山上下,院宇及山店可数十家,上山下山者,均在此休息,有如小市。院右有亭有园,竹木丰蔚,泉从亭畔出,甚清泚,是为玉泉。 华山(民国时期) 过玉泉院即登山,攀行半里,入谷口,高嶂崇崖,蔽亏日月。两壁直立如削,高千余仞,谷底阔不盈尺。 四里许,有巨石突塞,辟为石门,是为第一关。 逾关四里至方洞。洞石陡崖,高悬百尺,名希夷峡,铁索残断,不可上。 再进为五里关,桃花坪在其上,山色四围,掩映霄汉。 莎罗坪(林散之先生作) 又数里,至莎罗坪,土旷而夷,莎罗庵踞其西,鸣瀑数十丈。悬壁而下,有莎罗树(菩提树)两株。坪西有峰插天,浮苍点翠,导者曰:“北斗坪也。” 华山青柯坪(民国时期) 升莎罗坪为十八盘,山最陡,孤危错落,十有八折乃得上。逆十八盘为青柯坪,入山至是已半,夷者唯此,游者须停舆以步。华阴县有示日:“自华阴乘舆至此,每人四千串。游者自度,若能登山,可挽铁索上之;若不能登,请返,勿为舆人所欺。” 华山上的轿子 (民国时期) 阅此,始知由此登山,全凭自己本领,非人力所能代也。 在坪稍息,即偕导者由坪左上,曲磴回陀,崎嵌侧塞,有“青柯坪”之大字,镵(chán)坪东悬岩上。 华山天梯(年) 再里许,至回心石,路皆斜削,绝壁千寻,攀铁索自此始。 横上数里,至千尺幢,阔仅尺许,高逾百丈。卧石塞道,中隆旁杀。人自隙中抚石窦手铁索以上,俯瞰断崖,绝壁中裂,划焉如线,下临无极,行者至此,几惊在鼠隙木空中矣! 八、望仙 百尺峡在千尺幢上,险如幢。 东北转一里许为百丈崖,中乃崩裂,夹壁益狭,皆须攀索拊葛摩石壁以行。有巨石衔峡上,若崩若坠,镌之曰“惊心石”。 华山挑夫(年) 出峡,登望仙台,方丈平石,高旷孤悬,借以稍坐。仰视莲花、玉女两峡之间,悬瀑直下三百余丈,垂至山腰水帘洞,潜伏不见,至青柯坪,从石隙中散布而出,而细松短柏,古藤修萝,翠影摇摇,飘浮天外,真奇观也!爱不忍去。 度峡东北二里许,面崖执铁索,横行百步曰二仙桥。桥西有车箱崖,行里许,有壁奇峭,为“猢狲愁”岭。岭畔有石室,祀铁猿其中。 老君犁沟在岭左,石壁插天,若划若削;水霤(liù)一道,自上而下,直若绳引,深若踞曳,挽铁索摸石壁以上,险逾百丈峡,而高过百丈崖,惊心落胆,无逾于此。 云台峰(林散之先生作) 过犁沟里许,至云台峰,孤峰峨峨,四面悬绝,嶷然独秀,有若云台。云台,即北峰也。峰北五十步有坊曰“白云仙境”。 北峰(年) 又数百步为北峰顶,广袤三丈许,平衍如掌,有石门如窗,可望南峰,玉女明星,琼台别馆,云影无光,斑斑可见。至此日已下,力已疲,遂偕导者宿于北峰之云台观。 华山上的道士(年) 观中有炼师清纯者,百又四岁,神气清癯,睹之若五十许人,以余只身远来,甚爱余,晚间与余谈太白、武当之胜。 清纯师笑曰:“孔仲尼先生谓登泰山而小天下,惜其只登泰山,若使登太白,不知所小为谁?”言讫而笑。 余曰:“太白可去否?” 清纯师曰:“子于山岳有根缘,可去;唯兹山太高,终年积雪,无人迹,一人不可游,必觅熟此山道者,携粮糗襆被之属,方可去。” 余曰:“老师何时去?” 清纯师曰:“余去时年甚轻,才六十岁,结一二道侣去;时方盛夏,犹服棉衣,万岭争高,空寒兀兀;满目松雪,百物绝迹,实非人境。较之华山之犹近人间,相去远矣!幸子一游之。” 华山道士(年) 听其言,声清若磬,观其所处,亦无他异,叩以导引采补之术,隐几卧,笑而不言。 九、壁削 晨起,辞导者下山,酬以钱,余以登太华山,攀索扶磴,全凭自己能力,导者毫无裨助,故力辞之。遂在观中晨餐,独登五云峰,清纯师嘱余返时,可宽留观中,余起敬致谢。 出观从左登,经擦耳崖,路仅容趾,下临绝堑!行则攀索扪石摩擦以度。循崖东转,名“阎王碥”。又攀行数十步,名“阎王峡”。路不盈尺,鸟道一线,下视微茫,不辨水石,行者过此,人鬼关也。 过阎王碥为“日月崖”。崖如斩块,挽索而上。又百余步,一石直立如屏,为“上天梯”。 苍龙岭(林散之先生作) 攀索过此,西南行三里许,为“苍龙岭”。岭为山脊,长凡数里;两旁壁削,阔仅二尺,悬临万仞,窥不见底。沿脊石栏,半就腐坏,近易新索,粗便游者。人行过此,须骑岭抽身,蛇伏猱升,乘索渐移以进。 韩愈投书处(林散之先生作) 昔韩昌黎游此,不能下,视其险绝,心悸目眩,痛哭投书,示以永诀。后经华阴县丞多方设计,用厚毡包裹,巨索垂之以下,始得脱险,今龙口崖尚有石刻“退之投书处”五大字。 苍龙岭(年) 盖入华山二十余里,外环巨壑,众峰俱隔,只苍龙岭一线可通,余无上处。噫!天之设险,如此哉!如此哉! 度苍龙岭至其巅,路忽绝,循崖凿磴,折身反度,为“金锁关”。 再进为“五云峰”,古松怪柏,参差上下,五云观踞其顶,俯视以下诸峰,烟笼云埋,俱在脚下。 华山松树(年) 先是,余在莎罗坪,仰看云台峰,是在天半,如至云台顶,方知始居半山,而仰视五云峰,复在天空,亦如在莎罗坪之望云台之时。今至五云,又仰望莲花、落雁、朝阳三峰,高插云表,隐约无际。其高山仰止之情,为何如哉! 宿五云观。山高多大风,夜中尤紧,振五云松柏,如万顷波涛,山颓海立。 十、万松 华山云雾(年) 晨兴,犹未息,看四山云起,来去甚疾,落雁莲花诸峰,半隐半现于杳霭间。 日午,风渐微,在五云观饭。出观,由左侧上为登玉女峰路。玉女峰即中峰。里许至中峰北路口,沿路皆大松。右进为二十八宿潭;潭在山凹,居玉女、莲花之间,潭水寒沏可鉴,下坠成壑,演为巨瀑,即前坐望仙台所观数百丈之悬泉者。五将军树在潭上,皆十人围,松果大如升,其一枯萎,仅存其四。 华山松(年) 始余在半山时,见太华诸峰,细草蒙茸,不辨何物,至此则万松遍岭,掩蔽霄汉,岂胜惊诧!由玉女右登为西峰路,左登为东峰路。余欲先至西峰,从潭左仰上,行万松间,盘折三里,至西峰顶。有观新遭于火,殿陛初构。 莲花峰(林散之先生作) 道人导余至最高处,指其石一一示余,有石层悬片立,曰此“莲瓣”。有石昂首却立,曰此“灵龟”。有石凹入尺许,宛如足印,曰此“巨灵之迹”。 华山西峰(年) 西峰最幽奥,峨峨天外,自山下望之,东西二峰,上分下合,南峰藏其间,若并蒂之莲,所谓西岳莲花峰也。下屈岭,趋南峰。 仰天池(林散之先生作) 屈岭在西峰右,如苍龙岭,而广倍之。手铁栏下,经巨壑四五,复仰攀四里,始至南峰顶。 南峰道观(年) 南峰,即落雁峰,居东西二峰上,为西岳最高峰。顶有仰天池,深数尺,宽广数丈。池上有石,平广亦数丈,石侧攀崖刻字甚多。 华山之巅望黄河(年) 是日,天甚晴,坐池石上,呼吸之气,几与天通。远揽八荒,混元一体,而万山皆小,千里黄河,悠悠襟带,人生到此,不觉茫然,物我之形,两相失矣!下视天池,数百磴。 华山南峰道观的厨房(年) 右转为紫霄宫,宫宇甚雄整,可数十间,半多甃石凿壁成之,遂饭于紫霄宫。 十一、东峰 从南峰右进数里为南天门,极险。 华山南天门(年) 度南天门,经朝元洞左上,为长空栈。 长空栈道(民国时期) 栈广数寸,长数十丈,在万仞悬崖间,横插铁杙,承以狭板,缀索面壁背空虚行。栈尽,垂双铁索,凌空直下;索尽,复继以栈,左右代匮,然后得进。 华山长空栈道(民国时期) 栈穷,有石基,平广数丈,为全真岩,仰上十余丈,有石空悬,反镌“全真岩”三大字。静室三间,依岩凭险,幽邃冷僻,为南峰绝胜处。返南天门东下,从侧壁行,左转,为“避诏崖”。崖上覆如屋,缩如蜂窝。 东峰附近的道观(年) 过崖,复从峡中行,数百步出峡,仍由崖壁手铁索斜下,为登东峰路。 朝阳峰(东峰)(林散之先生作) 东峰,为朝阳峰。从峰右登顶,冈石欹斜,直削如劈,而石色浓赭重绿,错杂陆离可爱。 从峰顶下视,空悬万仞,窅不见底,顶有亭,杨虎城建。 东峰上的道士(年) 天已晚,投宿东峰,夜甚寒,微雪,衾冷似铁,瑟缩不能寐。听满山风起,摇屋瓦皆响,如鬼泣,如神号,惊心动魄,非人间矣! 日出即起,冷甚,地水皆冻。道人煮豆糜饷余,寒气去。出观,寻“仙掌”灵迹。 博台(年) 仙掌在东峰东壁上,不可见,必下“博台”,返观始见。博台,别一孤峰,在东南隅,不易到。 余急欲观仙掌迹,乃邀一樵人、一采药人同去。循观左,数十步至峭壁前,空悬双索,旁有木牌,署曰“下去面朝里,上来鹞子翻身”。余观之,心懔懔。樵者在前,采药者在后,余在中,鱼贯而下。 博台(林散之先生作) 由悬峰挂索钩磴,直缒数十丈,索尽,蹠崖摩度,反侧九折,乃历其险。复从石隙仰上数百步,至博台顶。四方空悬,广大逾丈,有铁瓦亭一,铁像二,铁棋枰一,为陈抟围棋处。 回视峰壁上,仙人巨灵,其大如轮,掌足之迹,宛然仍在,乃叹非登此地,不能尽东峰之胜也!罡风大起,不敢留,急返。 樵者曰:“下既甚难,上复不易,有曰‘鹞子翻身者’,君其慎之!可视吾脚为移动,不可乱也。” 余兢兢,遂偕樵者,相贯如前,下博台,由原路悬索上,仰空直跻,蜷身屈膝,磴穷,翻身过,以手代足,几经反折,乃逾险恶。 樵者惊曰:“君之技良能矣!” 返东峰宿。然是夜身手剧痛,已苦苦不能伸屈。 十二、下山 由东峰前下,从峡仰上为玉女峰南路口。里许至顶,玉女殿踞其巅,有巨石如龟,背上叠石成屋,为“玉女祠”。祠前有石臼水,绀碧澄澈,不干不溢。 东北有岩,努如鸟喙,上丰下缩,而虬枝古木,披覆盘曲,古茂离奇可爱,坐良久,复由五云峰原路下山,宿云台峰。 清纯师留余住一日,辞去。 大上方(林散之先生作) 经千尺幢诸险,半日下山,循莎罗坪作“大上方”游。大上方久无人上,余测其深杳,必有异。遂越涧,从左方进,突面攀索,险不可视。 转折上六七里,路忽绝,怒石兀起,如覆铁瓮,悬索其间,旁无依附。索穷处,有石罅间直立,高十余丈,上有石洞,惊悸若坠。复从石壁斜行数里,至三官洞。 老道见余来,惊曰:“若来耶!” 洞前多玲珑石,以千万计,石上多异草,而芍药花尤盛,大如盂,时时发清香,沁人肺腑。随此老道坐谈洞石上,几疑置身在玄圃之间。 再上为白云峰。老道谓:“路久废,铁索断绝,不可上。”怅惋久之。老道煮饭饷余。 华山全景(航拍,年) 下午下山,趋玉泉院。日已西,濯足泉下,返西岳庙,寻李家老店宿。是游凡七日毕。 十三、大愤 余欲至韩城,一窥孟门壶口之胜,以绕道阻远,未得去,遂西赴西安。 自华阴至西安三百九十余里,铁路方修未成,有大路可行骡马车及汽车。 余急欲赴西安,买汽车行。待一时许,汽车不到,售票者曰:“可乘货车去。”余待车已急,无奈,遂乘之。 与汽车夫并肩坐,五里至华阴,汽车夫忽谓余曰:“汝何方人?” 余曰:“南方人。” 汽车夫曰:“此坐地非汝所坐,至渭南时,可易坐地。”余见其言不逊,不与较,唯唯而已。 渭南县城墙(民国时期) 车至渭南,路已行半,往来车马,至此都停舆休息。渭南为一小荒县,市肆不甚繁盛,余觅小面馆,买面自饱。 食罢,汽车夫谓曰:“有自家人上车,汝可易地位坐。” 余曰“坐何处?” 汽车夫曰“货顶上”。 余心大愤,思此四月天气,日光大热,西北陆地沙尘涨天。顶上即无天篷,又无栏杆,如何可坐?因婉言曰:“余所购乃客车票,今乘货车,已称不适,若再至顶上,人何以堪?倘一下坠,能不殒命?” 汽车夫曰:“是自家人来,无法,请屈驾。” 渭南寄庄之门外(民国时期) 余见不可理喻,径至车中坐下。汽车夫大怒,以左手牵余手至车外,曰:“蛮种!何弗圆通若是!”即以右掌抵余额。 余早知其不善,防之,急以左臂应,顺以掌,中其颊。汽车夫逾怒不可遏,大骂曰:“好蛮种!”急举右腿击余小腹。余向右略侧,应以左腿,从其腿下顺其力挑之,汽车夫应腿而倒,仰地不可起。 斯时观者如堵,有渭南卫士见余殴人,欲执余。余曰:“子来甚善,正欲与子言之。”遂示以前情,并将行李令其检视保管,请将汽车夫执至县府或汽车站,与其严重交涉。 卫士知汽车夫素来野蛮,严辞相加,再三劝慰余,复令乘此车西上。余不可,曰:“道中必遭残害!” 卫士曰:“谁敢再如此者?”坚令余上。 余不得已仍登此车,复与汽车夫并肩坐。汽车夫悻悻见于面,侧目怒视,谩骂不绝口。余忍不与较,私自防之。 车行甚快,一时许至临潼。余深恐道远,为其所伤,不敢西去。遂在临潼下车,悬悬之心,至此方释。远行之难,一至于此!此又初计所不及料也。噫! 十四、骊山 临潼在骊山右,城高二三丈,土为之,周之四里。 入南门,寓祥泰店,稍息,赴骊山游。 骊山(民国时期) 山不甚高,辟有公园,就唐华清宫址所筑。中有温泉,泉水趵突,热气蒸然,即杨太真赐浴处。有亭殿,依山结构,周围轩敞,悬杨太真出浴图,甚清媚。 余卸衣池上,浴于中,连日困顿,得此湔除,神气爽然若失。 浴罢,登绣岭堆,徘徊遗址,不禁惘然!秦始皇陵在东麓,土阜峨峨,如小山然。近日开发西北,加意整顿保管,非复往日之荒废。 西麓有“坑儒谷”,空谷沉沉,无可观。 鸿门堡在东门外,为项羽宴沛公处,未能到。 鸿门宴遗址 (民国时期) 十五、灞桥 初明即起,买骡车赴西安。路上车马多,辙甚深,不易行,然尤不易乘,在车轿内东歪西倒,时时撞额,颇觉其苦。 三十里至灞桥,左转,有小市,荒店数十家,卖大馍、油炸烩、烧酒等食品。 灞桥(年) 复右转,即至灞桥。桥平式,甚长,可数十丈。叠石成台,横木其上,敷土铺石以过。桥上有坊,署“灞桥”二大字。 灞桥牌坊(年) 灞水自南来,逶曲经其下,北流入于渭。水不甚深,多泥沙,舟行甚难。两岸上下,绿杨无际,萧瑟之色,令人动离别之感。 灞桥剖面图(民国时期) 灞桥右半里,为潼关通西安之铁路钢桥。桥方庀工,工程浩大,其长不及郑州之黄河桥,而较淮河铁桥实有过之。 浐桥(年) 过灞桥十里为浐桥,其长逊于灞桥。浐水亦自南来,下流十余里,与灞水合,同流而入于渭。 过浐桥十里,抵长安城东门外,坐黄包车入城,寓东大街之中西宾馆。 本文由“终南山故事”独家整理发布 林散之先生年陕西境内游记文章: 年,林散之先生在西安访古 年,他孤身一人走进终南山 年,关中西部访古之旅 年林散之游览太白山 秦岭古道历险记 年自汉中至成都 林散之先生《由南京到嵩山》篇章,本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北京白癜风的价格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tq/2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伊犁让我们看到了最美的新疆她永远是第一
- 下一篇文章: 723730,81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