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集电视纪录片锡伯族解说词七八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得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十五集电视纪录片《锡伯族》 由贺灵和佟克力合作撰写的十五集电视记录片《锡伯族》(脚本)问世。这是他俩研究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又一重要成果。是焦建成拍摄锡伯族西迁历史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大西迁》之后的一个大力作,也是《大西迁》的有力补充和完善,是一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片,值得庆贺。期待该片以翔实的资料,制作精良,生动,亲切,尽早和观众见面。 第七集 弃牧从农创家园 视频:锡伯族先祖在山林狩猎、在草原游牧、赛马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先祖狩猎用弓箭、投枪、大头棒、套环等图卷。 解说词:在古代,锡伯族祖先的谋生方式都和大多数古代民族一样,都是从狩猎到游牧,又从游牧到从事农业生产发展演变的。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以及结合锡伯族历代迁徙情况,锡伯族先祖在大兴安岭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区活动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游猎民族,广大无边的大兴安岭为他们提供了生存条件,人们狩猎获取的食物,完全可以使整个部落生存和延续。自古流传的锡伯族《打猎歌》正好反映了当时锡伯族先祖的狩猎生活情景:“雪飘如蝶飞,驰骋共撒围,踏遍千重山,猎夫凯歌回”。后来,随着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口的不断繁衍增多,仅靠狩猎已经不能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因此,在部落酋长的率领下,公元18年,锡伯族先祖从大兴安岭北段的所谓“大鲜卑山”开始向南方迁徙。他们一路见到草原驻足游牧,见到山林驰骋游猎。到了北魏时期,锡伯族的先祖已经在嫩江流域定居了下来。在这里,他们已经学会了耕作技术,开始有了农业生产。并利用嫩江的有利条件,还从事渔业和狩猎活动。当时嫩江流域人口稀少,野生资源极为丰富,有一首最古老的民歌反映了当时锡伯族的狩猎和捕鱼情况:“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砂锅里”。 视频:锡伯族先民在嫩江绰尔河、洮儿河流域种植生产、收割水稻、玉米的场面。 图片:嫩江流域锡伯族先祖相关文物古迹图卷。 解说词:从北魏王朝到明末清初的多年间,锡伯族先辈基本上都在嫩江支流绰尔河及洮儿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和捕鱼狩猎。在这年间,经历了隋唐、辽金、元明等朝代。在辽金时期,嫩江流域锡伯族先民的主要集中地泰州曾成为辽金政府的重要屯垦区。元朝初期,蒙古统治者将泰州等地的垦区强行改为草原,让蒙古、锡伯族先祖等进行游牧。后来由于蒙古军队和贵族的粮食需求,元朝统治者又把改成的草原恢复为粮食垦区,让锡伯族先民重新开垦种地,为元朝军队和贵族等提供粮食。到了明代,锡伯族归顺明朝,明朝政府在嫩江流域仍然保持屯垦,发展农业生产,为明朝官兵提供粮食。这时期的锡伯人农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视频:锡伯人从嫩江流域南迁的情景;锡伯军民开荒种地的场面。 图片:清朝时期锡伯人的生产工具等图卷。 解说词:明末清初,嫩江流域锡伯族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锡伯人生产的“锡伯米”名扬东北,清政府频频调运其充做抵抗沙俄的军粮。到康熙中期以后,随着锡伯人被“赎出”,一部分青壮年披甲驻防,一部分闲散人员作为其附丁随军屯垦,而另一部分人迁来沈阳城东、南、西、北四面的辽河、蒲河、浑河等河流域,用“跑马占荒”的方式圈占了大量土地,多数锡伯人一直在这些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繁衍生息。康熙后期,一部分锡伯人又迁回黑龙江双城、吉林扶余等地开荒种地,创建家园。到年部分锡伯族西迁时,辽宁沈阳地区的锡伯族军民,在盛京所属的开原、凤凰、辽阳、牛庄、广宁、熊岳、复州、岫岩、金州、盖州、锦州、义州、兴京、抚顺等城镇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已达70年时间。锡伯族已经成为彻底的农业民族。 视频:西迁后的锡伯族军民在察布查尔绰霍尔河流域、在各牛录山水地开荒种地的场面;绰霍尔河流域景象。 图片:伊犁锡伯营牛录旧貌、绰霍尔河等图卷。 解说词:年部分锡伯族西迁伊犁察布查尔地区组成锡伯营八旗,八个牛录自西向东分布于伊犁河南岸五六十公里长的条形地带。当初,多数牛录在有限的山水地带开荒种植高粱、玉米、小麦等作物,而只有两三个牛录军民在伊犁河支流被称为“阿吉比拉”的绰霍尔河流域开荒1万多亩地,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当时,为了保证锡伯全营军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官兵保卫边境的任务顺利完成,凡是各牛录开荒的耕地都属于公有旗地,各牛录的收获物由总管档房统一分配。这样到年察布查尔大渠开挖完成前,在清政府要求锡伯营自己解决八旗军民口粮的条件下,伊犁锡伯营军民就是靠有限的土地解决了数千军民的粮食自给,并没有向国家申领过一粒粮食。 视频:锡伯族军民在绥定城周围进行放牧马牛羊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蓄养的马牛羊图卷。 解说词:年西迁的锡伯族军民抵达伊犁绥定城后,清政府决定将锡伯军民带来所剩的马牛折价扣款后让本营军民牧放取孳。但是,牧放几个月后,由于管理不善,马匹继续倒毙损失,因此,当年底,伊犁将军经向请中央政府汇报批准,将锡伯营牧放取孳的部分马匹抽出,交给上三旗额鲁特蒙古牧民牧放。年,锡伯军民迁驻察布查尔地区后,清政府在伊犁锡伯营设立了官牧场,将倒毙剩余的牛和马计入官牧场进行牧放繁殖。规定马要三年一均齐,牛要四年一均齐,取孳之后归入备差厂。如果牛马牧放不当而倒毙减损,按照清政府的规定,一律要按价进行赔偿。当年底,锡伯族不善游牧的情况更加显现,所牧放的马匹继续倒毙减损,因此,清政府又决定将锡伯营所牧放的匹马匹,又交给额鲁特营蒙古牧民牧放。 年,因锡伯营官办马场几年内不仅没有繁殖的马匹,反而几年内倒毙减损了许多,因此,伊犁将军阿桂上报清政府把锡伯营官牧场的马匹“暂时抽出,交他部牧放”,乾隆下旨说:锡伯人早已放弃牧放之道,而且每年换防、坐卡、当差、耕种私田,又牧放私畜,放养官马,确实很艰难,请暂且将官马抽出,交上三旗额鲁特官兵牧放。年,经过30多年的经营,锡伯营官牛场的繁殖情况也不尽如人意,经伊犁将军保宁上报清中央政府批准,将锡伯营牧放繁殖的牛只,都清点撤出,分别交给察哈尔、额鲁特、维吾尔人牧放。至此,锡伯族与放牧生活彻底诀别。但是,全营官兵多匹军马和几千头耕奶牛都是分散在各户养殖,或者牛放在集体牛群放养。 锡伯营八旗人口到嘉庆年初已经成倍增长,粮食供给越来越紧张,军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八旗军民的粮食供给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视频: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在察布查尔山口、伊犁河边、戈壁荒地考察,与各牛录佐领用地图研究问题;数百军民开挖察布查尔大渠的场面。 图片:锡伯军民开挖察布查尔大渠图卷。 解说词:年,清政府任命图伯特为锡伯营总管。在此之前的副总管任上,图伯特就开始筹划开挖察布查尔大渠的事宜。当时,图伯特在总管会议上提出挖渠的动议后,各牛录佐领和总管府其他官吏中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意见。反对者认为,如此大规模的工程,一旦开挖不成功,劳民伤财,其后果谁也承担不起。但是,经过多次实地踏勘,已经胸有成竹的图伯特总管,再三说服反对者,并以“挖渠不成,灭我九族”为保证,决定开挖。接着,图伯特将开挖计划呈报伊犁将军,将军经过仔细审查后拍案支持开挖。然后,图伯特又亲自到五牛录靖远寺大喇嘛伊西模伦处商议开挖大渠事宜,取得了大喇嘛的全力支持。 年9月,伊犁锡伯营军民在总管图伯特的率领下,开始开挖察布查尔大渠。各牛录共抽出名兵丁和闲散,编成两个大队轮流奋战,其中二牛录、五牛录、六牛录、七牛录为第一大队在春季开挖;一牛录、三牛录、四牛录、五牛录为第二大队在秋季开挖。锡伯营总管图伯特亲临现场坐镇指挥。各牛录又派出相应官员带队劳动。劳力每人每月公家给银两三钱,这些开支都由总管档房所属类似现代银行的滋生银内支付,而并没有增加旗民的负担。年12月,察布查尔大渠挖到察罕拜兴以西,这时,图伯特总管果断采取开挖一段放水一段开荒试种的办法,第二年春天便开垦了几千亩土地,并获得了不错的收成。有了收成以后,军民们开挖的热情更加高涨,开挖的进度也越来越快。 视频:锡伯族军民继续挖渠、图伯特在工地上与幕僚研究情况、与维吾尔族伯克商讨挖渠界限、官员丈量荒地的场面。 图片:锡伯军民开挖大渠的图卷。 解说词:年4月,为了扩大耕地面积,锡伯营准备将察布查尔大渠挖到阔洪奇。但是,当渠道挖过海努克路之后,当地的农民与锡伯营在土地问题上发生了纠纷。为了合理解决矛盾,锡伯营官方绘制地图呈报伊犁将军,伊犁将军根据情况,以海努克路以东三里处的小泉为界,泉水以西划给锡伯营,泉水以东划归海努克路居民,结果,双方的矛盾得到了合理解决。年8月,在施工当中,因堤岸突然塌方,一牛录披甲伊木布被压致死。锡伯营总管档房依照官兵在执行公务中的病亡之例,赏恤10两银子。11月,察布查尔大渠挖到阔洪奇以西莫林布拉克地方,接着开垦荒地亩,并把这些地分给二牛录、五牛录、六牛录、七牛录佐领每人30亩、骁骑校每人25亩、兵丁每人17亩、65名闲散每人10亩,并允许他们耕种。 视频:锡伯营用察布查尔水灌溉种植的小麦地麦浪滚滚、一派丰收的景象;锡伯营官员手上拿着特大麦穗束喜笑颜开的画面。 图片:锡伯营各类粮食作物图卷。 解说词:年3月,伊犁锡伯营二牛录、五牛录、六牛录、七牛录四个旗,用察布查尔大渠水耕种的土地,经过两年耕种已有很大收获,总管档房决定从这四个牛录中调拨石即00斤粮食,支援秋季挖渠的一、三、四、八四个牛录劳动大军;二牛录、五牛录、六牛录、七牛录四个牛录佐领各捐银4两5钱、骁骑校各捐3两,作为支援其他四个牛录劳工的劳务费。6月,锡伯营二牛录富星额用察布查尔大渠水开垦的地里长出了吉祥大麦穗,一株结了二三穗,甚至五六穗,喜讯呈报伊犁将军后,将军喜出望外,大呼“奇兆大吉”!并赏赐每个牛录羊一只,命令祭庙献神。 视频:锡伯族军民继续挖渠的场面;察布查尔大渠水缓缓流动场面。 图片:察布查尔大渠全图;徐松《西域水道记》一书中对察布查尔大渠的记载文字;图伯特形象图卷。 解说词:年即嘉庆十三年春天,伊犁察布查尔大渠终于挖到它的终点一三牛录以西,并引水至此。紧接着两个牛录开垦荒地多亩,总管档房命令渠北旧有耕地上播种小麦等作物,盐碱地种植水稻。至此,经过七年艰苦奋战,一条宽约4米、深2米多、长近公里、横贯锡伯营八个牛录的“锡伯渠”(又称“锡伯新渠”)全线挖通。到当年底,锡伯营八个牛录利用察布查尔大渠水陆续开垦了亩耕地。彻底解决了锡伯营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锡伯营开始成为伊犁地区最富庶的八旗。之后,锡伯营总管档房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将大渠取名为“察布查尔大渠”,锡伯语称为“察布查尔布哈”,其意为“粮仓”。年徐松所著《西域水道记》中,对察布查尔大渠的开挖经过、流经灌区等作了详细记载。 察布查尔大渠修成后,锡伯营实行的官兵“随缺地”制度有所调整,即增加了官兵“随缺地”分配数额,其中分给总管亩,副总管亩,佐领亩,防御亩,兵丁60亩,分给靖远寺香火地亩。此外,为闲散户、退伍官兵等拨给土地每旗亩,每牛录共分得余亩地。从此可以看出,察布查尔大渠修成后,锡伯营耕地已超过9万亩。 年11月12日,开挖察布查尔大渠的功臣图伯特任职届满启程赴京引见。次年初到北京引见时,因功被嘉庆皇帝单独接见,图伯特向嘉庆皇帝汇报了锡伯营各方面的情况,受到嘉庆皇帝的赞赏。图伯特因功被清政府命令绘像挂在紫光阁里,并允准回沈阳探亲。他是锡伯族西迁之后首位回盛京探亲者。第二年他从沈阳探亲回新疆途中,就收到了嘉庆皇帝授任他为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的圣旨,于是,他直接前往塔尔巴哈台履职。在塔尔巴哈台,他又倡导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受到当地军民的赞颂。几年后因关节炎病导致行动不便,提前退休回家乡养病,于年在家乡病逝。 视频:军民在山地牛耕开荒、浇灌麦地、收割麦子、牛车拉运粮食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各种农具图卷。 解说词:年伊犁农民暴动爆发以前,伊犁锡伯营人口比西迁时增长了近3倍。从年农民暴动至年沙俄占领伊犁10年的十几年间,锡伯营的水利设施和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耕地严重缩减,军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贫困当中。年清政府收复新疆、恢复锡伯营八旗体制以后,伊犁将军允许锡伯营军民将大博乐、小博乐、索墩布拉克、阿帕尔、多兰图、阿布沙塔尔等用山水灌溉的农田和旱田进行耕种,并实行互助组经营的形式。当时这种形式叫“岳喜制”,就是每年春耕之前,农民按自己的能力如耕畜、种子、劳力等情况,向牛录档房提出耕种份地的申请。按规定耕种一份地每户要出斤种子、两头耕牛或两匹马、一副犁、一个劳动力。人们把自己的姓名和要种份地的要求写成条子在牛录档房贴上去,叫作“帖名”,由各旗牛录档房统一登记。凡申请耕种山地者自愿结成一个“岳喜”,即一个互助组,一般6—7人为一个互助组,然后牛录档房根据结成的互助组来分配地亩。每一互助组推选出一位负责者叫“窝木巴西”。“窝木巴西”不出耕畜、种子和工具等生产资料,只出劳力,其职责是指挥一年的生产劳动。互助组是个临时的生产单位。组成互助组的人们把个人摊派出的耕畜、农具等都看作公共财物,共同爱护、共同使用。大家在这一临时生产单位中劳作一年,至年底无论劳动力强弱、生产技能高低,平均分配收获物。收获之后,互助组就会自动散伙,到第二年春耕前再组成新的互助组。这种“岳喜制”的种田形式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视频:部分锡伯族军民迁去巩留扎营、开垦荒地、创建家园、建庙宇的画面。 图片:巩留锡伯渠、关帝庙遗址等图卷。 解说词:伊犁巩留也是锡伯族较集中的地方。巩留古称特古斯塔柳,位于伊犁河三大支流交汇之处,多山地、河沼,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农牧皆宜。年,时任锡伯营领队大臣的色普西贤见新满营财政拮据,便向伊犁将军长庚提出在巩留派兵屯田,以解决军粮的建议,当即得到长庚的批准。于是,色普西贤从锡伯营选派富有屯垦经验的富某,率40名青壮官兵,携带农具、籽种、马牛开赴巩留。40名士兵在富队官的率领下,先驻扎在高尔基等地,在此盖了大粮仓,锡伯族称为旧粮仓。并盖起五六间简易土房。次年,富队官选择了大营盘为中心筹建驻军营盘,经两年后竣工,史称大营盘。后来,伊犁将军命令锡伯营挑选官兵名,作为“练军两旗”派往该地屯田,几年中在他们的屯田之处形成了小营盘。年,锡伯族军民经过数年开挖的长50多公里“锡伯渠”全线通水。锡伯渠一经开通,特克斯河水源源流进亘古荒原,给这里带来了希望,带来了绿洲,带来了生机。大、小营盘出现了繁荣景象,这里很快成为巩留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因此,民国期间巩留设县时,县府就设在小营盘。目前,伊犁巩留县锡伯族就是清末这些屯垦军民的后代。 视频:锡伯营军民奉命帮助伊犁满营军民修渠开荒、播种作物的场面。 图片:伊犁河北皇渠图卷。 解说词:锡伯营军民的自己动手开渠引水,开荒造田,发展生产,率先自耕自食的行动,给伊犁其他八旗军民做出了典范,也受到了清政府的赞赏和重视。年清朝军机处在讨论伊犁八旗兵屯田问题时,根据年伊犁将军松筠的提议,提出满营八旗兵“应按照锡伯营八旗之制,按名分给地亩,各令自耕自食”。之后,满营仿照锡伯营之例在伊犁河以北黄草湖一带筑堡盖房,开荒造田,指令闲散余丁自耕自食,很快收到了效益。期间,锡伯营奉伊犁将军之命,几次选派熟悉农业技术的人员,帮助他们修渠、开荒,教他们使用各种生产工具,使满营军民的屯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年上半年,在伊犁将军布彦泰组织下,由流放禁烟英雄林则徐协助,维吾尔族农民和满营闲散余丁通力合作,开始疏浚、展宽、西延伊犁河北原皇渠水利工程。在工程施工中,锡伯营派去了余名披甲和闲散以及数名水利工程人员,其中色布西额主要负责勘测地形、确定渠道走向等工程技术项目,最终将渠水顺利引到绥定城即乌哈里克城,受到清政府的奖赏。年2月,因参加伊犁河北皇渠水利工程立有功绩,清政府赏色布西额副都统衔。皇渠的全面整修,大大促进了伊犁河北农业生产的发展。 视频:伊犁索伦营部分锡伯、达斡尔以及额鲁特营部分蒙古军民流落俄罗斯境内画面;回归祖国塔城地区的伊犁索伦营部分锡伯军民被编入八旗练兵、修建塔城新城的场面。 图片:塔城锡伯族社会风情图卷。 解说词:年,索伦营遭受封建割据势力的攻击,0多名锡伯、鄂温克、达斡尔、额鲁特蒙古等各族军民流落到俄国境内,备受俄国当局的欺凌。清政府与俄国当局几经周旋,于年将这批军民接回安置在塔城地区。他们在塔城期间,与当地军民共同守卫台站,建造城堡,垦荒造田,屯积军粮。他们于年在塔城西北开挖了一条长达30多公里长的阿布德拉渠,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清政府向塔城地区移民创造了条件。 年清政府决定将驻扎在塔城的索伦营官兵名留驻塔城,其余全部撤回霍城地区恢复伊犁索伦营。留驻塔城的13l名军民中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锡伯等族军民。他们于年开始与当地居民一道共同修筑塔城新城。在筑城期间,还从伊犁锡伯营调来许多工匠帮助施工。经过三年的艰苦劳动,新城终于落成。驻守塔城地区的索伦营官兵于年被编为塔城新满营。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八旗制度的废除,这批驻防官兵弃甲为民,塔城城内的锡伯族在喀拉哈巴克一带兴修水利,开荒造田,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塔城现在的锡伯族就是他们的后裔。 视频:锡伯军民在博尔塔拉、库尔喀喇乌苏、车排子等地区兴修水利,垦荒造田,筑城建宅的场面。 图片:喀尔莽阿形象图卷。 解说词:年,沙俄悍然出兵侵占伊犁。沙俄为了永远霸占我国伊犁地区,逼迫当地驻防各营军民降服俄国。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维护民族气节,不向沙俄屈从,因而侵略军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对他严加看管凌逼,百般侮辱。年2月26日,沙俄派兵强行将他全家逐出伊犁。喀尔莽阿携带家眷及部分军民,暂时离别自己的家乡,投奔到伊犁将军荣全当时在塔城建立的行营。喀尔莽阿在塔城奉命带领锡伯等营军民,首先加固塔城城堡,然后率多名锡伯等族军民,先后几年在塔城、博尔塔拉、库尔喀喇乌苏、车排子等地开挖渠道,垦荒造田,积极筹备军粮,和年,喀尔莽阿因率民耕种军粮连年获得丰收,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并授予副都统衔。尤其是期间在博尔塔拉指挥修建的50余里长的哈尔博户大渠,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年左宗棠开始率兵西征。在各族人民的紧密配合下,所经之处捷报频传,到年南北疆的一些重要城镇前后被收复。这时,伊犁将军金顺向清廷提出:“自应及时兴利举废,渐旧制。”金顺要求以屯田为要务,勘明博尔塔拉及车排子等地方能够开垦的土地,分给察哈尔、锡伯兵前往耕种。于是锡伯营一部分官兵,由佐领色普西贤带领前赴塔尔巴哈台、库尔喀喇乌苏、车排子等地继续修复渠道,垦地耕种,为清军收复伊犁准备军粮。年清政府嘉奖了耕种有功的锡伯和察哈尔营军民。 视频:返回伊犁的原索伦营部分锡伯族军民,在现伊车嘎善锡伯族乡等地重修家园、修渠开荒、驻守卡伦的场面。 图片: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图卷。 解说词:年,清政府决定将返回塔城的原索伦营军民,名留驻塔城,其余都撤回伊犁原索伦营东四旗即霍尔果斯河以东地区恢复了索伦营。恢复后的索伦营仍然担负着防守卡伦的任务,其驻守的卡伦有:河源卡伦、登无卡伦、察罕鄂博卡伦、尼堪卡伦、红山嘴卡伦和哈尔素胡尔卡伦。伊犁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在伊犁的封建统治彻底结束,其八旗制度也寿终正寝,索伦营军民弃甲归田。现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的锡伯、达斡尔族就是索伦营的后裔。索伦营军民在近年的驻防伊犁生涯中,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维护内部安定、保卫和建设边疆为己任,置个人的生死存亡于不顾,忠于职守,为国家作出了莫大的民族牺牲。尤其是其西四旗鄂温克族军民,西迁伊犁时近0人,但到清末由于历次战争、瘟疫等原因,竟至全族消失的凄惨局面,据年统计,鄂温克在新疆仅剩20人。而索伦营东四旗的达斡尔族,西迁时也是近0人,但据年统计,也只有二千多人。这说明,东四旗达斡尔族军民为祖国作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对他们的历史贡献,应予高度评价。 第八集 教育优先创未来 视频:在蒙古科尔沁十旗时锡伯披甲向蒙古人学习蒙古文的画面;锡伯军民学习满文的场面。 图片:蒙古文字母及其古籍、满文字母及其古籍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自古以来注重教育。在历史上,教育水平的每次提高,都给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推动力,而文化的繁荣发展,又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锡伯族在清朝以前被科尔沁蒙古统治时期,有些人便掌握了蒙古语文,因此,清代古籍文献明确记载,清初有些锡伯人在黑龙江将军与俄罗斯交往中,被聘用充当满蒙文字和口语翻译。这已经说明,锡伯族军民在从科尔沁蒙古“赎出”前后,不仅不少人熟练掌握了蒙古语文,而且,也有军民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方式掌握了满语满文。 和年,满文完成了创制和完善的过程。年,清政府将锡伯族从科尔沁蒙古“赎出”,锡伯军民开始和满族军民直接交往,并作为“旗人”开始全面接受满语满文。 视频:在黑龙江省嫩江县(古称墨尔根)地区设立的义学里新满洲锡伯、索伦、达斡尔等子弟学习满语满文、锡伯族十来个军民在家里灯火下聚精听艺人说满文书的情景。 图片:满文或满汉合璧古籍文献图卷。 解说词:年是锡伯族军民离开科尔沁蒙古、被编入满洲八旗的第三年。这一年,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萨布素等人经清政府同意,在黑龙江省嫩江县即墨尔根地区八旗的每翼各建一所官办义学,设置教官,指定教习,从新满洲锡伯、索伦、达斡尔等牛录内,各挑选聪明伶俐的幼童一名,教授满语满文等知识。这是清朝时期在黑龙江地区设立官义学的开始,也是锡伯族接受官方教育的开端。之后几十年间,满语满文在锡伯族军民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这一方面得益于官方的满语满文教育,另一方面锡伯族固有的兼收并蓄、善于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民族精神促使民间开办私塾、兴起家庭教育,并且,锡伯军民在与满洲军民交往交流中,都主动向满洲人学习其语言文字,使满语满文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成为锡伯族自己的语言文字。 年,河北雄县地区镶黄旗满洲副都统保明曾经到该县考察驻军的情况,然后向清廷报告考察情况时说:考察这些驻军的满洲语使用情况,只有锡伯人会讲满洲语,其他的都不会说满洲语。还有年,清政府在盖州、熊岳等城又设立官义学,以给锡伯等闲散、西丹(幼丁)教授满语文。次年,盛京将军恒禄到这些地区巡查授学情况,并向乾隆帝作了汇报:说查盖州、熊岳、复州、南金州、旅顺水师营官兵的满洲语使用情况,锡伯人等都能说满洲话,其余民族虽然较前稍有长进,但不会、不懂的人很多。这充分说明,锡伯族在西迁之前,满语满文已经成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而满语满文在锡伯族中的普及,为锡伯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为接受华夏文化提供了很大方便,即日益丰富的华夏各类典籍的满文译本,成为锡伯族军民了解汉文化的重要媒介,这对锡伯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带来了很大帮助。 视频:锡伯族军民西迁、在西迁路上帐房中读满文故事、锡伯子弟在锡伯营义学读书等反映文化方面的场面。 图片:锡伯军民在西迁途中读满文故事的画面。 解说词:年部分锡伯族军民的西迁,开始了新疆锡伯族文化教育史上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疆,清政府对满语满文的使用有更为明确的要求。要求地方官员为官一任必须懂得满语文,奏折等来往文件要用满文书写,不懂满语满文的官员,尤其是满洲官员要受到教训。为此,年伊犁将军明瑞奏请每个八旗各设清书学房即义学一所。当年,在锡伯营也设立了一所义学,有教习二人,分别教授满文以及满文四书五经、《圣谕广训》等。学生数额一般在16—24名不等,年终由伊犁将军府派人考核。同时,在伊犁将军府驻地惠远城也设立了一所官办义学,其中还招收数名锡伯子弟学习。其成绩优秀者,被选授总管档房笔帖式等职务,或在牛录档房做文职工作。另外,一些贵门富户或八旗各级官吏,也希望其子弟能够掌握满语文,但由于官办义学不收那么多的子弟,其愿望得不到实现,因此,私塾便应运而生。到后来,私塾在锡伯营比较普遍了,每个牛录基本都设有三四处。能够开设私塾的人家都是有钱人。他们开设私塾并非免费,而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一般穷人是付不起该费用的。因此,上私塾的都是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人家。私塾的教习,多为家主本人,他们有的是休致的笔帖式,有的是会满文的不同级别的休致八旗官员,有的则付费用请外人担任教习。私塾的教授内容均为官办义学的一套,基本让学生死记硬背。 视频:锡伯族官兵在卡伦台站公务之余学习满文、写满文家信、读满文读物的画面。 视频:伊犁暴动分子进攻锡伯营、沙俄官兵驻锡伯营的画面。 图片:各种满文或满汉合璧读物图卷。 解说词:清朝同治年前,由于伊犁锡伯营官办义学和私塾几十年的授学,满文已经在锡伯族军民中扎下了根,一批以满文创作和翻译的作品相继问世,还有不少被翻译成满文的汉文古典作品和语言工具书等,通过到北京引见的锡伯营总管、副总管、送贡马到北京的官兵等从京城陆续带入锡伯族地区,成为锡伯族民众的精神食粮。锡伯族民众更加认识到了掌握知识的重要性。这些读物也为锡伯族的官办教育和民间私塾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教材,推动了锡伯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年新疆爆发农民暴动。接着,锡伯营遭到暴动分子的攻击,清政府在伊犁的统治暂时被推翻。锡伯族的文化教育活动也暂时中断。到年,沙俄侵占伊犁,在这十年间,锡伯族的官办教育也没有真正恢复起来,只有私塾仍然在培养学子。 视频:清朝收复伊犁后重新恢复锡伯营、锡伯官兵驻守卡伦、锡伯学子在教室学习满文和汉文的画面。 图片:锡伯营总管色普西贤、锡济尔珲的图卷。 解说词:年清政府收复伊犁,伊犁将军金顺进驻惠远城,清政府在伊犁的军政组织重新建立起来。随即锡伯营八旗也被重新恢复和健全,任命色普西贤为锡伯营总管。色普西贤是一位崇尚文化教育的远见志士。从接任锡伯营总管之日起,他就把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他把伊犁收复后清政府补发的军饷,经与各旗官吏协商,拨出一部分款项,在八旗每个牛录各设立一所义学,招收锡伯族学龄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包括满文、《圣谕广训》《八旗戒训》和译成满文的《三字经》《千字文》《幼训》《劝善文》、汉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其教习主要来源于惠远城官办义学毕业生。 年代理伊犁索伦营领队大臣的色普西贤又利用自己在惠远城任职的有利条件,与伊犁将军府粮仓处汉族徐老总合作,利用空置的官仓作为教学地,色普西贤筹资招收几十名锡伯、达斡尔等族学生,教授知识。而且,当时已经开始满汉双语教学。年色普西贤被清政府赏头等侍卫、副都统衔,又任命为锡伯营领队大臣。他在任职期间,又继续在自己的领队大臣衙署里开办学校,从官仓办事人员中聘请三名汉族人当教习,从锡伯、索伦二营各牛录义学中挑选五六十名学生进行满汉双语教学,先后培养了多名学子,他们都成为锡伯、达斡尔族社会的有用之才。色普西贤成为锡伯族中倡导满汉双语教育的第一人。 年,在伊犁创设养正学堂,由锡伯、满洲、索伦等营挑选40名学生教授满语满文和其他知识。聘请塔城新满营已革职左翼协领锡伯人华沙布担任满文教习。年锡伯人锡济尔珲被任命为索伦营领队大臣,他利用在惠远城任职的有利条件,在惠远城领队大臣官府办小学班,用满汉双语教授各类知识,先后培养了几十名锡伯族学子,成为锡伯族社会的有用人才。同年底,伊犁将军长庚奏准在伊犁惠远城创办三年制武备学堂,色普西贤和锡济尔珲培养的不少学生,后来也入武备学堂和陆军小学堂学习。年伊犁副都统兼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扎拉丰阿受清政府推行“新政”的鼓舞,将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衙门进行整修,作为养正学堂,挑选满、汉、锡伯等子弟教授满语满文及各类知识,培养了一批人才。 视频:头上盘着长辫或民国时期剪短发的锡伯族学子在俄国学校学习、做各种实验的场面。 图片:曾经在俄罗斯和苏联留学的学生图卷。 解说词:年,伊犁锡伯族开始境外留学的历史。当年,伊犁索伦营总管锡伯人扎拉丰阿和福善与俄国有关当局协商,派博孝昌、崇恩、伊立春三名锡伯族青年到俄国托木斯克工业学校学习。年伊犁将军马亮、副都统广福奏准,令索伦营领队大臣带领12名锡伯、索伦等各旗学生到俄国阿拉木图留学。时代进入民国年间,锡伯族留学俄苏的活动更加频繁。 年中苏在北京签署《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正式确认恢复沙俄时期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喀什、阿勒泰五处领事馆;同时正式准许中国在苏联阿拉木图、塔什干、安集延、斜米、斋桑设立领事馆。从此,先后在苏联阿拉木图、塔什干、斋桑等任领事或总领事的关清廉、萨拉春、广禄、巴图沁等,带伊敏政、图奇春、佟荣昌、崇勋、景喜、音德春、宝春、玉华禄、六善、八善、九善、三美、兰香、关毅珍、何玉英、中孚、舒慕同、春布尔、贺继光、忠浩、安崇志、贺继忠、广寿、倬伦泰、关荣来、四善、文德清、孔信昌、忠政、文连、郭文明、小吉、联志、巴图等几十名男女青年留学。这些学子不仅从苏俄带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建筑风格、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教学模式,还带进了俄苏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和朴素的社会主义理念,并在锡伯族社会形成了崇尚俄苏文化的阶层,他们为改变锡伯族社会的贫穷落后面貌发挥了很大作用。 视频:伊犁锡伯营一三牛录部分进步青年在伊宁市倡导成立尚学会、在一三牛录成立尚学会分会、创建“色公学校”教书育人的画面。 图片:倡导成立尚学会和会办“色公学校”部分人员的画像。 解说词:或年间,由锡伯族进步青年常广斋、博孝昌、佟精阿、穆精阿、元宝春、萨拉春、广普、寿林等发起,在伊宁成立了群众性的文化团体“尚学会”。接着在锡伯营一三牛录成立了分会,以发展会员。尚学会的宗旨是注重新式教育,开办民办学校,提高本民族文化素质,采取的主要方法是依靠群众捐助办学。年,经过广大会员的积极捐助和操办,在一三牛录成立了尚学会属下的“色公学校”,以锡伯族著名教育家、锡伯营领队大臣色普西贤之名命名。并开始招收学生。但是,由于受长期封建思想和小农思想的熏陶,很多农民都不愿将自己的子女送进学校读书,学生来源成为一大难题。为此,学校动员尚学会会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启发人们对学习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还通过牛录档房强迫他们将子女送进学校。结果,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近百人。色公学校一反过去旧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学习和借鉴俄国教育模式,注重新式教育法,设置满文、汉文和俄文课程,并从内地订购新式课本,用满汉两种语言授课。同时,又创设了体育、绘画、手工课,带学生早晨跑步,进行野营训练,这在锡伯族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近一年之中,色公学校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视频:伊犁锡伯营四牛录部分进步青年受尚学会影响,在四牛录倡导成立兴学会及会办“锡公学校”教书育人的画面。 图片:倡导成立兴学会和会办“锡公学校”部分人员的画像。 解说词:年底和年初,在锡伯营一三牛录相邻的四牛录公办小学任教的夏勒达,得悉色公学校办得很出色,曾几次亲临视察,受到了很大触动和鼓舞。于是动员本牛录明善、讷依楞额等20余名青年,冲破种种阻碍,在本牛录成立了群众性文化团体“兴学会”,并创建了会办“锡公学校”,以曾为锡伯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过较大贡献的、曾任伊犁索伦营领队大臣的锡济尔珲之名命名。兴学会在办学中,以尚学会为榜样,提倡新教育法,开门办学,引进新式课本,用满汉两种语言授课。兴学会会员还模仿尚学会会员,带头剪辫子,写反封建文章和歌谣。但是,他们的反封建、反传统的进步活动,引起了本牛录封建统治者的激烈反对和阻挠。两种势力交锋至极,互不相让,结果,斗争反映到伊犁镇守使杨飞霞之处。 杨飞霞是个进步人士,他赞扬坚持办新学的青年,并传斥四牛录佐领,杨飞霞还亲自任命劝学员监督学校教育,决定将锡公学校改为民办公助,又正式任命夏勒达为校长,并要求其他牛录也要办这样的学校,使教职员工和兴学会会员倍受鼓舞,办学劲头更足了。锡公学校在十几年中,先后培养了很多学子,为锡伯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视频:伊犁锡伯营各牛录创办小学、盘着长辫和剪成短发的学生听老师讲课、教习批改学生作业的画面。 图片:在旧中国,少年儿童在旧学堂学习的图卷。 解说词:由于锡伯营一三牛录色公学校和四牛录锡公学校良好办学形势的推动,以及伊犁镇守使杨飞霞对锡伯族教育的有力支持的鼓励,年,伊犁锡伯营三牛录在社会热心人士的捐助下,创设了一所“国民学校”。学校经费基本都由社会热心人士捐助,该校一直办到年。年,伊犁锡伯营二牛录、五牛录、六牛录、七牛录、八牛录五个牛录,相继将官办旧式学堂改为新式学校,并学习色公学校和锡公学校办学经验,逐渐推行新式教育法和新教育内容。年,在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倡导下,八牛录富裕阶层纷纷捐款捐物,又成立了一所私立初级小学,招收数十名适龄儿童上学。学校开支基本都由民间捐助。也是在年,在锡伯营领队官富尔祜伦的倡导下,在六牛录成立了一所官办“高等学堂”。校长涅车春,富尔祜伦任监督,六牛录佐领舒里春为庶务,灵富善、柏雪木、魏吉柯等为教员。学生从每牛录招收15名左右。教职员工薪金,伙夫、校长的工资以及学校其他经费都由锡伯营公益当提供;学生口粮也由每牛录公共负担。高等学堂建立两年后用满、汉两种文字出了校刊。高等学堂第一期有40名学生毕业。涅车春、灵富善、魏吉柯、花连阿、柯惠庆、柏雪木等先后任过学堂校长。高等学堂一直办到年前后,它为发展锡伯族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年,在伊犁巩留县衙门东街创建官办汉、回、锡伯“三民小学”,其中招收锡伯族学生80余名。该校一直办到年。据统计,截至年,伊犁锡伯营总有9所学校,其中8所为初级小学,称为国民小学,1所为高级小学。在校学生余名,全为男生,教职员工18名。 视频:乌鲁木齐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成立画面。 图片:20世纪30年代文化活动和当事人图卷。 解说词:年,锡伯族知识分子在今乌鲁木齐正式成立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随后在伊宁市、锡伯营、霍城县、乌苏县、塔城县、奇台县等地正式设立了分会。该文化促进会秉承盛世才政府倡导的“六大政策”和发展文化教育的宗旨,开始在锡伯族聚集地区帮助当地政府兴办各类学校,建设文化设施,开展文学艺术创作、歌舞移植表演、体育运动等。尤其是在抓学校教育方面,文化促进会的成绩可谓显著。年,新疆省立伊宁中学即五族中学建成。学校设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族学生四个班,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一个班,汉、满、锡伯、达斡尔、回族一个班,蒙古族一个班。其中的锡伯族学生是经过锡伯营文化促进分会广泛推荐来的。 年5月,河南设治局高等学堂毕业的15名学生,经乌鲁木齐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与河南设治局文化促进分会反复协商后,分别介绍到乌鲁木齐各类学校深造。当年6月,在河南设治局文化促进分会的协助下,在三牛录成立了一所锡伯族私立女子职业学校,招收一个班40名女生。该校在其《招生简章》中写道:建立该女子职业学校,以“为提高女权,发扬女子教育,造就女子技术基本人才为宗旨”。成立女子学校,这在伊犁地区也是首次。在此之前,锡伯族女子是不能进学校的。年3月,河南设治局文化促进分会讨论决定,将该私立女子职业学校与一牛录私立小学合并成立局立小学校。年,在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及其分会的协助下,伊宁市五族中学招收锡伯族学生两个班60名学生。至年,新疆锡伯族小学由原来的13所增加到15所,在校生0多名,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0余名,大学生3名。 视频:锡伯族学生在伊犁专科学校学习、锡伯索伦满洲文化协会活动的画面。 图片:在伊犁专科学校各族学生活动图卷。 解说词:年伊犁锡伯族聚居地区的学校曾因伊犁发生动乱一度停课,后于本年春节前后陆续复课。年9月,在伊宁市建立伊犁专科学校。学校设有13个班,按民族分维吾尔族班7个、哈萨克族班4个、锡伯族班1个、蒙古族班1个,教师和行政领导全为留苏学者、教授。锡伯族班几十名学生来自伊犁地区各锡伯族聚集地区。 年,现察布查尔县、霍尔果斯县伊车嘎善乡、塔城、巩留县派锡伯族知识分子代表在伊宁成立了锡(伯)索(伦)满(洲)文化协会。该文化协会取代了原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分会的一切职能,也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之上。同年,由文化协会协助下在伊犁巩留县果尔敏街修建锡伯学校,招收四个班余名学生。次年,以锡索满文化协会名义,在伊宁中学成立锡伯中学班,当年秋招收察布查尔、巩留、伊宁、伊车嘎善等地锡伯族学生40名。设锡伯语语法、文学、数理化等课程,采用汉文课本,译为锡伯语教授。年,部分锡伯族开明人士在锡索满文化协会的协助下,广泛募资筹款,在宁西县六牛录城隍庙修建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学,招收两个班93名学生,并将伊宁市锡伯中学班迁到该校,命名为“锡伯中学”。从此,察布查尔有了自己的中学。 年9月25、26日,陶峙岳、包尔汉先后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各地锡伯族人民同各族人民一道步入社会主义新世纪。宁西县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广大贫苦农牧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锡伯族的教育事业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锡伯族全民受教育的时代。 视频:锡伯族地区各类学校崭新的学校面貌、少先队学生欢乐的场面、教师教授锡伯文、汉文、数学等画面、学校展览室画面等。 图片:锡伯族地区各小学、中学、师范等的牌匾。 解说词:年新疆和平解放,国民党统治结束,新疆各族人民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各族人民进入了全民受教育的时期。锡伯族人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其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年10月,原新疆军区五军招佟连保、郭惠昌、永昌等6名锡伯族学生,入天津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年,宁西县中学首届40余名学生被保送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年9月,宁西县中学第二届毕业生及在伊宁市俄罗斯学校上学的20余名锡伯族男女学生,被保送到新疆军区俄文专科学校学习俄罗斯语言学。年9月,经过考试,从宁西县锡伯中学挑选30名男女学生,保送到新疆学院预科班学习。期间,从新疆学院将学农林、畜牧、农机、水利专业的学生转到新疆八一农学院等院校学习。年9月,在察布查尔县锡伯中学正式设立了第一个高中班,面向伊犁地区招生一个班40名学生。这是伊犁地区最早的锡汉双语高中班。年,察布查尔县第一批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统考,升入自治区及内地大中专院校学习。年,成立察布查尔县金泉人民公社中等学校,简称金泉中学。年全国恢复高考,全国各地多名锡伯族学生分别考入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学习。之后,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被全国大中专院校录取,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年3月,成立察布查尔县教师进修学校,并将原县工农兵中学按民族分设四个中学:锡伯族为第一中学,哈萨克族为第二中学,汉族为第三中学,维吾尔族为第四中学。同年,在察布查尔县各中小学恢复锡伯文教学。年,在伊犁师范学院招收第一届锡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班,数十名学生于年顺利完成学业。5年伊犁师范学院恢复招收锡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班学生,生源来自黑龙江、吉林、河南省及伊犁州直各县市。从年恢复高考至今,全国有几千名锡伯族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有不少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清华、复旦、北师大、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大、新疆大学等重点院校;不少学生或公派或自费,分别前往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读硕士、博士,而在国内各大专院校读硕士、博士的则越来越多。(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贺灵,锡伯族,年生,新疆察布查尔县人。年新疆大学历史系毕业,新疆人民出版社编审,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等组织会员。长期从事锡伯族历史、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锡伯族史》、《锡伯族历史与文化》、《锡伯族习俗志》、《锡伯族民族社会与民间信仰》、《伊犁历史与文化》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年被评为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同年被评为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锡伯文化 策划:佟志莹 主编:佟志红 邮箱:tzh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tq/7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ld
- 下一篇文章: MC慈善商店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