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林刘青惠

“你一个只上过小学的人,还能干啥呢。”很多人这样调侃过努肉孜·阿不都克热木,不过努肉孜自己却不这么看。

12岁辍学后就随父亲做生意,20年来他管过果园及上百员工,卖过水果和烤肉,还曾帮着父亲挣下过两百多万元家产,“咋能说我不能干呢?”努肉孜时常自信地反驳。

12月21日,努肉孜对记者说:“后来,我的想法变了。”

12月24日,努肉孜·阿不都克热木(左)与同事查看监控设施。本报记者刘青惠摄

寻路

去年11月,努肉孜回到喀什家中时,家里每个人都笑得勉强,因为父亲的水果生意又赔了。

虽然年和年父亲都曾赔得倾家荡产,但这次不同,父亲70岁了,已经到了赔不起的年纪。

凝视父亲核桃般的脸颊,努肉孜一阵心痛,他发誓:“父亲欠下的70万元,我来还!”

这些年,这位维吾尔族青年一直在郑州卖烤肉,好的年景能拿回二三十万元。作为大儿子,现在他要当家里的顶梁柱了。

这时,他家所在的十一村的村主任巴土尔·吐尔地来到家中。他对努肉孜说:“现在新疆的维稳形势依旧严峻,咱英吾斯坦乡和村里还有工作要你们配合并出力,你就暂时不要回郑州了。”

村主任走了,母亲落了泪:“欠下的钱怎么还呀!”努肉孜却笑着说:“我本来就不想回去了。”

去还是留?这个问题已困扰努肉孜好久了。

努肉孜并不赞成父亲做水果生意,因为风险太大。虽然那时还小,但父亲的两次巨亏在他心中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他到郑州卖烤肉,就是想获取稳定的收入。

朋友为他的生意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负担,到回来前,他大多数时候都在呼酒买醉中度过。他知道,再这样下去身体就毁了。

他想做能体现人生价值的生意。但他不太会写维吾尔文字,汉字更是认不了几个。“我还能干些什么呢?”努肉孜一次次在叹息中寻找答案。

他告诉父母,自己快32岁了,再也耽误不起了,这次回来,就是要找出一条新路。

报名

半年过去了,努肉孜还在寻找。苦思无果后,他就呼朋引伴,借酒消愁。

父亲看不下去了,劝他在乡里的集市上摆个烤肉摊,但努肉孜不干。

父亲说:“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你一个小学生,还想干啥?”

努肉孜反驳道:“连想都不敢,那就什么也干不成。”

20年来走南闯北,努肉孜的心早就野了。他想做大事,做受人尊敬的人,但家乡太闭塞,乡亲们太保守,没什么人懂他,他不想让自己的理想就这样消磨在平静的岁月里。

这时,村主任巴土尔·吐尔地兴冲冲地来了。他对努肉孜说:“好消息!国家来了好政策,要咱们乡挑选人去克拉玛市当保安或者清洁工,不限学历,这是政府给的工作,表现好的话,一年后有望在那里落户口呢。”

不限学历?太好了!努肉孜跳起来立刻就要报名。

当他手指微颤地填写姓名时,发现自己是村里第一个报名的人。

那晚,努肉孜失眠了。他知道,这天是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日,他的这次命运的转机是共产党给的。

父亲得知努肉孜报名后,不由地拉长了脸:每个月拿元工资,还不如卖烤肉呢。

努肉孜一听乐了:“您总是说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这次机会可是党和政府给的,还能有错?”

说完,努肉孜出门去了。在英吾斯坦乡,大多数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元左右。他要告诉朋友们,这次机会千载难逢,错过了,后悔一辈子。

在大家眼里,努肉孜见多识广,热心助人,他看准的事情不会错。但他们大多未出过远门,千里之外的陌生环境让他们恐惧,而家里的妻儿又让他们挂怀。

于是努肉孜一拍胸脯说:“我12岁出去做生意时也害怕,现在不是好好的?这是党和政府在帮我们,你们难道想穷死在家里?去吧,有难处时还有我嘛。”

有人问,那里维吾尔族人少,去了行吗?努肉孜一听不乐意了:“我的汉族朋友比维吾尔族朋友还多,为啥要把民族之间分得那么清楚呢!”

在努肉孜的动员下,他的13个朋友报了名,8个通过了体检。

7月15日早晨,他们从喀什登上火车,16日下午来到了他们新的人生驿站——克拉玛依市。

醒悟

离开教室已经整整20年了。努肉孜没想到还能再次做学生。学习的时间只有34天,他对此格外珍惜。

虽是班长,下课后别人出去玩,他却不动;放学后别人出去喝酒,他猫在宿舍里,还是不动。

民族政策、新疆史、经济形势分析、安全须知……老师们展现了一个他从未知晓的世界,他被这些迷住了。

渐渐地,努肉孜有了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收获:如果乡亲们懂得党的政策,就会有很多勤劳致富的办法;如果当年父亲明白供需关系和市场规律,做水果生意可能就不会赔。更重要的是,如果自己以后能根据国家的规划寻找机会,不就能做有政策扶持的生意了吗?

想明白了这一层,他不禁为自己痛惜:“没文化,竟然害了我这么多年!”

他把自己的领悟告诉父亲。电话那端的父亲好久都没吱声:“这样的收获比你挣一百万都大。儿子,你真的长大了!”

要了解政策,寻找机会,就必须尽快学会汉字。他说,一天学3个字,一年认个字,到他35岁时,就能正常读写了。

了解了克拉玛依的历史后,他已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内容,他要真正了解他所在的城市。于是他走进大街小巷,去集市,进小区,与路人攀谈,和商人交流。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

他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所思所获,说他想“造福社会”,一些同乡就笑他“瞎想”,但努肉孜不以为忤。他说:“什么是梦想?想了才有梦。我们应该一起孕育梦想,实现梦想。”

追梦

由于表现出色,一分配到永升集团永升花苑物业公司,努肉孜就被任命为物业班班长,管理15名南疆务工人员,并负责整个小区的保安和保洁工作。

努肉孜的手下有大学生,也有高中生。“他干活最多,对大家都好,我们服他。”他的同乡阿依提拉·阿不来提说。

“有人病了,来顶岗的常常是他;我们遇到困难,来解决的通常也是他。”他的同事努尔麦麦提·穆沙说。

说到努肉孜,永升花苑物业公司经理徐莉不住地夸赞:“他勤劳主动,才3个月就掌握了物业责任划分等专业知识,大家都喜欢他。”

虽然本职工作是保安,但努肉孜却主动要求承担修锁、安灯泡、换水龙头、通下水道等工作。“居民们的笑脸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他搓着脏手说,“这些活以前我不会干,它们都是我将来的财富。做大事的人要从小事入手。”

有的人想家想孩子想得苦,就想放弃工作回家乡,努肉孜便针对每个人的情况讲道理,为他们描画留下来才会有的美好未来。如今,他所管理的人和他的同乡没有一个人放弃工作返回喀什。

“难道你不想11岁的儿子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努肉孜的眼圈红了,他说:“要说服大家,我自己必须先要坚强。”

12岁开始做生意,22岁曾来克拉玛依探寻商机,32岁来到这里就业。努肉孜把这种巧合看成一种使命,所以他坚信自己“一定会留下来”。他说:“我曾走遍全疆各地,这里最适合工作和生活,也同样适合做生意,听说现在党和国家鼓励大众创业,我应该发挥所长,为这座城市做更大的贡献。”

徐莉说:“人才属于企业,更属于克拉玛依。努肉孜有经验、有能力、有热情,如果他以后在这里做生意,我们都会支持他。”

至于做什么生意,努肉孜说他“不着急,还在看”。

如果说,刚到克拉玛依时,他想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替父亲还清欠款,让老人安度晚年,并让自己和妻儿过上优渥的生活,但他现在想得更多更远,他想像父亲当年那样,通过做生意去帮助同乡和更多的人,想通过办实业给克拉玛依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他坚信,想了才有梦,干了才能成。

当努肉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时,父亲在“儿子,去实现你的梦想吧,你一定会成为家乡的骄傲!”

编辑张涛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募捐活动
苯酚的用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1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