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电影来一场真正的约会
白癜风可吃什么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320968.html 翻开黑色封面的《电影漫游症札记》, 读着唐棣思绪飘逸的文字...... 仿佛在一个冬日暖暖的午后, 我坐在街道拐角的咖啡馆, 太阳斜射入窗, 对面诚挚的电影人与你娓娓道来他对电影的初心、热爱与坚持。 他的语气不急不慢, 从童年时挤在录像厅里,无意中发现自己暗恋的女孩暗自兴奋, 到成年后自己写小说,再到转型拍电影的独特经历, 对面的人用他独特的视觉、触觉、听觉以及敏锐的观察力解析一部部出色的电影..... 跟着他的脚步, 我就好像穿越在电影的时空隧道里, 一个个电影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在隧道中栩栩如生跃于眼前, 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 让我不住的唏嘘与感慨…… 解析电影 艺术这个东西特别的形而上学,所有与艺术有关的事情,文学、绘画、雕塑、摄影、电影、音乐等等都是没有特定标准的,这与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理工科迥然不同,就像学医出身的我常常习惯了面对一个疾病,会从它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诊断及依据,再到治疗一路顺下来思考,也习惯了从uptodate到指南,用强有力的数据及证据来说话。 而艺术不是这样,它没有标准,讲究感觉,怎么欣赏,怎么理解,怎么交流,很多时候全凭感觉,全凭自己的内心,人的感觉不同,决定了艺术的个性,艺术不需要定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感觉与领悟,五彩缤纷,这就是它美的地方,一如尼采的名言“依靠艺术我们就不致于毁于真理”。 电影也是这样,是一种鲜活的具体性的时间艺术,有人感动于它的故事内容,有人痴迷于拍摄光线及摄影技术的美感,有人陶醉于明星们的盛世美颜,有人留恋于电影带来的思考与沉淀……,各取所好,无有定式。 同样一个题材,不同的导演拍摄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完全不一样,对光线,色彩及摄影的处理也会完全不同,这其间剧情表达方式也会大相径庭,但这些可能都不影响它们成为一部好作品。 书中作者像一叶小舟,带着我们在电影的汪洋大海中漫游,如数家珍般从《随风而逝》、《小偷家族》、《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纳什维尔》、《威尼斯疑魂》、《西北偏北》……解析到《北方的纳努克》、《镜子》、《卡萨布兰卡》、《生生长流》、《地球之盐》、《市场法律》、《阿拉伯的劳伦斯》……帮我们分析在电影艺术中光线与时间、色彩与空间、摄影与艺术、瞬间与记忆的关系。 从《撒谎者雅各布》、《美丽人生》、《大佛普拉斯》、《希林公主》、《特写》探讨电影中真实的意义;从《同情恶魔》、《罗生门》、《乱》中解析音乐在电影中的不同应用与不同感受;从《魔灯》、《阿卡丁先生》、《美人》、《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毕加索的秘密》引导我们如何去看一场电影,因为watch与see是不一样的;从《遁入虚无》、《爱恋》、《逃避自由》讨论形式在电影中的作用;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展现新的电影技术在改变表演中的作用;从《不良少女莫妮卡》、《老无所依》、《蓝色果冻海》揭示了隐喻在电影中的表达力量;从《刮痧》、《门》、《恋爱中的宝贝》、《刺客聂隐娘》、《烈日灼心》诠释了利用冲突、悬念和背景在电影中的效果…… 好电影的评判:真实 电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表达史,一类属于娱乐史。不论是哪一类电影,好的电影均来源于生活,是真实世界的反应。通俗来讲生活本身就是一部糟糕的电影,电影的秘密中就隐藏着生活的秘密。 阿巴斯曾说“艺术的职责应当是寻找生活的真实……,我的每一部电影都是通向这个目的地的一把钥匙。”诚然,他的《希林公主》、《樱桃的滋味》、《十段生命的律动》以及《特写》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特写,在作者眼里,阿巴斯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真实复制者,他诗意温暖的表现手法和对日常生活的巧妙提炼,使他的电影与生活永不相交又无限趋近。 好电影的评判:共鸣 看电影的过程也是感受电影的过程,电影最佳的感受方式不是单单借助目光,而是电影与心灵达成默契,“看”是一个感性的举动而“看清”需要理性。当电影中拍摄的内容与部分人的生活产生互动,像石子一样激起他心中的千层浪,在有限的电影时长中无限的放大观众的理解与共鸣,让观众或喜或悲或有启迪与感悟,这才是有效表达的电影。 优秀的电影都能捕捉到生活里灵光一闪的时刻,更厉害的是灵光闪过以后,它仍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本应该由生活给予我们的情谊绵绵。 好电影的评判:深刻 好的电影必须同时表达出一种世界观和电影观,世界观就是电影中有它自己的时间空间和逻辑概念,越是好的电影它的世界观越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法则彰显出它特有的艺术性。电影观就是人对电影的看法,观众越热爱电影可能越不了解电影,看电影如做梦,而谁看得清梦呢? 《阿拉伯的劳伦斯》讲述了军官劳伦斯的人生处于黑暗与光明的摇摆中,一面是轰轰烈烈,一面是孤单落寞,笑容与战栗都留在黑暗里,它的终极问题是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要去哪里? 而《刺客聂隐娘》讲述了一个武功绝顶的刺客却无法动手杀一个人,为何下不了手?这才是影片最动人的地方,侠客的孤独本质上都是人的孤独,“一个人,没有同类”这就是它想要表达的核心。 越是血淋淋的电影越是能够戳中生活中真实的痛点,也越能让观众沉思与反省,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选一个词语形容电影或文学,我会选“如影随形”,好作品不是青天白日,阳光普照,而是一定会笼罩着一层阴影,这样就让原本不曾看到的现实的反面呈现出来”。 致电影人与观影人 书中作者谈到了电影初心,《华严经》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何为初心,佛教语指初发心愿学习佛法者。初心的本意是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愿望、最初的原因。每一位电影人都有自己的初心,电影无第一,格调有高低,电影人除了做艺术、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挖掘生活与人性的深处,而如今在娱乐、资本绑架了电影艺术之后,大部分人拍的电影不再是他们真心所想,电影成了大众的消遣品也成了赚银子的筹码,细细想来,这也是文明的一种可悲。好在不是所有的导演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真心希望那些想拍出艺术感、灵魂感、直击心灵的电影人能越来越多。 对于我们观影人而言,当我们读书看电影时,也希望可以带一点研究精神,研究书和电影所表达的内在的深层次的涵义,而不是纯粹的迷失在娱乐至上的大众化潮流中,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也许看不见的东西更值得探讨。希望在今后的观影路上总会有某部电影和某个导演把你带到一个新的高度,直到你看见小津安二郎、布列松、阿巴斯、雷诺阿和伯格曼……,在学会看电影的路上,请一直保持这样的追求,你会发现一个更开阔的自己。 结语 我们从电影中体会真实,我们从电影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我们也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篇首《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部关于皇后乐队的电影) 都来写一写“读书笔记” 什么,看过的书,容易忘?en..不容易忘才不正常! 据记忆研究大师、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称,学习10分钟后开始遗忘,1小时后遗忘50%,1天后遗忘70%,1个月后遗忘80%。不要说是读书,就算是刻意地学习,一天之后都会遗忘掉七成内容。人类本就是健忘的动物。 人类的大脑只善于记忆已经被归纳总结后的内容。上学的年代我们常常记很多笔记,在记录的过程中,碎片化的内容得以整合和再加工,所以便有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 读书笔记的重点,并不在于记,而在于“思”,是把书中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 我们鼓励写读后笔记,是希望书写的过程能帮助大家更深入、更系统的进行思考,反复推敲自己的观点,最终能够把吸收到的信息转化成真正的知识。 你的分享同样珍贵!看书写读后笔记,快加入到我们日益庞大的学习队伍中来。投稿请发送邮件至grithr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6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豆瓣89,最近看过最美的电影,看完整个
- 下一篇文章: 疯马户外周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