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思想史笔谈周桂银国际关系思想史学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rjvip.cn/xiaofei/1220.html 点击上方蓝色“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可订阅学习 学人简介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座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容提要国际关系思想史是国际关系学科一个十分年轻的分支。自1919年国际关系学科创立以来,一代代学人坚持不懈地探索何为国际关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或范式,以描述、解释和预测国际关系;前者是思想史探究,后者为理论创建。国际关系学科仅历百年,但国际关系思想史探究却渊源更加久远。马基雅维利问道李维,霍布斯追溯修昔底德,格劳秀斯诉诸自然法传统,当代学人则孜孜以求地追溯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康德、黑格尔、克劳塞维茨形成了一个个理论和方法鲜明、风格和情调迥异的思想流派。20世纪下半叶,新理论、新范式、新方法层出不穷,新学派也精彩纷呈,但在怀特分类法流传且风靡之后,新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纷纷将自身归入其中一个思想传统或学派脉络之中并期望通过新的诠释和新的创建求得自身学派的赓续不绝。另一方面,为强化和传播“自我”身份,不同学术或政治背景的研究者借助各自偏好的范式或路径,形成关于若干经典思想家和现代理论家及其著述文本的“颠覆”性解释或意象。由此,国际关系思想史不仅得以创生和成长,而且自21世纪肇始以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国际关系学科诞生百年之际,在学术史和学科史视角下梳理国际关系思想史的脉络与源流,展现相应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能够从一个侧面展现国际关系学科尤其国际关系理论的百年发展历程,并冀望昭示中国学人加倍努力的前行方向。国际关系思想史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分支学科,隶属于国际关系学。自1919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今亚伯大学)诞生以来,国际关系学科走过第一个百年历程。对于国际关系思想史来说,这一百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孕育期、创生期和成长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国际关系学兼具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导致人们对国际关系思想史归属产生疑问。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将这门分支学科置于政治思想史框架之下,这是政治理论学者以及部分国际关系理论家的看法;二是认为国际关系思想史是独立的国际关系学科分支,许多欧洲学者和部分美国学者坚持这个观点。在学科名称上也可看出两种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一派强调政治学(社会科学)属性,称国际政治思想史;另一派重视国际关系属性,称国际关系理论史或国际关系思想史。与这两种看法不同的是,一些欧美学者尤其英国学派成员走了一条中间道路,称其为国际思想史。毫无疑问,这个名称继承了英国学派之父、著名历史学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家马丁·怀特的遗产,因为正是怀特称国际关系理论或国际政治理论为国际理论。实际上,从国际关系思想史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无论在本体论还是方法论上,这门分支学科贯穿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诸个分支,前者有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后者则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其中,跨越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影响清晰可见。进入21世纪,国际关系思想史的独立地位及自身特性变得愈益显著。本文主要以中英文世界的研究进展为例,概略性地梳理这门分支学科创立和成长的过程。 1国际关系思想史学科的孕育 从1919年《凡尔赛和约》缔结到1991年冷战结束,国际关系思想史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期。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这个孕育期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19年到二战结束。在这个阶段,随着国际关系学诞生,来自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等不同领域的理论家对于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最初的努力来自于所谓的行动派,即和平运动的组织者和拥趸[弗朗西斯·欣斯利:《权力与和平之追求》,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一部分“国际理论史”,第13~149页]。一方面,一些人开始编纂和借鉴近代欧洲思想家提出的各种和平方案,如英国格劳秀斯学会发起、雅各布兄弟编辑出版的《17世纪的和平计划》《18世纪的和平计划》(1921年)两书,收录了苏利公爵、格劳秀斯、威廉·佩恩、圣皮埃尔、卢梭、边沁等人的和平方案文本。另一方面,理论家们纷纷对国际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如诺曼·安吉尔、戴维·米特拉尼、艾尔弗雷德·齐默恩,提出了关于贸易和平、集体安全、国际组织等方面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对国际关系理论本身的梳理,产生了两部开创性的国际关系思想史著作。一是英国剑桥大学古典学家梅莲·斯塔维尔《国际思想的成长》(1929年),梳理了从古代到一战以前的国际关系思想。作者持进步主义历史观和理想主义世界观,认为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必然走向国际主义。二是美国加州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弗兰克·拉塞尔的《国际关系理论》(1936年),这是一部煌煌巨著,作者自称受到斯塔维尔一书的“启示”,采取厚今薄古方式,用大部分篇幅讨论20世纪的国际关系理论。这两部通史,一简一繁,对后来包括马丁·怀特、托布约恩·克努成、戴维·鲍彻在内的思想史研究者均有影响。值得指出的是,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对上述和平运动、自由国际主义及其理论,作出系统而深入的批判,称其为理想主义或乌托邦主义,他在二战前夕出版的《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1939年),可视为关于理想主义学派最早的一项专题研究。 第二个阶段,从二战之后到冷战结束。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奠基时代,其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些理论家和思想家开风气之先,率先开设国际关系思想史课程,直接推动了这门分支学科的创生,培养了必要的人才队伍。20世纪50年代,怀特在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欧美学界一般简称之为伦敦经济学院,以下本组笔谈论文均遵从此惯例)开设《国际理论传统》课程并举办一系列思想史讲座,这是后来英国学派及国际关系思想史研究队伍的滥觞。从1986年开始,戴维·鲍彻先后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多所大学开设《国际关系哲学》课程。80年代末和90年代,约翰·文森特在牛津大学开设《国际关系经典理论》课程,克里斯·布朗在肯特大学开设《国际关系理论》课程,托布约恩·克努成在特隆海姆大学(今挪威科技大学)开设《国际关系理论史》课程。以上课程及教学研讨,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关系思想史研究人才,许多人活跃在今天的欧美学界。其次,出现了少量但并非不重要的思想史著述,昭示了这门分支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发展方向。怀特通过多次演讲、研讨和多篇论文,呼吁并推动国际思想史研究。但在当时,怀特的呼吁和建议淹没于作为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政治研究汪洋大海之中。直到20世纪最后20年,随着怀特作品经由赫德利·布尔、布赖恩·波特、卡斯腾·霍尔布莱德等人整理出版,其关于国际关系思想史研究的论说和思路才引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7175.html
- 上一篇文章: 告知父母指甲是健康的晴雨表出现8个症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