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葛格要为大家诚意推荐这部名为《我们诞生在中国》的自然电影。

几个月前,这部影片便曾入围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但夹杂在数百部各式各样的电影佳作里面,它最终还是被我们忽视了。

当时除了可选择的电影太多,影片片名也是一个问题。“我们诞生在中国”,光从字面意思理解,你是不太好判断影片是个什么意思,是写人?写事儿?还是写我们伟大光荣的革命历史?——总之,一种“主旋律感”的扑面而来,确实误导了我。

《我们诞生在中国》——BorninChina——实际是一部动物题材的自然大电影。

而片名中的“我们”,则是中国最珍稀、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们:丹顶鹤、大熊猫、藏羚羊、金丝猴和雪豹。

面对电影镜头,这些动物演员们奉献了最真实自然的演技,并在导演和剪辑师的操作下,焕发出了难得的“人味儿”。

葛格在十几年前读研究僧的时候,已经到外面接活赚钱了,当时是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一档节目中做电视民工,主要是为一批自然电影撰写配音解说和音画分析。

这工作其实不容易,综合能力得强,谁让葛格是电视、电影、音乐的三栖全能选手呢!

通过那两年的工作,我真的发现,自然电影是如此的好看!尤其是在广院读书时,我们大多接触的,还是对“生活空间”的采撷——尤其是以《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90后对此应该印象不深了,可这种平民化视角的记录形式,对于威权型的国家喉舌大台,当年也曾是十分新颖和革命的突破呢)这一类为主的。

而到了打工时,看得则是国家地理、BBC做的既科普、又有趣的商业性自然电影,那又是一种眼界的增长,比如《植物的私生活》《地球脉动》《南太平洋》《极地故事》等等。我还尤其记得,《植物的私生活》还是由《甘地传》《歌舞线上》的导演理查德·阿顿博罗的弟弟大卫亲自出镜讲解拍摄的。

这个作品,让我十分印象深刻。

植物固然是有生命的,但作为节目来说,如何才能做的好看?编导者用“私生活”的形式,把植物“拟人态”了,在大卫的穿针引线中,你会感觉到:噢,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天天所见的花花草草,他们不光是在“生长”,也是有着近乎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呢?

换句话说,植物也可以给我诉说,它们自己的“故事”。

在我看来,从《植物私生活》、雅克·贝汉的《小宇宙》到今天我们国内上映的《我们诞生于中国》是一种杂糅性的自然电影形态:固然,它们是拍摄者观察纪录的结果,更是借电影导演的思维,将观察对象拟人化、叙事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商业性自然电影,拍摄对象们是否可以表演的更好(以让影片充满更多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则是成功之匙。

我们来看看,这个藏羚羊小演员的表情,是多么的生动啊!

难道不像是,天天躲在被子里,和爸妈玩捉迷藏游戏的小盆友吗?

请注意,这里的表演,并非是一种修辞式的用语,而真的就是在表演——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演员”,他们在“得知”一个个黑洞洞镜头在面对自己的时候,多少都会激发自己的表演欲望,只是动物们更多地是通过自然生理的惯性达成,更难以人为控制。所以,往往他们的故事,就要用更天文级的海量素材,才能讲述出来。

自然电影,拍个几年几载都是常见的事,同时也正因为到了数字时代,有了海量存储,才让之得以实现——而像《我们诞生在中国》,就是多人的外国专业团队,到中国实地拍摄三年,花费了0万美元,才实现的——这个耗资数量,已经远远大于一般的类型电影拍摄。

如果大家可以被理查德·林特莱克的《少年时代》所深深打动,并为电影拍摄中长达十余年真实时间的流程而感慨的话,那《我们诞生在中国》这样的自然电影,部部都是动物界的《少年时代》。

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挑动人类的“木乃伊情结”,将自然中的一瞬,变成永恒。

所以,我也劝年轻的朋友,自己多拍拍照,年轻时代总是美的。

在自然题材的影片当中,人为的干预,同样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在去年中国院线电影市场上,上映的《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例子。这部法国人深入热带丛林拍摄的影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出了一部仿自然电影式的作品。

影片中的萌猴,实际上并非野生的猴子,而是真正经过训练的猴演员。尤其有趣的是,当这只可怜的小猴,在夜间哆哆嗦嗦地独自过夜时,摄影机竟然还可以“深入”到猴的内心深处,用完全拟人化的方法,表现猴子内心的暗黑和恐惧。

好嘛!您这还是拍自然电影吗?

什么,你告诉我,人都是猴变来的?好吧,你赢了。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最终在类型上的标签,是“冒险”而非“纪录”,但影片当中又确实拥有大量实景拍摄的内容。所以某种角度来说,很多时候,除了上述所谓的“人格化的内心”表现片段,你其实有时候,也在真实和虚幻中分不清楚。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打从导演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开始,受技术条件和时间条件的限制,人为的干预、重置某些片断和空间,也是这类电影必然会面临的考验——但也并没有因此过度地伤害影片中所蕴含的人类学/民族志价值。

反而,从另一个角度说,能否适度地经过人为干预(无论是在拍摄过程中,还是通过后期的剪辑台),实现自然电影的戏剧性和叙事性,是今天商业性自然电影最高的要求。

尤其是除了对自然奇观的展现之外,动植物能否以普世化的拟人情感击中观众,是市场成功的根本要素。

因此,《我们诞生在中国》无论从以上各个层面来衡量,都是非常优秀而具有标杆意义的自然电影。

《我们诞生在中国》虽然前期基本上都是外国团队来做的,但正如我前面所说,陆川导演所代表的中方团队在后期的编剧、编辑、导演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因此,作为一部中外合拍电影,影片中国身份的达成,让它更对国内的自然电影创作给出了积极的启示。

影片将几组比较适合表演和叙事化的动物演员——大熊猫、藏羚羊、雪豹和金丝猴进行了并置并交叉剪辑。

从这些动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从大熊猫的一段,看到了生命成长的不易与母子分离的哀伤;从藏羚羊身上,看到了两性关系的痴痴守候,从金丝猴身上,看到少年远游和归来的艰难历练,我们从雪豹身上,看到了大自然的竞争和残酷。

我们最终,看到了我们自己。

我们所能被打动的种种,都因为,我们这些“华丽的上班族”(好具有反讽的意义!)每天都在繁华又疲惫的都市生活中,遭遇喜怒哀乐。

今天我们快乐,明天就有可能遭遇伤痛,就在五味杂陈中,我们成长并学会理解彼此。

周迅为这部电影的配音,也与过去的自然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与以往配音师沉稳客观的画外音不同,周迅同样在配音中,使用了表演的成分。

某种程度上,周迅这次的演绎,更类似于日本默片中的弁士——一种绘声绘色、拟人化的二度创作形式,这种模式,在过去中外的自然电影中都非常少见。

对于中国的自然电影,过去我看过陈晓卿作为总导演的《森林之歌》,相比那次,《我们诞生在中国》这次在各个方面,更有新的突破。

对于缺乏民族创作传统的此种类型,目前达到的效果是令人惊喜的。

如果有朋友没有看此部影片,我无意过多地去渲染影片的故事,因为那普适性的表达,终将穿越时间,凝固成永恒。

只是影片中的一处处理,还是让我揪心不已。这个片段来自雪豹达娃的故事。

雪豹的故事,是影片中最大的伤痛所在。在整体的电影叙事中,是高潮性的泪点聚集。

雪豹是独居动物,片中的达娃带着两种小豹独自生活。这让人想起坚韧不拔的单身母亲。

达娃——一个藏族女生的名字,更让人的情感与雪豹的生存困境结合在了一起。为了生存,为了孩子,她——一个女性,在世界上不停地打拼、奋斗,那还不是职场的拼争,而是关乎生死的一次次撞击。而最终——

这位母亲死了……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她留下孩子,撒手而去。大雪茫茫的世界,似乎是对她的一种哀思和祭奠。

这里,突然让人想到以下的画面:

想到这个——

这些画面不仅揭示了生命的残酷,也关乎了一个影像纪实中的终极伦理:

如何在客观拍摄的同时,实现摄影机的人道主义?

在面对拍摄对象奄奄一息,即将死亡的时刻:

我们是该坚持拍摄,

还是阻断进程,实现对拍摄对象的拯救?

另一个问题是,在这些生老病死的自然淘汰法则面前,电影人要为艺术创作负责,还是去当仁慈的(也许是徒劳的)上帝?

过去在新闻摄影界,经常会遇到此种关乎伦理的讨论,但总是莫衷一是。也许,这就是自然电影无尽魅力之所在,以及同时——无解的难题吧。

只有爱是永恒。

今日互动

留言区就以下问题发表你的观点,明日择优送电影票4张。

推荐阅读:

独家

不惑的样貌:李康生、蔡明亮《一念》访问记

迷影

你可以说我是个不好的妓女,但不能说我是个不好的演员

深度

你没有看错,《盗墓笔记》就是近年来最具文化价值的商业大片

赠票

这样美好的艺术影院,我整天都想泡在里面不出来

开售

葛格新书《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已开售,点击“阅读原文”,欢迎订阅。“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并招收公号编辑。详情见:求贤。

赞赏

长按







































环孢菌素胶囊
皮肤白癜风能治的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j/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