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51583.html

点击小喇叭听录音

〖1//本尼狄克〗

  修道主义在耶柔米时已经盛行西方,不过各修道院有修道院的规则,修道士的态度也有很多不完全的地方。自本尼狄克以后,修道院的制度就有很大的改变。本尼狄克生在义大利的努西亚。有人说,他是一个少年老成的人。他先在罗马城读书;因怕世俗的引诱,就到野地去,住在山洞里三年。每遇试探的事使其心里起冲动,他就跳入荆棘和藤麻中间,为的是要克制他的情欲。那地方有些修道士推举他为修道长;不久其他修道士看他做事要求太严,想要毒死他。在公元后年,本尼狄克在孟特喀西挪上建立一所著名的修道院。他为那里的修道士所定的规则是后来各处修道院的模范。本尼狄克要修道士立三个愿望:

  一.必须住在修道院内。

  二.必须脱离世俗,就是独身不娶,抛弃私有财产。

  三.必须服从院长的命令,遵守院中的规则。

  本尼狄克也规定修道士早晚要劳动工做和遵守礼拜的时间。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有人说:「修道士用十字架培养道德和文化。」当时,除修道士之外几乎没有人看重学问,修道士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现在我们能有许多古书,多半是当时修道士在院中勤力抄写的。他们也开办学校,照顾穷人,善待客旅。本尼狄克的修道精神传布四处,从本尼狄克派而出的修道士,有二十四个教皇,一千六百大主教,都从他们这一派里产生,由此可以证明他们在罗马天主教中的势力了。

〖2//大贵格利〗

  贵格利生在罗马富贵之家,青年时在罗马城做一个官长。他父亲死后,贵格利承受很多家产;但他不愿享受这世界上的快乐,辞了官职,也把家产用作慈善事业,又把衣服和珍珠并各种的东西,分给穷人;并且建了七个修道院,自己做其中一个卑微的修道士。

  有一天他到罗马城卖奴仆的市场上,看见黄发的奴仆,问他是何国人?那人说:「是英国人。」贵格利心里想,这些美丽的英国人不信基督,岂不是很可惜么?就想到那里去传道;但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教皇要他做官,派他到康士坦丁堡做他的代表。到公元后年人民公举他做教皇;他一听见就躲到别处去了;后来人民找着了,勉强他,他才应允。当他任教皇的时候,战事发生了,也有瘟疫流行,全国遭难。贵格利藉此显明他的爱心和才干,善待人民。自从他派人到英国去传道,有多处的教会承认他为领袖。另外他也和条顿族往来,要引领他们信正道。他也用了一些方法发展教皇的权力和资产。由于义大利各处主教甚具威权,他就规定主教必须服在教皇权力之下,每逢主教上任须由教皇赠授「白带」一条,表示他的承认。康士坦丁堡的主教自命为「普天下的主教」,贵格利不承认他,且说,这是教皇用的名号,别人不可冒称;然而他自己却不用那样的名称,只称自己为「上帝仆人的仆人」。他这个名称便成了以后教皇的称呼。他又设立公共礼拜,组织唱歌班。有时候他的身体软弱,躺在礼拜堂,听儿童唱歌,若有不合调的,就指导他们。他与罗马天主教神学的改革大有关系,比如他主张善人恶人死了以后,必先经过「炼狱」才可变为洁净。然而他也说教会可以为死人祷告,缩短炼狱之苦期。他也主张善人的功劳和死了圣人的权柄。因此,后来人民的迷信一日比一日深。他死于公元后年。

〖3//英、德两国之归主〗

  基督教很早就传到英格兰。从这里又传到苏格兰和爱尔兰,信主的人也多。公元后年有未信主之人和丹麦人攻打英国,杀害当地土人,毁坏礼拜堂,无处不表示他们的凶猛,于是凡信主的都逃到西边。不久英国恢复了从前不信主的状态。贵格利登位之后,回想他在罗马奴仆市场上所看见的英国人。他就派修道士奥古斯丁奴于公元后年去布道,同行的有四十人,次年才抵达英国。那时英国皇后已经成为基督徒,不久国王也信了主,和他一同领洗的有几千人。

  贵格利派奥古斯丁奴作坎特布里的大主教,送他一根白带表明承认的心。有一次贵格利写信专讲英国的教会,写给到英国去的墨利托-说:

  「上帝仆人的仆人贵格利,写信给我最亲爱的儿子墨利托修道院长说:自从你与你同行的人去了以后,我心里很不平安,因为没有听见你们在路上如何,然而无所不能的上帝引导你们到我那最尊敬的教父奥古斯丁奴主教那里以后,请告诉他,我为英人想了许久,凡属百姓的神庙,除了里面的偶像以外,一点也不可毁坏。他应该在神庙里面泼圣水,建造圣台,安置圣骨;如果这些神庙盖造得好,这拜偶像的地方亦须要改为拜真神上帝的处所,使百姓见庙宇仍然存在,可照从前的习惯来聚集在庙里面,并且认识和崇拜真神上帝。」

  英国的教会持久都有能力,也注重「修道主义」。当时修道士查考圣经,也有抄写书本的,也有着诗词,作历史的;考其究竟无非是藉传道表示爱主的心。这时传道的人到德国去的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位称为「德人的教师」的班伊裴。班伊裴想要传道和建立教会的工夫完全符合教皇的意思,所以他三次到罗马与教皇商议。

  教皇派他做德国的大主教,赠他白带一条以表承认。班伊裴除传道、建立修道院外,又派主教管理教务,常劝他们服从教皇的命令。末后他到德国的北边传道。那地方的人还未信道,齐来攻打他,班伊裴吩咐跟从的人不要抵抗,仅拿圣经放在头上,束手待毙。这是公元后年的事。

〖4//尼斯多留教,在中国称景教)〗

  巴革达德末后做了尼斯多留教的中心点,这派领袖的住所也在那里。亚洲各处有二十五个大主教在他的权柄以下。这教的大学设在米所波大米的尼西比。除了读神学以外,还注重哲学和医学,并且热心提倡教育和翻译希腊的古书,后来这教的人很多作回教徒的教师。这教早已传到了印度,今日在那里还存在,叫「多马信徒」。唐、宋两朝的时候,又传到亚洲东方很多的地方。这时中华西北的土人,也有信仰这教的。

  公元后年唐太宗时,有西方秦国的传教士阿罗本来到中华。他传的道就是尼斯多留派的道理,在中国称为景教。太宗优待阿罗本,准他住在西安,又请人翻译圣经,并根据阿罗本之请建造礼拜堂和修道院;这时可住二十一人。高宗待景教的人最好,又多建几个礼拜堂;于是景教在中国传开了。中宗、睿宗的时候武后不欢喜景教,佛教道教也逼迫它,因此把礼拜堂毁坏。到玄宗时态度又变了,再善待景教,重修所毁坏的礼拜堂。公元后年住在巴革达德的议长,派一个人作中华的大主教。那时中华的主教至少有六个,信徒也很少。代宗的时候,有一位从外国来的大官,名叫伊斯,捐许多金钱襄助景教。但有历史学家说,这人是信佛的,想要联络中华的宗教,因此来帮助景教。这些事在景教碑文上历历可考,景教碑于明朝年间在西安被掘出(现今仍藏于西安碑林馆),现仍不失为中国最著名石碑之一。

  这时景教盛行中华,教内有大主教、主教、牧师、修道士等。碑上虽未说明有无学校,但看碑中文字,可以证明是有学问的人。这教虽暂时盛行于中华,然而也有些缺点:

  一.景教效法佛教的样式,不保持基督教的特性;比方景教的牧师也自称为「僧」,礼拜堂也称为「寺」等。印度的和尚来到中国翻译佛经,有景教的牧师(也就是作景教碑文那个人)从旁帮助他;

  二.景教在中国完全依赖皇帝的荫庇,所以不能十分自由地向当时的人民传道;

  三.景教太注重耶稣的荣耀,并且碑中不说明十字架的道理,和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迹;

  景教也遇到两个难处,就是:

  一.受各方面的逼迫。

  二.与巴革达德的总会相隔太远,与别处的支会也难交通;当有人要从欧洲到中华,需时达二、三年之久。

  武宗宣言要毁灭佛寺,就不分景教佛教,勒令:「大秦穆护三千余人反俗」。穆护约是景教徒。这事表明皇帝的荫庇不常是可靠的。

  唐宋的历史记载景教的事很少,然而看巴革达德议长的记录,就可晓得有时议长也派人作中国的大主教。所以景教那时虽受逼迫,还能存在。金朝末时,北平(北京)大约有一个姓赵名字叫马-译音)的修道士,因为他的事只见于西方借着中,所以不能确实晓得他的名字。赵马的父亲是一个老主教,很注重道理上的教育,所以赵马青年的时候做修道士,先七年独居一室,以后到西山修道三年。那时来了在中国生的一个回纥人,名字叫马可,他父母也是基督徒。他在西山同赵氏学道,曾由北平大主教授牧师之职。赵马和马可同具一个志向,要赴耶路撒冷去朝圣。他两个人在路上遇见了景教的议长,待他们非常好,所以他们到了耶路撒冷以后,议长派马可为北平的大主教;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不过他未动身以前,议长死了(至年)。他的朋友赵马被波斯王派为欧洲公使,历经意、法、英各国;也有各地方的人非常佩服他。马可死在巴革达德。元朝的时候,马可孛罗来到中国。这时中华的景教又复兴起来了。

〖5//穆罕默德〗

  公元后六百年的时候,基督教传到了欧洲西南部、非洲的北部、亚洲的叙利亚、小亚细亚、波斯;景教也传到了中华。这时亚拉伯人住在亚洲的西南部;一方面事奉多神教,一方面也信仰麦加的「墨石」,他们说这黑石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所以相当敬拜。犹太人及基督教徒参杂在他们的中间,各有各的信仰。

  穆罕默德是麦加人。他的家族虽富,但他自己家境很贫穷。他年幼时零丁孤苦,全赖伯父抚养。成人以后,一个富有的寡妇请他作工,要他在本国或外国经商。过不多的时候,穆罕默德娶她为妻。穆罕默德曾受本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感化,后来游历各国,看见两教的情形。他所遇见的基督徒并不是热心爱主的,所以他虽受他们的影响,并未归正;但他的宗教思想不觉油然而生。他四十岁的时候,居住在麦加旷野的洞里。他说:天使已经把最大先知的职分赐给了他,于是他在麦加人中间自称为神(名叫「阿拉」的先知。

  穆罕默德以「仅有一神,穆罕默德为其先知」十二字作传道的宗旨;这也就是回教的信经。他一心信靠这一位神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主宰,但因为信阿拉是无所不能的,也信他是预定万有的,所预定的是世人毫不能改变的。这样一方面养成回人一个非常勇敢的心,一方面也养成回人故步自封的态度,凡事不肯改良;比方他们以为人死是神注定了的事,无法避免,所以就不赞成医学上的预防方法了。回教除了说穆氏是先知外,也说亚伯拉罕,摩西,耶稣是先知。穆罕默德说:

  「摩西的书,一为标准,一为恩典」(可兰经46:11)。又说:「我(指神)使耶稣步他(指先知等)的后尘,作为马利亚的儿子,他是证明在他以先所有的律法。我也赐给他福音。」(可兰经5:50)

  穆罕默德吩咐他的信徒,每日必须祷告五次;每年在白昼间必须禁食一月;更不可饮酒,吃猪肉。每人一生必须到麦加祷告一次,若不这样,不能承受永生。又以引人入回教有最大的功劳。引人的方法先用好言相劝,倘若不服,可用威胁。如藉兵力传道而被杀的,可得极大的福气,和乐园的赏赐。所谓乐园的赏赐,多指各种外表的快乐,如美女等是。

  回教的圣经名叫可兰经。穆罕默德的话在经中写得详细。但回教虽然与基督教有相同的地方,它仍是一个律法的宗教,非赎罪的宗教;伦理上的缺点尤多,比方好杀,轻看妇女(穆罕默德认为一个人可有四妻,但他自己的妻子更多),和虐待奴仆。非洲作贩卖奴仆生意的,尽是回人。

  麦加人起初不欢喜穆罕默德的教义,信这教的都感受重大的逼迫,所以他在公元后年(这年是回教的纪元元年)逃到美地那,后来麦氏率领所招募的军队反攻麦加。过了几年,他以武力作亚拉伯的主人,强迫所有的亚位伯人都要信回教。穆罕默德死在公元后年,没有儿子。

  穆罕默德死后百年间,回教兵队攻破亚洲的西部,非洲的北部。他们得胜的最大缘故,是因为那地方的基督徒信心不坚,爱心冷淡。

  唐朝的时候,回人始由陆路来到中华;也有坐船到广东的。相传穆罕默德的伯父也在内,但不确定。

  唐肃宗时,西方有回兵来平「安史之乱」,从此居住在中华,与中国人通婚,并且宣传国教,成为中国回人的祖宗。在中国的回人,其性情比西方的回人比较文明温和一点。现今回教传到非洲,颇有进步;然而基督教也居其间。今日各国信徒深觉宣传福音于回教之中,是基督教的急务。

〖6//查理曼〗

  回人由西班牙攻打法国,法王查理打胜了他们,于是他们仍旧退到西班牙去了。从此以后,人多称查理为马特儿。

  公元后年至年,查理的子孙查理曼作王。这时德意志、法兰西、义大利,和西班牙的北部,多有服从他的。

  公元后年,正逢圣诞节,查理曼到罗马城。在彼得大礼拜堂祷告的时候,教皇忽然为他加冕,称他为西罗马皇帝。复行设立西罗马国。照当时的政治思想,只可有一个皇帝,如同只可有一个教皇一般。于是查理曼特别保护教会,加添主教的势力,不过他自己以主教的主自居;就是教皇也该服从他。又用主教作国家的官员,差遣他们周游各处,调查人民的道德,教会的情形,和教育的情况。

  查理曼的后裔没有能力,攻他的国家分为德、法、意三国。教会、道德、教育,因此也渐渐衰败了。

〖7//黑暗时代〗

  从公元后年到年称为「黑暗时代」。黑暗最惨的地方莫过于义大利。这时有两个教皇极力破坏了教会的名誉,就是约翰第十二世和本尼狄克第九世。

  约翰二十一岁登位,后宫甚多,沉溺于酒色,也因此而死。

  本尼狄克只有十岁,就作了教皇。成人以后,想要娶妻,就把教皇的位卖与别人。后来却又懊悔,仍自称为教皇。无奈那买者不肯退位,因此有了两个教皇;后来又加了一教皇,三分鼎立;各霸一方。德皇听了,便召开教会的大公会议,议决要求三位教皇一律退位,再行公举。这时德国的地位很兴盛,丹麦,挪威,俄罗斯诸国也有福音传入,渐渐由野蛮转为文明社会。这时是封建时代,主教做国家的诸侯,教皇有派立主教的专权,教皇也是义大利中部的王。

  这时,虽是黑暗过度的时代,但抱着改良教会主义的人却相继而起,法国克吕尼修道院首先改良院中的规矩,不久这风声传到别院。

〖8//东西教会分离的原因〗

  公元后年教会分为二部份:东方的为希腊教,西方的为罗马教(就是天主教)。分离的原因是欧洲西方人的性质与东方不同。西方注重律法,东方注重知识。两方对于神学的意见也不同。西方说,圣灵是从父和子降临的,东方说,圣灵单是从父降临的。加以东方不听教皇的命令,并准许牧师娶妻。末后教皇的代表到康士坦丁堡,写了一封咒咀希腊教会的信,把那信放在圣桌上而去。自此以后教会就分为二。希腊教的属地大约是俄国、巴尔干半岛、及亚细亚的西部。罗马天主教主要的属地是欧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余几乎各地皆有。

〖9//贵格利第七世〗

  贵格利第七世是由公元后年至公元作罗马天主教的教皇。起初他是一个修道士,自从受了克吕尼修道院的感化后,就立志要改良教会。根据他的意思,改良教会之前必须提高教皇的权柄,使他可以完全统治世界,皇帝也该服从他的命令,若不是这样,就不能达到改良的目的。

  贵格利说:「罗马城的主教,不但现在没有过错,就是将来,也不会有过错的地方。」他登位以后,颁布四个条例:

  一.只有主教长有选举之权力,别人不得参加(主教长约有七十人)。

  二.禁止神父娶妻。

  三.禁止教会内买卖权位。

  四.禁止国家派主教做大官。 

  这时正当是享利第四世做皇帝。他不承认第四条的规定,便令教皇退位。贵格利不服,反而逼皇帝退位,叫他与教会脱离关系,并且禁止人民服从他。人民因为惧怕教皇,所以和皇帝断绝来往。享利无法,便在冬天时跑到义大利国。贵格利那时暂时住堪诺撒城。享利粗衣赤脚跑到他的门前,求他宽恕;过了三天,贵格利赦免了他,虽然和好,但是彼此的积恨仍深。后来贵格利在罗马城受到享利的攻击,被赶到南边;他临终时有话说:「我所爱的是公义,恨的是不义,所以我死在外地。」后来死在那里。

  后来享利的儿子与享利为敌,享利不幸也像贵格利一样忧郁而死。享利死后,教皇的权力更加大起来了。

〖10//十字军东征〗

  自古以来,西方的人皆喜欢到犹太地去游玩。他们无非是想看耶稣所住的地方和教会的古迹,当然也带着朝圣的意味,把耶路撒冷当着是圣城。信徒心中总觉得到过圣城是一种荣幸。在第十一世纪,土耳其人占领了犹太地,土耳其人当时是信奉回教的,因此在犹太地的信徒,甚至外来圣城的信徒,都受了他们的逼害。

  教皇贵格利第七世以解放犹太地为理由,想联合西方各国的军队攻打土耳其,却不能成行。后来的教皇,乌尔班第二世,他也看解放圣城为当急之务,于是在公元后年在法国召开大公会议,申言教会在圣地的苦楚,劝赴会的国家代表设法出兵,他说:

  「从前那献圣祭的礼拜堂,可惜如今变成了牲畜之地;庄严的圣地,被敌人占领了;污秽如猪的土耳其人欺压我们的弟兄。在圣彼得所住的安提阿,有非基督徒把他们的偶像立在礼拜堂之内。对于圣耶路撒冷的事,我更加不敢说,我也怕说;但你们知道耶稣在这城为了我们受了苦刑,祂的死是为了我们的罪,但这地方已经做了那不信者污秽的住所。照这样看来,实在是我们的羞辱。所以我劝弟兄们莫把这有血的手去杀害兄弟;该把这手与信道者合力攻打敌人。这比后来的以色列人为你的耶路撒冷打仗更好。你作基督的精兵,若死在基督为你死的地方,同样是好。即使不能到达那地方,就是死在路上也是好的。 

  赴会的人听了,都大受感动,说:「这是上帝的旨意」;于是他们在衣上缀上一个「红十字」,作为赴圣地的符号。

  欧洲各国一共集合三十万人,组成一个大军团,于公元后年出征!军队在路途中遇着许多苦难:炎热的天气,疾病,并且首领中也有不和睦的。虽然如此,经过了三年的战争,小亚细亚的人才脱离了土耳其人的统治,十字军也解放了耶路撒冷,把犹太地设立作为基督徒的圣城。那时十字军所剩的人,仅有两万人。过了数年,回教军队又攻占犹太地。虽然欧洲国家曾七次之多派兵东征前去助战,还是不能永久解放耶路撒冷。有二百年之久,犹太地完全归回教国家管辖。按表面看,十字军七次东征似乎未能成就甚么,然而考查欧洲的内部,这次战争却与欧洲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当时的西方借着这次和东方的交通,在智识、文学、商业各方面因此得着增长,教皇的权力和教会的势力也因此更大起来了。从此以后,西方的人也继续多有与东方和亚洲人交往,商人和传道人东去者日多。当时中国唐朝就有西方而来的基督教,所谓的景教,就是由西方经陆路来中国。

未完----待续

会前会后的主持//付秀珍

黎囍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j/5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