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理性思维,大家就想到:冷静、理智、聪慧,完美的化身。而说到感性思维就想到:冲动,武断,情绪化,常常无理取闹.........

在传统的观念里,理性思维是破解问题的利器,我们努力学习也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

然而,被我们奉若神明的理性思维真的是那么完美吗?实际上,理性思维是一把双刃剑,它还存在着偏颇、顾虑、担忧以及其他自我设限的一面。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一些非常理性的精英人士的言论:

年,法国军事战略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军队司令斐迪南·福煦曾断言:“飞机或许是有趣的玩具,但缺乏军事实用性。”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伯特·密立根宣称:“人类绝不可能驾驭原子的力量。”

年,IBM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曾这样评价:“我认为世界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可能不会超过5台。”

6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总经理达里尔·扎努克预言:“电视机只要上市6个月就会失去吸引力,人们迅速会对每晚盯着一个木制箱子看画面感到厌倦。”

年,电子管的发明者李·德弗雷斯特声称:“无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人类永远无法踏上月球。”

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DEC)的创始人肯尼斯·奥尔森断言:“普及电脑对每个人都拥有的想法是不合逻辑的。”

很难相信,这些悲观的断言是来自当时智慧非凡、专业权威的人士所发表的。虽然,从他们当时的角度来看,这些结论似乎在逻辑上非常有道理,因为根据他们的专业知识,这被视为毫无疑问的“事实”。

我们再看看稻盛和夫的故事:

稻盛和夫有一个有趣的习惯,每当他开始着手新的、具有较高难度的工作时,他刻意找到那些“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的人一起探讨他的想法。这些人可能在这个领域缺乏专业知识,但他们总是对他的提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给予充分的支持,鼓励他积极尝试。

为何稻盛和夫会采取这种做法呢?

之前,稻盛和夫同样坚守理性思维,每当他产生新的想法或点子时,都会向那些毕业于一流大学、具备卓越专业能力的人寻求建议。然而,他们通常对他的提案反应冷漠,认为这些想法缺乏现实基础,充斥着负面的评价。面对这些“智慧的大脑”提出的一系列“不可能成功”的负面理由,稻盛和夫感到沮丧,他说:“即便是最美好的想象之花,经他们冷水一浇,也会在瞬间凋零,原本可以实现的事情也会泯灭于无。”经历了几次这样的挫折后,他决定改变讨论的对象。

一、理性思维是把双刃剑

换句话说,理性思维的限制在于,它使我们仅相信我们已经观察到和了解的事物,而对于未知领域,它会产生怀疑和排斥。在某些情况下,理性思维不仅不会助力达成我们的目标,反而可能成为一种障碍。比如:

它对评价特别敏感,所以我们总是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

它对失败特别抗拒,所以我们总是沉浸在挫折的情绪中;

它对得失特别在意,所以我们总是在选择时畏首畏尾;

它对标签特别认同,所以我们总是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跨界发展;

它总是对自己知道的事实坚定不移,然后用这些单一的认知束缚自己;

它让我们处于安全地带,也让我们远离很多人生可能性。

我们把理性思维这把“剑”拆分一下,马上就可以看到它的两面性——锋利的一面和设限的一面。

事实证明,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性思维其实是有局限的,而且这种局限很难被人们察觉,它不仅会影响我们塑造自己的人生目标,还会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限制我们。

即然理性思维,常常困住我们的手脚,那么我们到底应当如何做呢?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4%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ly/12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