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欧十三国游记12欧
昨天说过,我们在哥本哈根住的这家公寓早餐不错,昨天是真心没有能拿出手的早餐照,拍了两张都属于就算不怕丢人也不能往上发的照片,今天好歹有一张凑合的,但我也不太理解,明明是早餐,为啥愣是被我拍的像晚餐了,哈哈。 早饭之后,退房出发,今天晚上不打算回哥本哈根了,会住在另外一个城市,很惭愧的是,我现在竟然不记得那个城市的名字,得容我一会儿找找当时搜集的景点列表,希望到了这篇游记结尾的时候能回想起来。 如果还记得我以前提过说丹麦有很多跨海大桥,其中一座很有名气的,就是今天要走一趟,但是很可惜,今天差不多是我在北欧期间天气最差的一天了,雾气之大无以复加,看看吧,这就是桥的照片,第一张是过桥的收费站,在欧洲,大部分公路不收费,但是很多大桥还是要收费的。 这是丹麦一个小镇的街景,后来我和Peter讨论起最喜欢北欧四国中的哪一个,我们都认为,丹麦的人最好,挪威的风景最漂亮。而丹麦之所以能上榜,很大的原因就是在这样的小镇时,只要是拿着地图站在路边,就会有人主动的停下来问是否需要帮忙,甚至骑着自行车的人都会主动停下来,这种热情好客,的确让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外乡人非常感动。 非常坦率的说,我其实也不记得这个小镇的名字了,所幸当时拍了这个牌子,上面简单写了小镇的历史。 小镇叫做“Odense”,在丹麦人变成基督教徒之前,他们信奉的是“北欧之神(NordicGods)”,Odense的含义就是“Odin的神庙”,也就是神袛Odin被膜拜的地方,因此,Odens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之前。这个小镇的名字第一次被提到是在德国皇帝Otto三世写于公元年的一封信里面,这封信也被认为是小镇存在的证据。从公元到年间,Odense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基督教城镇,很多朝圣者追随“圣徒克努克国王(theKingCanutetheHoly)”到这里来朝拜圣迹无疑也是小镇逐渐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以上这段话是从简介牌子上翻译出来的,希望没有太大偏差,后面还有一段写了建于年的商店遗址,但我有点不太能对上号,遗址到底指的是牌子上的那个照片,还是牌子旁边的实物。 讲了半天这个小镇,要说我们为什么来这里,原因很简单,这里是安徒生的故乡,是他的出生地。 这张照片当时在 从小就知道,一般都说安徒生长的比较丑,从这张更加写实的画像(或者这是一张照片吗?)上看,貌似这个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 博物馆里的信息量相当大,非常细致的介绍了安徒生的一生,还有很多跟他相关的物品等等。尤其最后两张照片,是安徒生的“大作”,充分体现出他身为一个童话作者的特性。 这把“椅子”更是让我印象深刻,这也是安徒生亲手制作,看看第二张照片就明白了,这椅子实际上非常小,竟然还能这么精致。 我个人认为,这个博物馆的布展设计还是蛮不错的,除了刚才那些物品的展示,更主要的是安徒生生平,从他出生一直到去世,有几十条文字和相应的物品展示,从头到尾贯穿在整个展览之中,很可惜英语水平太差,当时没有时间能全部阅读,都拍了照片,希望在以后的某个时间,能把它们好好看一遍。 在这几十条文字里,我注意到了其中一条,标题是“Totravelistolive”,这句话也许可以直译为“去旅行就是去生活”,但我总觉得这样的翻译并不能体现出这句话的内涵。 在这段文字里介绍说,安徒生是一位旅行家,从三十岁第一次出门旅行,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之前的两年。他在丹麦之外旅行的时间总和长达九年,在那个时代,安徒生是最了解欧洲的人之一。 展览最后,惯例是纪念品商店,这里有很多安徒生的书,各种语言的译本都有,其中当然也包括中文。我记得Peter还买了两本,充分体现出他不仅仅是个司机兼导游的事实。 博物馆里除了刚才那部分展览,再有就是当时的老房子了,第一张照片能看出来是隔着玻璃拍的,现在整个房子都在博物馆里面被保护起来,不过游客还是可以走进里面去感受一下时光的流逝。 这张照片应该是当时的实际状况。 我刚才说过,小镇上有两个房子跟安徒生有关,我现在觉得,博物馆这边的房子应该是安徒生出生的地方,而另外一个房子则是他长大的地方。 这就是另外的房子,距离博物馆也不算远。房子不大,当时安徒生一家是跟别人合住在这栋小房子里,安徒生的父亲是一位鞋匠,现在房子里还摆着很多相关的器具。 这位大婶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她很热心的给我们讲了不少东西,讲着讲着,突然发现有个灯坏了,立刻搬了个椅子上去换,当时Peter很想帮她一下,但人家显然根本就不需要。 安徒生博物馆彻底参观完毕之后,我们又在小镇上溜达了一会儿,看了看街景,然后就出发去下一个目的地了。 话说今天是一网打尽了丹麦最值得看的两件事物,除了安徒生,还有维京海盗。 维京海盗并不像安徒生那样是丹麦的专属,他们曾经在整个北欧地区呼风唤雨,但是现在关于维京海盗,或者也许应该说是“维京王朝”,最重要的一个遗址就是在丹麦,国王的陵墓、有重要意义的文字石刻等等。 从安徒生故乡到维京国王的陵墓开车走了有会儿才到,这个地方的规模比我预期的要小一些,主要就是两个土丘,三块石刻和一个博物馆。 两个土丘是国王的陵墓,北边的一个被认为埋葬的是Gorm国王,但很奇怪的是,另一个似乎从来没有任何人被埋葬在里面,也不认为是传说中的“疑冢”。这张照片就是两个土丘之一,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埋葬有Gorm国王的那个。 这三块石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上面的文字包含有最早期的“丹麦”这个名字,并且有北欧地区最古老的关于基督教的内容,被认为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开始信仰基督教的标志。 去看博物馆之前,先爬到国王陵墓的顶上看了一下,忘了问问那台阶是早就有的,还是后来才修的。 还有,突然想起来,从古至今,世界各地,陵墓都是个大土丘,只有当初在埃及的时候,当时的导游赛义德给我讲说,最早古埃及人的陵墓只是在地上有个坑,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金字塔的形制,那后来全世界这些土丘陵墓,难道都是受埃及人启发吗?不然为什么能如此一致呢? 土丘的顶上只有一个很小的石碑,应该是新的,其他就没啥可看的了。 看完土丘就进了博物馆,这还是在北欧地区看的第一家博物馆。欧洲的博物馆普遍都比较精致,昨天刚跟朋友聊起欧洲是如何精致,美国是如何“粗犷”,可惜上次去美国并没看过任何博物馆,不然可以好好对比一下了。 先看这张照片,是这处遗址的沙盘,两个土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土丘是建在“一艘大船”上的。维京人真真的是海盗出身,船对于他们非常重要,无论生死,都是永远的家。 沙盘是在一进门的大厅里,之后有个通道往里走,一路上都有很多声光电的效果。 这把椅子号称“龙椅”,可真有点不像,嘿嘿。 这些是更多的声光电效果,用动画片的形式讲述历史,而且都是可以互动的。欧洲的博物馆在这方面确实很好,也包括当初在英国,总是有很多让参观者可以亲自动手和体验的东西。 这几块金箔讲述了维京国王“蓝牙”是如何被基督教所感召,最终成为基督教徒。 故事大意是,国王准备了一块烧红的铁块,让当时来传教的教宗徒手去拿,教宗照办了,之后,国王又让他穿上一件蜡做的衣服,并且将衣服点燃,教宗仍然毫发无损,从此国王就被感动而皈依。 还记得之前那三块石刻吗,以前是有颜色的。有一段视频专门介绍这些石刻,不仅复原了颜色,还讲了上面的文字,要说其实也挺老套的,无非是国王宣扬自己的权力,提到了丹麦和挪威的名字,提到了国王Gorm和王后Thyra,并且说“Iamtheking!(我是国王!)”。 很显然,丹麦人很喜欢这段历史,因此他们甚至把这个石刻印到了护照上。 当蓝牙国王成为基督教徒之后,他制作了一批带有十字架的硬币,用这样的方式向全国宣布这一事实。当人们手握这样一枚硬币的时候,不会有人怀疑在这个新的宗教之后有着一位多么强有力的国王。 以上这段话来自这枚硬币的简介,再一次希望我的翻译没有太过离谱,嘿嘿。 这块展板上描述了从公元年石刻被建立之时,一直到现在的宗教进程,最幽默的莫过于对年的描述,说“Churchforsail(教堂出售)”。 刚才我一直提到一位国王叫做“蓝牙”,没错,就是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蓝牙”。一千年之前的一位国王跟现今的某种高科技手段刚好同名,这可不是巧合,当然也不是这位古代国王具有任何预知能力,只不过是发明蓝牙的那位工程师是蓝牙国王的崇拜者,他起了这个名字,并且还用“HaraldBluetooth”国王名字的首字母“H”和“B”重叠在一起,成为了现在蓝牙的标志。 看完博物馆出来,已经挺晚的了,一整天也没怎么吃饭,赶紧先去找吃食,这回我要求吃点丹麦当地特色,于是Peter兄从猫头鹰里学么了一个餐厅,打着导航就找了过去。 这是家吃鱼的店,在丹麦不吃点鱼确实也可惜了,不过,身为一个从小吃鱼的中国人,我必须说,这家餐厅墙上的鱼比盘子里的鱼要更好一些。 吃过这顿据说是地道丹麦特色的晚饭,今天就结束了,时间也着实不早了,又开了几步车,找到刚才从网上定好的酒店,赶紧就洗洗睡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tc/9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迪康药业恒心造品牌,匠心铸精品
- 下一篇文章: 游记尼帕尔之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