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7日星期五晴间雨

西里扬-萨塔尔(SilyanSattal),这座大房子在独木庙南面,大约建于16、17世纪之间。据传说,它是用修建独木庙余下的木材建造的,独木庙东侧是始建于年的库玛丽神庙(KumariBahal),“库玛丽”是“活女神”的意思,故又称“活女神庙”,大门台阶上有两只彩色石狮镇守寺庙。这是一座典型的“內瓦里风格建筑”(NewariStyle),由生活在加德满都河谷的內瓦里人创造的。以红色砖墙和大量精美木雕门窗为基本建筑元素的一种“回”字型建筑,四面是房,中间是一座方型庭院。内院白墙木窗,窗户上雕刻着许多神像和孔雀图案。最有名的是寺庙里面住着女活佛库玛丽,不过见女活佛得需要缘分。庭院中竖立一座微型佛塔,塔上有知识女神莎拉瓦提(SARASWATI)的象征符号。

神庙的右边大门后隐藏着巨大的战车,是一年一度因陀罗女神节时(9月份),女神用来巡游全城的驾座。节日期间,一群人推着用菊花装饰起来木制女神战车从女神庙出发,举行壮观的女神巡游全城的活动。女神战车车头是一个金制神像,车厢四周也是金制的小神像裱成一圈,车轱辘上画着三个大眼。我们到时库玛丽(KumariBahal)女神庙是开着的,抓紧进去转了一圈,当然无缘见到活女神。

独木庙北侧,耸立着小巧、但金光闪闪的阿育王比纳亚克寺(AshokBinayakTemple,AshokBinayakShrine),也称马鲁加内西寺(MaruGaneshTemple)。有人认为是公元12世纪由古纳·卡马·德瓦一世国王(KingGundaKamaDeva,-)所建,但阿育王比纳亚克寺的镀金屋顶是19世纪加上去的。这座神殿规模不大,地位却非同小可,在一颗金色的无忧树的复制品下面有一个石头象神(GANESH),它是谷内四座最重要的象神神殿之一,象神是深受爱戴的印度教神灵。它附近的马鲁喷泉(MARUHITI)也是与阿育王比纳亚克寺同一时期所建,是全市最好的古代下沉式喷泉池。旧王宫对面的贾格纳寺(JagannathTemple)是广场这一区域最古老的寺庙,屋檐上的精美雕刻让人叹为观止。

这座寺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马享德拉·马拉(MahendraMalla)国王执政时期。这座两层高的寺庙有一个三层的平台,寺庙的每个侧面都有三扇门。西侧是普拉达普?马拉国王于年修建的普拉塔布·马拉国王柱(KingratapMallasColumn),国王高高地端坐在石柱顶上,面朝向位于塔莱珠神庙三层楼他自己的私人祈祷室,四周簇拥着他的两个妻子和五个儿子。

位于道路东侧、广场东北角的塔莱珠神庙(TalejuMandir),又称“德古塔莱珠神庙”(DeguTalejuTemple),是广场上最宏伟的神庙,由马亨德拉?马拉国王于年修建的。

塔莱珠·巴瓦尼(TalejuBhawani)是传说中一位来自南印度的女神,但在14世纪,马拉王朝国王们都将她奉为王室女神,为了表达对她的尊敬,先后在帕坦、巴克塔普尔和加德满都修建了塔莱珠神庙。这座建在一个台阶宽阔得像个平台的12层方形底座之上的寺庙高35.6米,是杜巴广场地区最高的建筑。直到最近,仍有人认为在此建比它高的房子是不吉利的。

这座三层的巨大寺庙也开始了加德满都谷地建筑的新时期,它是尼泊尔第一座有两层以上、并且建在一个高台阶之上的寺庙。在第8层底座形成了一座围墙,围墙前面有12座微型寺庙,墙内还有4座微型寺庙,每座寺庙都有一扇宽敞的大门,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这座寺庙就是秉承塔莱珠本人的旨意,按照扬特拉(印度教和佛教坐禅时所用的线形图案)的形状建造的。传说在一次祭祀仪式上,她曾变成一只蜜蜂出现在马拉国王面前传达此意。这座极为神圣的寺庙不对外开放,仅每年在8月中旬至10月初的宰牲节(DasainFestival)期间对印度教徒开放。

帕坦和巴德岗的塔莱珠神庙比它要小一些。卡凯希瓦寺庙(KakeshwarTemple)位于塔莱珠女神庙前方,它建于年,是一座红砖基、白色尖顶的建筑物。在年加德满都地震中遭毁,后重建,但保留了传统的红砖基座,其屋顶为锡卡拉式(shikhara,锡卡拉式是南印度寺庙特有的建筑形式)的白色尖顶。

贾格纳寺北面、道路西侧是一座独特的八边形克亚辛-德加寺(ChyasinDegaTemple),是一座毗湿奴神庙(KrishnaTemple又称“克里须那寺”和“黑天神庙”),它又称“瓦恩萨格帕尔神庙”(ThetempleofVansagopal),“正在演奏长笛的克须”(Krishnaintheactofplayingtheflute)的神庙。克里须那是印度教毗湿奴神的第八个化身,尼泊尔人非常崇拜他,加德满都到处都有供奉克里须那的寺庙)。

该寺庙是-49年普拉塔普·马拉国王为纪念他死去的两位王后而建,寺内有一尊毗湿奴神像和两尊女神—鲁克米妮(Rukmini)和萨特亚巴娜(Satyabhama)像。据寺内记载,这些神像是以国王和他的两个妻子为原型塑造的。这座寺庙是四处飘泊的苦行僧的至爱,他们常常在这里摆出各种姿势让游客拍照留念,收取一定的小费。

黑拜拉弗(KalBhairab,BlackBhairab)神像正好在贾格纳寺西北一点处,代表具有毁灭性形象的湿婆神(DeityShiva),他脚踩印度神话中的魔鬼—维塔拉(Vetala),其制作年代不详,据说是在城市北面的旷野里发现之后,由普拉塔普·马拉国王(—74年)将其安放在现在的位置。拜拉弗(Bhairab)是湿婆神化身中最为可怕的形象,具有六个拿武器饿的手,戴有头饰和腰缠骷髅带,脚踩一具尸体,象征人类的愚昧无知。他右手握住卡帕拉(Kapala,意思是“头骨杯”skullcup),而左手用拇指和食指(vyakhyanamudra)作出圆圈的姿势。拜拉弗可以用64种可怕的形象出现。杜巴广场的拜拉弗像是年用整块石头雕凿而成,并放在这里。

旧王宫旁还有一尊3米高镀金面目狰狞的白拜拉弗(Seto-orSweta-Bhairab,WhiteBhaira)头像,它被放置在一扇木制格栅屏风门后面。这座拜拉弗头像的面具可追溯到沙阿王朝第三任国王—拉纳·巴哈普尔·沙阿统治时期的年,这个面具也是尼泊尔王家航空的符号。

在每年的9月份因德拉-贾特拉节(IndraJatraFestival,又称“因陀罗节”),这扇门会打开,向人们展示其真容数天。此时,脸部用画和稻谷装饰,将啤酒倾注其口内,人们争相喝飘洒的啤酒。因德拉普尔寺(IndrapurTemple)这个寺庙也位于贾格纳寺西北一点,最近加以了改建,其供奉的神是有争议的,内部供奉的是男性生殖器像(helingam,象征湿婆神)表明这是一座湿婆神庙;但其南面半埋式加鲁达雕像又表明,它又是供奉毗湿奴神的。但从这座寺庙的名称却表示,它是供奉雷雨之神(GodofStorm)—因德拉(Indra)的。这座寺庙设计无装饰,平直的支撑,无三角形门楣。毗湿奴神庙外面是“大鼓”(theGreatDrums)。在一间破旧的红色砖屋内放着两个大鼓,每年两次在这里献一头山羊和水牛,这两个大鼓正面是警察局大楼,外面是被墙隔断的科特广场。

旧王宫的最北端、加德满都警察局旁边是科特广场(KotSquare,“科特”意思是“城堡”),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屠杀”的发生地,当年拉纳王朝的奠基人—琼格·纳哈杜尔·拉纳(JungBahadurRana,.6.18—.2.5)发动军事政变大开杀戒的地方。此后,他成为总理,开始了拉纳王朝的统治。科迪林格希瓦尔-马哈德瓦寺(KotilingeshwarMahadevTemple)位于杜巴广场东北方向的莫卡恩(MAKHAN)街,为马亨德拉·马拉(MahendraMalla)国王在年所建。

这座杜巴广场别具一格的寺庙在于它与众不同的建筑样式,它有一个钟形拱顶。沿着莫卡恩(MAKHAN)街离开主广场时,会看到左边有一口大钟(GreatBell),叫塔古干(Tagogan),或塔莱珠钟(TalejuBell),它被置于一座白色建筑上面,悬挂在由两根红色石柱支撑的砖瓦顶上。这座建筑为拉纳·纳哈杜尔·沙阿国王(RanaBahadurShah)及其王后拉基·拉吉斯沃莉(RajRajeswori)在年所建。传说钟声能够驱走邪恶的幽灵,但只有在王室成员在德古塔莱珠神庙做礼拜其间,钟声才会响起。大钟对面是一个富丽堂皇的拐角阳台,上面装饰着华丽的铜和镶牙。当初,王室成员就是在这座阳台上观看广场上举行的庆典活动。在大钟旁边也有一座小的石头毗湿奴神庙(VishnuTemple)。大钟附近还有一座叫萨拉斯瓦蒂寺(SaraswatiTemple)的小寺庙,它是一座供奉知识、音乐和艺术之神—萨拉斯瓦蒂的寺庙。萨拉斯瓦提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创造神梵天(Brahma)的配偶,被认为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吠陀经之母”(MotheroftheVedas)。“萨拉斯”(Saras)是“流动”(flow)的意思,而“瓦蒂”(Wati)是女人的意思,因此,萨拉斯瓦蒂是知识的象征,像河水那样源源不断地流动,而知识又像是一位极富诱惑力的女人。在佛教中,萨拉斯瓦蒂被称为是护卫之神(aguardiandeity)。

位于杜巴最北面广场外的马亨德莱瓦尔寺(MahendreshwarTemple)的建造年代可追溯到马亨德拉·马拉国王统治时期,年被修复。这是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寺庙,有两个宽阔的水平底座和金色伞顶尖塔,是加德满都谷地著名的寺庙之一。庙内有一个男性生殖器雕塑和小的湿婆牛神像(ShivasbullNandi)。

参观完整个广场,已经是夕阳西下,犹豫了一下究竟是从东口还是从西口回去。从杜巴广场西口开始的马鲁街(MARUTOLE)一直延伸到维斯努玛蒂河(VISHNUMATIRIVER)畔。那里有一座人行桥通向“猴庙”NKEYTEMPLE)—斯瓦扬布纳特神庙(SWAYAMBHUNATHTEMPLE)。在嬉皮士年代,曾经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当时有许多著名的面包房点心店。于是它有一个绰号是“陷饼巷”。最后决定仍从东入口退出杜巴广场,因为进来时,感觉巴山特布尔宫对面的空旷广场很令人惬意,所以打算在广场的长凳上小坐片刻后再回宾馆。期间还拍了不少照片,包括悠闲小坐和杜巴东门的石狮子前的留影。当地时间下午5点我们离开广场,在杜巴广场东入口和新路交界处,拦下了一辆刚下完客人的TAXI,回泰米尔。司机开出了天价卢比(正规车费应该在卢比左右),因此时已是rushhour,警察已经开始上岗,我们有违规扬招之嫌,还掉之后,赶紧上路回宾馆。

未完待续......

投稿说明:

1.回忆数十年精彩人生;

2.搞件形式:回忆录、小说、等所有本人作品;

3.投稿时请提供本人简历和照片一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tc/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