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厦大故事邬秀君一朵蕴着丰沛人文雨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缘分 除了有亲情、友情、爱情 还有能够让人受益终生的师生情 气性相投、互相欣赏的师生 同样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阎立峰老师 与他的师门弟子邬秀君 就是这样的“有缘分”的师生 今天的文章 就来为大家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一朵蕴着丰沛人文雨露的积雨云 ——记我的导师阎立峰 如果不是学校联系我,说让我写写我的导师阎立峰,我还真没仔细回想自己和他之间的缘分。也正是因为要写这样一篇文章,让我回想起这么一位很亲近的老师,竟然有些恍惚。恍惚的是,我和这位年近五十的中年男人已相识十年;恍惚的是,他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影响着我人生观;恍惚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老师,竟然会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抹去的印记。 如果时光回到十年前,我再次以一名硕士新生的角色迈入厦门大学,我想我依然会选择他作为我的导师。因为,一切就好像是注定的。初见他时,这个四十岁出头的年轻教授,沉稳、儒雅、温和,周身透出一种文艺的气息。显然,这是和他的所学所研有着莫大的关系。也是后来成为他的研究生才知晓,这个个头不高、貌不惊人的老师,竟然有着那么多的学科背景。西北大学中文系本科、西北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博士、北师大博士后研究电视,这样一个多人文学科背景的高材生,自然有着看透世事的通达,也自然让他透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说到和他成为师生是种注定,自然有我的理由。于我而言,自小热爱文学,对人文学科有着天然的偏向。尽管本科专业是广告学,但人文社科诸多读物也成为课余时间消遣的必备。写写现代诗,读读各类小说,偶尔看看文学理论,似乎成为一种日常和习惯。而这些兴趣爱好也促成了自己成为阎老师的学生。犹记得刚入校选择导师的情形,阎老师让每位选择他做导师的学生,都要发一份自我简介,并且要介绍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当时,我就把自己对人文学科的喜爱,以及自己喜欢写现代诗的情况发了过去,同时附上的,还有本科时期写的一些现代诗。 很幸运,阎老师吃了我“这一套”,我自然而然成了他的研究生。当时,一起成为阎老师学生的还有其他五位同门。事后聊起我和阎老师,他们总说我和阎老师很像,我嘴上谦虚地否认但内心开心地问道,“哪里像啦?”而同门认为,我和阎老师气质比较像,温和、儒雅,但我内心明白,可能我给人的感觉和老师像,但学识和人生智慧,和老师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开始了解阎老师还是从交响乐开始的。记得研一的时候,作为“阎门”的学生,我们同门六人真的有种同届其他同学所没有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就是我们可以经常跟着老师去科艺中心感受高雅的交响乐。阎老师有着自己品味和喜好,交响乐正是他的热爱之一。依然记得当时跟着老师在科艺中心感受西洋音乐的情形,初识茶花女选段,感受费加罗的婚礼的魅力。老师就像一个艺术的指路人,带着一群懵懂的小鬼,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 如今记忆依然清晰,还记得在阎老师的办公室跟他探讨什么是好的音乐。在多次欣赏西洋音乐时,我并没有感觉任何一段交响乐都是好听的、唯美的。对此,阎老师这样开解我,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是感官的艺术,只要是你能接受的旋律,让你感觉舒服的旋律,对你而言,就是美好的音乐。当时,老师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从此,我不会盲从于别人的推荐,学会自己判断和鉴别才是舒适的自我审美。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也喜欢上了古典乐,时不时听上一些名家的名曲,也成为工作之余陶冶情操,放松自我的优雅方式。 研究生三年,在学识和思维领域,我们从阎老师身上得到太多。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当时他给我们开的纪录片研究的课程。《北方的纳努克》、《再说长江》、《铁西区》等经典纪录片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视角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让我们明白,所有的可见都是一定视角的呈现,让我们懂得,看待问题不要单一、偏执和片面。而这些所学所得,也为日后工作、生活中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最好的思维指导。让我们不再片面、偏执,懂得窥一斑而知全豹,让人生少走弯路。 大多儒雅温和的人自然也很温情,阎老师便是这样一种人。也许有些导师在学生的印象中都是高高在上的,有些距离感的,但阎老师却不是。我们这一届同门六人都是外省人,根本不了解闽南传统习俗。恰逢中秋,为了让我们有家的感觉,阎老师特意邀请我们去他家中博饼。那是我们第一次去老师家,师母热情地招待我们,我们围坐在客厅闲聊,那些曾经因师生角色不同而有些“惧怕”老师的同门,感觉到了老师和师母的平易近人,以及他们带来的温暖。 后来,我们毕业,大家各奔东西,而我留在了厦门工作。老师知道我在厦门,每年同门组织博饼,他都会给我打电话或者发短信通知我也来参加。如果当天我没有工作,我也一定会前去,一是为了看望老师,二是想再次感受大家庭的温暖。说到博饼,老师也是非常有心,知道作为学生生活用品是最实惠的奖品,他便自己掏钱,特意交代操办博饼的博士生置办很多生活用品作为博饼的奖品。每次博饼完,看到大家拿到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阎老师也是高兴地合不拢嘴。有时,有些同门手气比较差也没博到什么奖品,老师还会把自己的奖品直接送给这位同学。每每看到这些,都让人心里很感动。 因为在厦门工作的缘故,我时常借着工作的机会,回到母校看望老师。每次去见老师,他哪怕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听我唠叨自己的工作、生活,并不厌其烦地开导我。除了关心我,他每次都会问起我同届的其他同学境况如何,而每次当我把老师的关心和问候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tq/8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李晓林心动,世界就会跟着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