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
土尔扈特部,清代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元臣翁罕后裔。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17世纪30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曾遣使向清朝政府进表贡。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派出图理琛使团,途经西伯利亚,两年后至伏尔加河下游,访察土尔扈特部。乾隆二十一年(),土尔扈特汗敦罗布喇什遣使吹扎布,假道俄罗斯,历时三载,到达北京,向乾隆帝呈献贡品、方物、弓箭袋等。乾隆三十六年(),因不堪沙俄的苛刻要求,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领17万族人东归(土尔扈特部东归),最后约4万简介土尔扈特人自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后,不断反抗俄罗斯帝国的侵略与奴役。17世纪60年代,俄国著名农民领袖拉辛领导俄国顿河农民起义后,伏尔加河两岸土尔扈特人民纷起响应。17世纪末,土尔扈特著名首领阿玉奇汗率领部众积极支持巴什基尔人的起义。18世纪初,土尔扈特人民仍不断掀起武装起义,反抗沙俄在伏尔加流域的统治。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简介土尔扈特人自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后,不断反抗俄罗斯帝国的侵略与奴役。17世纪60年代,俄国著名农民领袖拉辛领导俄国顿河农民起义后,伏尔加河两岸土尔扈特人民纷起响应。17世纪末,土尔扈特著名首领阿玉奇汗率领部众积极支持巴什基尔人的起义。18世纪初,土尔扈特人民仍不断掀起武装起义,反抗沙俄在伏尔加流域的统治。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清廷对土尔扈特部返归祖国的爱国正义行动十分重视。乾隆帝在热河木兰围场的伊绵峪和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宴请渥巴锡等首领,对其部众也给以牛羊粮食、衣裘庐帐。并亲撰《土尔扈特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两篇,立碑于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同时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其余大小首领也分别给予封爵。分土尔扈特为新、旧两部,旧土尔扈特由渥巴锡统领,分东西南北四路,共十旗﹔新土尔扈特由另一首领舍楞统领,分二旗。对土尔扈特部牧地也作了妥善安排。部落史西迁伏尔加河年1月16日,土尔扈特部落的人民反抗俄国苛刻要求,由于伏尔加河一直没有封冻,无法把回归祖国的消息及时传给西岸的卡尔梅克人,这些卡尔梅克人就留居在俄国。“当时在西岸没有东归祖国的卡尔梅克人”有帐,其中有杜尔伯特部落多人,绰罗斯(准噶尔)部落多人,和硕特部落多人。为了防止他们东归祖国,沙俄军队一直包围了他们十几年,不准他们离开伏尔加河沿岸。自年至年有多人小规模的、分散的,巧妙利用游牧的方式回到祖国,清朝政府都很好地给予了安置。年以后,俄国政府对留居的人严禁四处游牧,使这批卫拉特人至今留居俄国卡尔梅克共和国描绘土尔扈特部落的油画土尔扈特回归详细内容见:土尔扈特部东归。厄鲁特蒙古是明代瓦剌之后,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土尔扈特部游牧于雅尔之额什尔努拉(新疆塔城地区西北及俄国境内的乌尔扎),17世纪初,其西部牧地已达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当时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土尔扈特部长和鄂尔勒克在年率部众西走,经过两年余,来到了当时人烟稀少的伏尔加河下游沿岸。当俄国政府扩大领土到伏尔加河沿岸后,开始压迫土尔扈特,部众就曾几次想重返祖国。年土尔扈特汗阿玉奇遣使假道西伯利亚,到北京贡方物于清朝。年1月5日,土尔扈特人启程回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历程。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立即派出军队追袭。土尔扈特经过了多次战斗,忍受了饥饿疾病,终于在6月底7月初进入中国新疆境内。土尔扈特起程回国时,有3万多户17万余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竟有一半人死于归途。乾隆帝得到奏报后,立即发布谕旨安插土尔扈特部于新疆。土尔扈特东归的纪念碑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克列特)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土尔扈特部始称为翁罕,亦称王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翁罕所率的是克列特部落。“克列特”一词,蒙古族古老的形式是Kearlier(客列亦惕),21世纪初的发音为Kerred。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翁汗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的“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tongued),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的一个姓氏,翁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汗清乾隆四十年(年)清廷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罕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在西蒙古专门使用的一种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尔扈特”一词的词根中还有“强大”、“强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客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也有“强大”、“强盛”之意,所以土尔扈特一词从客列亦惕一词演变而来。其实,土尔扈特无论从哪一种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强大”、“强盛”之意的词根。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土尔扈特人善于骑马作战,缴获俘虏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因而有了“强大”、“强盛”的名称。汉文原来翻译“土尔扈特”一词还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俄国的最后一批人、一个部落。对“土尔扈特”一词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但学术界认为第一种说法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实。留居卡尔梅克卡尔梅克人属于厄鲁特蒙古之土尔扈特部及杜尔伯特部,从年开始游牧于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以后,留居俄国的卡尔梅克人也在酝酿回归,准备冬季到来举事。当沙皇俄国的势力扩展到伏尔加河之后,土尔扈特部便处于俄国压迫之下。年10月19日,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赶紧下令取消土尔扈特汗国,成立了卡尔梅克管理处,由阿斯特拉罕省务厅直辖管理,省长作为最高监督,选派了一大批俄国警官去卡尔梅克部维持治安。俄国强迫土尔扈特人改信东正教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经贸特权又对土尔扈特部强行征兵,造成部众人口大减。在这种情况下,土尔扈特部渥巴锡于公元年底(乾隆三十六年冬)率领部众东迁时为清朝的中国被清政府安置于新疆,但居住在伏尔加河南岸的一部没有来得及跟随渥巴锡而未迁徙,(有一说是因为伏尔加河西岸的部落因当时河面未结冰,来不及逃离沙俄的阻挡),俄国人将称为卡尔梅克人。在苏德战争中,苏联动员大量卡尔梅克人参军但是因为苏军将领指挥失误使3万多卡尔梅克士兵被俘,斯大林借机会对卡尔梅克人进行迫害指责卡尔梅克人叛国。二战中参加德军的卡尔梅克人年几十万卡尔梅克人被流放到中亚及西伯利亚地区,年以后才得以陆续返回。图文编辑整理:道牧格蒙古文化工作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