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534559.html

一曲高歌出塞关,魂归何处

血染天山,肝胆两昆仑

胡杨沉默,岭南风暖

羌笛吹响山歌音

身后事,黄沙埋忠骨

——题记

援疆干部,选拔考试

上世纪50年代初,新疆党委书记王恩茂同志向毛主席提出要为新疆培养人才,中央党校立即成立了新疆班,足见中央政府对西陲边地的重视。然而国家第一次为新疆选拔干部,可以追溯到年在北京举行的一场特殊考试。

(毛主席与新疆书记)

年9月,毗邻北京长安街六部巷里,一座衙门厅堂里正静谧地进行着一场考试,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正在铺开的答卷上展示才华和学识。他们当中的优秀者被录取后,分配的方向是新疆,职位是知事(相当于县长)。发生在多年前的这次考试,全称是“中华民国内务部第三届县知事试验”,所谓“试验”,就是选拔、考核干部。这是北洋政府应新疆省长杨增新的要求而特别召开的,公开招考内地的有识之士到边疆从政,配备治理边疆的官吏。其实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援疆干部。

(杨增新)

这时候正是辛亥革命刚过去三年时间,动荡不安的华夏大地纷乱如麻,有千头万绪需要中央政府一一梳理。恰此时,专门安排这次“援疆干部”的选拔考试,说明无论处于治世还是乱世,中央政府都没有忘记把新疆放在心上。三个月之后,北洋政府张榜公布了录取名单,明确这批干部专备新疆任用,他省不得调用。从此,邓缵(zuǎn)先的名字便进入了新疆历史。这位“七品芝麻官”即将在激荡的边塞风云中,开启他在新疆的宦海生涯。

(年北洋政府公布的援疆干部名单)

(……专备新疆任用,他省不得调用)

(邓缵先)

(北洋政府任命邓缵先的凭照)

告别南粤,奔赴西陲年春节过后,邓缵先告别了故乡广东省紫金县,告别了蓝塘镇布心村的族人。多年前的那一天,按照客家人的传统,邓缵先叩拜完列祖列宗后,背起行装和书囊,踏上了一万里的西去路途。此时的他已经47岁了,但年龄无法禁锢这位中年才子去新疆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邓缵先与亲朋族人)邓缵先到迪化后,出乎意料的是没有立即被任用,他和其他18名援疆干部被杨增新安排进了政治研究所,学习一年。这是杨增新独特的用人方式,他要让这些干部在研究所里学习疆情、民情,了解社情,形成外交思维、提高外交能力,并且亲自考核这些干部的品德和能力,合格者再作适当安排。(杨增新设立政治研究所)(杨增新,前排左三)杨增新在新疆极端窘困的财政中抽出两银元,为邓缵先等19名援疆干部和5名新疆本土官员开办了第一期学习班,开设了外交、财政、法律等6门课程。24名学员以囊括了新疆全部社情与边情的万字的《新疆图志》为教材,深入学习,而且要求学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迪化的社会管理和案件处理,他除了期待学员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快速提高业务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尽快培养出一批拒腐防贪的官员。革除积弊,刷新吏治针对当时新疆官场贪污腐败蔓延成风,政治生态遭到严重污染,如何惩治腐败、刷新吏治、清除污垢,杨增新掀起了一场廉政风暴。《补过斋文牍》记载:“查前清中国吏治以新疆极为腐败,而新疆吏治又以南疆极为腐败,积习之深甚于内地。喀什一道计十二属,惩戒知事至十一人之多,各县知事几乎无人不亏公款,且无人不亏巨款。如迪化县知事谢维兴,伊宁县知事廖炎均施以极刑。假若全疆知事人人效尤,则新疆之亡可立而待”。“疏勒县知事陈光炜贪污银元两1钱,卸任后,已报呈北京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受到惩处;疏附县知事李堤贪污银元两,惩戒委员会赴湖南巴陵县查抄其家产充公;和阗县知事刘闰通贪污银元两,卸任两年后,他的天津家产被查抄充公;伽师县知事萧彰构贪污银元两,撤职后家产也被查抄归公;莎车县知事郭鹏贪污银元两,判刑入狱后仍追查其湖南家产充公;喀什道台袁鸿佑贪污两2钱6分6厘;焉耆知事张铣贪污两4分4厘3毫;库车知事毛英畏贪污两3钱1分8厘2毫;轮台县知事李华斋贪污两4钱2分6厘;所有贪污失职者,提倡人民控告,受赃元以上者,均判以死刑。”杨增新借贪腐官员的人头,革除了新疆官场的积弊,为邓缵先等援疆干部,创造了干净的政治环境。北疆乌苏,初始为官年2月,邓缵先完成了政治研究所的学业后,坐在乌苏县知事官位上,开始了地方的治理。上任那天,他把衙署命名为“履冰斋”,以表达在官场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的心境。从小就在广东稻田耕种的他,很快察觉到乌苏地多人稀的特点,针对蒙古族群众不谙农事致使土地闲荒的情况,邓缵先提出由外地农工来承包耕作的办法,既盘活了农田资源,也改善了当地面貌,发展了生产。今天乌苏的车排子和六十户庄,就是百多年前外来拓荒者的居住地。水利自古就是新疆农垦的命脉,邓缵先在乌苏任上,先后修了五道桥、东关桥,又开挖了六十户庄的新干渠。总长里的渠道,浇灌着4亩的良田。解放后,乌苏作为北疆重要的经济强县,邓缵先留下的这些水利设施是重要支撑。年冬天,邓缵先政务之外的繁忙,就是从撰写《乌苏县志》开始的。《乌苏县志》是民国期间新疆流存的唯一一本县志,在新疆动乱的年代,这部县志辗转流传到日本,在东京图书馆保留了下来。邓缵先15岁考取秀才,杨增新是国选进士,二人均为科场中的佼佼者,当邓缵先把县志初稿呈送杨增新审阅时,杨增新在满意和赞赏中,指出了邓缵先的两处粗心之漏:“物产内不载柳花,矿产内不载石油,均属缺点”。在杨增新眼里,县志不但蕴含着国土经济学,乌苏县的名优特产将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是培养当地群众的家园意识,把中华文化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一种文化途径。初到叶城,汉名风尚叶尔羌河缠绕着叶城绿洲,为它哺育了个村庄。年前,叶城县人口已达15万,是乌苏的7倍,由此也可见它的繁荣。叶城县还有两个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新疆的富裕地位:一是农民人均拥有耕地30亩;二是背靠昆仑山,盛产和田玉。故宫博物院重多公斤的“密勒塔山玉”就是出自叶城的稀世珍品。年春天,叶城最大的喜讯就是援疆干部邓缵先的到来,当地群众盼望着清官良吏执政。在那个年月,“主席不如厅长肥,厅长不如县长肥”是流传新疆最广的一句话,说明越是在基层,搜刮民脂民膏的现象就越严重。叶城县前知事屠文沛就是因为贪污两银元被撤职法办的。接过叶城县的官印,邓缵先首先要迅速了解县情。很快,他在北洋政府特派员谢彬的《新疆游记》里看到了叶城县的一个独特现象:“杨福堂、石成玉、陈国栋、游艺圃、周怀玉、李照风、余青山、王自智等人,都是维族人,却给自己取个汉族名字,并且引领商民百姓争相效仿,逐渐成为时尚,民众纷纷以自己有国语名字而满意自豪。”令人惊讶的是,清末民初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南疆叶城县,维族群众都喜欢有一个国语名字,而且成为时尚。这足以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已经在南疆牢牢扎根并已开花结果,这也是国语教育的成果。《叶城县志》记载:“牙合甫·玉努司,汉名游艺圃,18岁时被巴依雇去顶替其子上汉文学堂,毕业后,留在省政府工作,后任柯坪县长。”这位游艺圃就是出生穷苦,通过学习国语,成为县长,最终改变自己命运的生动写照。(游艺圃)语言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交融的工具。邓缵先主政叶城县,首先要过语言关,他首先给维文字母用汉字注音,然后死记硬背,再去巴扎上和老乡交谈,了解他们的困难,倾听老乡的诉求,这样逐渐掌握那些拗口的舌音,最后完全通晓了维语。如此一来,他拉近了与叶城维族群众之间的距离,受到了群众的拥戴。

(邓缵先将维语字母用汉字注音)

喀喇昆仑,忠勇卫士叶城县地处喀喇昆仑山北麓,与英属印度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年的叶城,住着户名英国人,户名俄国人。这些外商倚仗英俄领事馆的淫威,强行享受着免税特权,惹得本地百姓民怨沸腾。与此同时,在叶尔羌河上游的克勒青河谷,英属克什米尔坎巨提地区的民众已经越过边境在我国土地上耕种了多年,并有扩大农田之势。同样的情景也在皮山县发生过,年皮山县知事蔡园圃在处理外事纠纷中,因无法忍受中方官员对英俄领事卑躬屈膝而投井自杀,以死泄愤。(叶城边境)面对猖獗的侵华事件,杨增新命令邓缵先勘察边界、护佑国土。年3月,邓缵先踏上了边境巡查的路途。他的《巡边日记》记载:“XX哨卡在叶城西南里,与坎巨提(今巴控克什米尔洪扎地区)交界,可通往拉达克,近多有坎人越界偷种,奉命前往查处阻止。”8天后,邓缵先来到喀喇昆仑山深处的八扎达拉(今麻扎达拉)哨卡,“哨卡在河东,卡门南向,垒石为墙,高八尺,房屋四间,有卡兵四人看守,哨卡后有小炮垒一间,牧户四五家,居暗穴为屋。”在克勒青河畔,邓缵先见到了44岁的坎巨提人皮拜库和22岁的塔依,他们连续6年偷越边境在我国领土种粮食,“旧年种青稞五斗,收三十石(斤),种小麦八斗,收四十石(斤),吾当即盘诘,严词批驳,令期速撤回。”“民国四年(年),有坎人来偷种,筑房五间,蒲犁县(塔什库尔干)兵勇将该屋拆毁,坎人再也不敢来此偷种。中国土地,主权所在,岂任坎人乱为?”这次巡查历时30天,行程公里,在艰难险阻的路途上,邓缵先还撰写了字的《巡边日记》。实地考察后,邓缵先向杨增新汇报了他对中印边境划界的看法,“光绪二十五年,曾有以玉河为界之议,玉河为叶尔羌河,若以玉河为界,始则占我河西南土地,继而占我河东北土地,不仅玉河流域断送与人,还将莎车、叶城、皮山、巴楚等县,数十万生灵受制于人,其贻害极哉!”邓缵先当年的巡边日记,在年中印边境之争时派上了用场。来自北京的专家带着邓缵先所作《叶城县志》,以其巡查边情的报告作为领土之争的重要史证。多年之后,中印勘界,我方许多依据仍据邓缵先当年所书,其中就有根据邓缵先绘出的边界地图。可以说,邓缵先所著边疆史学著作《叶城县志》及其勘察喀喇昆仑界时撰写的巡查边情报告,为祖国的疆土完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以文载史、以史保土,功不可没。(邓缵先在写《巡边日记》)调离叶城,涕泣相送年10月,是邓缵先调离叶城返回迪化的日子,闻讯赶来的群众紧紧围住他,舍不得他的离去。送行者当中有孤寡老人,他们感激邓缵先建立的养济院;送行的人群中也有娃娃,他们是叶城县80名孤儿中的成员,邓缵先规定,孤儿的生活由官府资助,每人每月发银元8钱,冬季发棉衣一件;送行的人群里还有少女,他们在邓缵先的说服下,摆脱旧俗,上了新式学堂;那天,汉名叫游艺圃的维族青年也来了,他感激自己能够学习汉学,掌握知识,改变命运,并且以邓缵先为榜样,造福一方群众……邓缵先所著《叶迪纪程》记载:“父老子弟壶浆饯送,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至玉河边,犹留恋涕泣。”维族老乡一路走着哭着,他们的热泪,就是对这位汉族援疆干部政绩最好的肯定。邓缵先在叶城县当了1年零4个月的县官,乡亲们就用如此盛大的场面为他送行,这其中原因何在?他所作的一首七绝应该可以给出答案:《县官》县官清俭若平生百里闾阎合动情瘠地竟然成沃壤佛心儒术慰边民在邓缵先看来,清廉俭朴是县官应有的品质,如此就不会脱离群众,就会受到群众的拥戴,所谓佛心就是善心,儒术即公平正义,用这种理念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dl/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