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讲授美国一课引发的头脑风暴
我们都知道,对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来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很不相同的。 ——《枪炮、病菌与钢铁》 大约在一个半月前,课程进行到《美国》这一章节。虽然我已经忘记当时是在给哪个班上课,但对于那个下午的那个场景记得清清楚楚,我在客厅扯着嗓子“为什么美国的传统工业区在其东北五大湖附近呢?就是因为当时欧洲人在美国东海岸登陆后,得先去找水保证活着,于是就跑到了五大湖附近…”讲课时先设置悬念,再讲故事是我一以贯之的套路。 但当时我在喊完这句话后,脑子里突然迸发了这样一个念头“为什么是欧洲人征服了美洲,而不是美洲人率先登陆了欧洲?”这个问题我在下个班级授课时丢给了小可爱们,结果有个帅哥主动打开麦克风告诉我:“老师,是因为欧洲人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然后发展强大了,就去殖民了”。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和见解,但他说的这点历史我还是了解的,于是我陷入了更大的困惑“为什么是欧洲人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而不是美洲、中国和非洲等地区”。这个困惑中断了我当时正在读的其他读物,因为当时我不能保证以后还会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解决这个疑惑。所以那天晚上我上网查阅了资料,得到了一些答案,但在找寻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线索”指向了同一本书籍《枪炮、病菌与钢铁》。于是,经济窘迫的我瞬时买了这本电子书,一般来说相较于电子书,我更喜欢纸质版本,但由于当时的我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就忽略了自己“圈圈画画”的习惯。而更让我苦不堪言的是,这本电子书的阅读过程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就大致浏览完了这本书,但读过去以后脑海一片混沌,除了获得一些和网上简单搜索到的答案外,其内容细节被丢弃的七七八八。而且这本书对于现阶段知识储备的我来说,读起来确实晦涩难懂,更有一些专业的地理区域名词和时间阶段概念等等让我云里雾里,我不得不在读书的过程中一遍遍的往前翻阅,所以说电子书的弊端进一步的显现出来。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虽然逻辑性强、思路清晰,但其大量的语句、观点的重复真的是在锻炼读书人的耐心,这一点同样也折磨的我“死去活来”,这应该也是豆瓣上某些读者打低分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第一遍没太读懂。于是在浪费一些时间解决新房装修等一系列问题后,又重新捧起了手机。这一次我不敢大意,老老实实的拿起了纸和笔,从第一章开始了笔记。接下来的几篇文字里我将会分章节的分享一下这本书的内容,但自认能力有限,尽量在记录自己的同时缩短每篇文字长度。 第一章走上起跑线 这一章节中主要解决了一个难题,从何时开始比较不同大陆的历史发展。文章中选定的时间是公元前年左右。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是因为最后一个有人类定居的大陆(美洲大陆)出现了首批定居者。但即使在年前,是不是某些大陆上的族群已经相较于其他大陆上的族群领先一步了呢? 所以,这一章节就来看一下在踏上起跑线之前,各大陆的人类历史是如何发展的,从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起源开始,经过几百万年,直到年前。作者认为将这一段旅行浓缩在不到20页的篇幅里已经忽略了一些细节,那么接下来我可能只会留有20页原文章的枝干部分了,如果要我分部分来写的话,我想把这段历史大致拆分为三部分可能更让人直观一点。由于篇幅和阅读时限的限制,加上长时间在电脑前的久坐对身体的损伤,我决定今天第一篇文字先翻译Section.A。其实我的工作不仅仅只完成了第一部分,这点可以在文末的手稿中可以证明(忽略我那蹩脚的字迹)。 A:万年—10万年前的人类演化史(非洲诞生→移居东亚和欧洲)B:5万年—3万年前的现代人类移居(占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大陆)C:2万年—1万年前的现代人类移居(占领美洲大陆)A:万年—10万年前 现如今,人类活着的近亲(三种类人猿)只生活在非洲,而且丰富的化石也证明了人类初始阶段的演化是在非洲进行的。大约在万年前,非洲猿类大种群中的三个小种群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分别演化成现代大猩猩、现代黑猩猩和人类。 直系祖先是按照非洲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来进行演化的,从“万年前的可以直立”到“年前的身高增长和脑容量增大”,最后到万年前已经达到了直立人的阶段,但其脑容量仍然不及我们的一半。直立人在动物学上来说已经不再是猿了,但与现代人仍相去甚远。那么人类在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万年前—万年)前内,有没有走出非洲呢?答案是否定的:①年代最久远的东南亚直立人派系(爪哇人)化石,其通常被认为是约万年前或万年前;②欧洲人的最早证据则来到了大约50万年前。 作者接着说明了一个在其书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最早的X”,大致意思是每当一个研究者宣布发现了最早的X,这往往会刺激其他学者去发现更早的东西去证明更胜一筹。所以对于书里面的确切时间问题,作者也没有做出很好的诠释。 50万年前欧洲人和非洲人与现代人的头骨已相当接近(变得较大、较圆也较少棱角),所以被归为智人一类。这些初期智人的脑容量比我们的仍小得多,制造物和行为更是明显的不同,不过他们已经会使用火。此时的澳大利亚和美洲仍然没有人,因为从东南亚到澳洲必须要用船;而让他们去美洲则更不现实,不仅仅需要克服严寒穿过西伯利亚地区而且有可能同样需要用船来度过白令海峡/陆桥。然而,无论是造船还是在寒冷的西伯利亚生存,初期的智人显然是力所不及的。 50万年往后,非洲和亚欧大陆西部的人类彼此之间以及和东南亚人类之间,在骨骼的细节方面继续分化。 ①13万到40万年前的欧洲和西亚人——尼安德特人:脑比现代人要稍大一些,懂得埋葬死者、照顾病人。但使用的石器仍显得粗糙,没有形制标准、形状多样,更不用说有明确的功用。 ②10万年前的南非人(东亚人):与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比,骨骼更像现代人。但石器同样粗糙,狩猎技巧也比较平常,主要捕杀易于捕杀、毫无危险性的动物,甚至也不会捕鱼,因为并没有在沿海的遗址中发现鱼骨和鱼钩。 所以,他们和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仍然不能算作是完全的人。 到这里,在生物学上和行为上被称为现代人类之前的历史基本上就结束了,但是从1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到现代人类历史开始还需要有5万年来发展。那么显而易见的是,从大约10万年到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的能力发生了某种重大的变化(大跃进)。但同时也存在着两个未解决的问题:触发原因及发生地点。 ①原因问题,作者认为是喉的完善为现代语言提供了基础,而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史大大需要语言的。另外一些人则提出是在脑容量不变的情况下下脑组织发生的变化,使现代语言成为可能。 ②地点问题包含着两种观点:这种“进化”(允许我把这种重大的变化称之为进化)是不是发生在某一个地理区域,发生在某一群人当中,因而使他们能够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取代了世界其他地方以前的那些人?或者,它是不是在不同地区同时发生,而5万年前生活在这每一个地区的人可能就是大跃进前生活在该地区的人的后代?支持这两种观点的证据都有,因而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但我从作者接下来的篇幅来看,作者显然更加支持第一种观点,并且列举了最强有力的证据:4万年前克罗马努人进入欧洲后,几千年内尼安德特人就不复存在了。但究竟克罗马努人具有哪些现代人的体格、优良的武器和其他先进的文化特征,我将在下一篇文字中来一一讲述。 (没有找到克罗马努人的图片,只好拿马努˙吉诺比利来凑) 当初我在阅读这个章节的美妙之一就是设身处地的把自己代入进当时的某个人,然后再跳出来感慨万年后的自己。我仅仅从阅读第一章节这一部分就已经颠覆了自己过去的一些想法,过去的我在读完《上下五千年》后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这一章节中的随便一个“万年”单位,都是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考量人类历史的发展,吊打了我为之自豪的想法。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由于对时间检测能力的限制以及对历史证据收集难度过大,导致无法还原当时更多人类进化的细节。不过从第一章节之后的文字来看,5万年前后的历史细节还原比5万年前之前要细化的多,包括《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这种细节的进化在我看来,除去时间比过去更接近现在以外,更多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的种种行为在5万年前开始和其他物种有了更加清晰的界限,才会涌现出更多的历史证据。 头脑风暴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脑袋虽不至于炸裂,但还是很辛苦。过程中也啃掉了一个梨、一个香蕉和一袋锅巴,所以明天早晨上称前还是要多在厕所呆一会儿。即使这样辛苦,文字中仍然可能有些地方让人不知所云,希望看到我的这段文字后的朋友们多多包涵。在完成下一段历史旅程前,我还有一项重大的工作要干,希望能够在开学前呈现给大家。 (纪录片网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j/5359.html
- 上一篇文章: 母猪出现流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知道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