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高地彝族的家屋空间及其文化

曹端波,龙秋香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

摘要:乌蒙高地彝族家屋的建房过程和仪式即是一次“家”的生命打造过程。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空间观念,表达了彝族的“洁净与肮脏”、“男人与女人”、“内与外”、“长与幼”等“人观”与社会秩序。彝族将家屋视为具有生命的身体,不同家屋空间是社会化的文化秩序,体现了彝族具体而微的的表征系统和“人观”,从而建立社会的根基——“家”。乌蒙高地彝族房屋的建筑过程和空间秩序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具有生命和灵魂的社会。

关键词:乌蒙高地;彝族;家屋;空间

中国古代重视“家屋”地址的选择和建造。《诗经·公刘》记载:“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据周振甫翻译为:“诚厚的公刘,往看那百泉流,望那广阔的平原;登山上南面山丘,于是看见那京丘。那是京师的野地头,于是处处可居,于是可以建新居,于是话他当说那个话,于是语他当讲那个语。”[1]这里记述了公刘“相地”建筑聚落的情况。《释名·释宫室》:“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家屋的建造需要“择吉处”,预先进行“占卜”。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家屋”是一个持有包括物质和非物质财产(estate)的法人团体(corporatebody)。它通过将名号、财宝、头衔顺循着一个真实的或想象的世系脉络传承下去,已达到它的永续不断。只要这个家系的永续能够通过不论血亲关系、姻亲关系或两者结合关系的语言来表述,就会被视为具有合法性。人类学家对建筑的兴趣不只在于建筑本身,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j/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