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的最后一天,即将迎来狗年的第一个正式工作月了。是时候,让我们释放能量好好工作了!

来看看

卫西谛是如何在年12月3日至年12月2日的这天内,治愈他的拖延症的吧。

以下这篇文章是卫西谛老师根据他天的亲身体验写成,文章较长。文章尾部还有一份超经典的部电影清单,希望你能耐心读完。(不要安慰自己说收藏起来再看,抵制拖延,此刻做起!)

日计划的发起

年12月3号,我开启了一个叫作“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的计划。

就是花一整年时间去专门重温电影史上的杰作。也就是天,每天看一部经典电影,然后每天写一篇观影日志。

对我来说,生活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现实与想象就像河与岸。现实如岸约束着想象,但是想象却也像河流一样,日以继夜地改变着现实的面貌。

生活中没有什么,我们就会去电影里去寻找什么。电影给我带来快乐、慰寄、以及期待,它弥补我们因缺少和失去而带来的遗憾。

于是,我想花一段时间去回头看,曾经让我为之惊异、为之感动的经典作品。

一位叫大卫·丹比(DavidDenby)的《纽约客》影评人给了我启发。年,48岁的大卫·丹比回到30年前曾就读过的哥伦比亚大学,在课堂上重新学习了两门人文课程。他花了一整年的时间,重读了从荷马、柏拉图到康拉德、伍尔夫的经典之作,并写成了一本名为《伟大的书》的书。

我在10年前遇到这本书,粗略地把它当私人文学史翻阅过,印象说不上有多深。10年后的今天,我的年纪也直追当时的大卫·丹比老师。重读他在前言中的话,让人到中年的我有非常的共鸣。他说:“……我已不知道我知道什么。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但没有原则,我拥有本能但没有信念。”

我觉得,在同样处境的我也可以花一整年的时间去“重读经典”。对我而言,我的人文知识来自于电影这所学校,那么我就去重温电影史上的杰作好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私人电影史”上的杰作。像大卫·丹比那样“把自己暴露于某种比我的生活更广阔、更强大的东西之中……”

我并不打算写篇电影评论。只记录电影是如何渗入生活。就像是长达一年的、一个人的电影节。

项目开始的第一天,南京,家

Day1,年12月3号

日计划成功的感触

其实大家都是成年人,每个人都懂“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这个道理。为什么现在不讲“明天再说”了呢。因为“明天的事”这个“事”被具体化了,也就是说明天真的还有“明天的事”。就我而言,我明天得花两小时看电影,同时得至少花两三小时写文章。

一旦在心里形成这样的时间概念,那么“今天的事”就变得必须今天完成了。

也就是说要为自己设一条真正的Deadline。这条线是不能找借口突破的。

我写了差不多20年的专栏。以前每个月30号要交的专栏,绝对不会29号交;每周日夜里12点要交的,也绝对不会11点交。这是写专栏的作者的通病。这种拖延症的具体表现就是:开不了头,但之前好几天又做不了事。焦虑得要死要活。

但另一方面来想,绝大多数作者并没有让报纸杂志开过天窗,这说明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Deadline。在真正的Deadline面前,大家都会遵从的。

所以,治愈拖延症,实质上就是如何调整自己遵从的Deadline。我在这个项目过程中,其实是就把Deadline调整为每天午夜12点(因为







































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治白癜风吃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t/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