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档案的再构作为公众史的独立影像
通过影像参与对历史的建构是十九世纪末以来伴随摄像技术的发明而产生的历史书写的一种新型手段。随着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社会民主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影像纪录工具的不断革新及信息传输的全球化和网络化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影像书写历史的主导权发生着由权威的组织机构及精英向公众转移的过程。这使得人类关于自身历史的建构变得更为微观、多元与丰富,它呼应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公众史学。本文试图从影像技术如何推动公众史书写角度出发,以中国大陆在世纪之交起大量涌现的历史类独立纪录片为例,考察中国大陆目前正在发生的影像公众史的建构进程,指出其在当下中国语境中所具有的建构另类档案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的媒介:作为历史档案的影像 历史书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代代相传的根基,这种书写主要通过外在的技术或者工具作为中介来完成。以工具为中介来进行书写,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的内在局限性。因为人的体细胞中所储存的信息无法通过生殖细胞传递到他的后代,所以“一个动物后生成的经验在它死亡时对这个物种来说便丢失了;然而在以生命之外的其他方式延续的生命中,生者的经验记录在工具(物体)中,因而既可传播又可积累,这便构成了遗产的可能性。”(贝尔纳?斯蒂格勒,:4)。哲学家斯蒂格勒(BernardStiegler)区分了媒介的“传播”与“积累”这两个功能,这对应于者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RegisDebray)的传播(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jt/572.html
- 上一篇文章: 李大龙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 下一篇文章: 暑期家访新疆医科大学暑期家访组在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