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就进入主页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吧!?

麟角人物

麟之角,振振公族—《诗经·周南》

作品为言,于行业中洞察深研并发声;

仁厚有德,正立价值观与公心力量;

置身中国语境,探索时代的生活哲学与美学境界。

他是90后重庆小伙儿也是行走了30多个国家的背包客他是技术一流的程序员也是年《国家地理》摄影比赛全球总冠军不到三十岁他已经到过全球14座米海拔高峰的13座走遍了世界多座城市曾在格陵兰无人区与外界失联也曾被风雪困在过阿尔卑斯山的悬崖却依然坚定行走用镜头讲述人与自然的对话他是户外摄影师储卫民

在他眼里,这个世界有很多种美

面对一条溪流,你如何诉说?南美,巴塔哥尼亚,储卫民和周游一早就来到一条溪流的“网红拍照点”,当然作为摄影师的他们显然不会满足于所谓的特定机位。周游很拼,脱下长裤,直接跳到接近零度的冰川融水,拍摄出了以小瀑布为前景的极具震慑力的照片。而储卫民则离开小溪,找到了周围的一丛灌木。那是秋末冬初的时节,远看植被五颜六色生机盎然,但近前细看,却会发现其间枯萎的枝干亦在展示着生命的消逝与季节的变幻,强烈的对比,撼人的美感,这是储卫民的前景。

储卫民拍摄的巴塔西流

在这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小小经历里,我们可以知道,有时候摄影不是在单纯地记录或是替代“眼睛”的功能,而是在用自己的视角、感情、理解力去讲述一种心情,一刻震颤,它完全可以是叙述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语言;每个景致,也有自己独特的美感。正像那些所谓“不美”的枯枝,也可以成为风景,储卫民喜欢拍植物,因为对他而言,这些自然“原住民”的旺盛或是衰败,其生命感是与人内心能够有所共鸣的。

格陵兰南部峡湾

正是这种共鸣,让他举起相机,让他对准镜头,让他坚定的知道自己拍摄的到底是什么。而也正是不断地去运用自己内心去体察世界,与其联结、相互牵动,才能包容这个世界的多元化。“摄影师其实就是需要去发掘这样的多样性,很多人拍同样的一个苹果,但可以拍出来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正像是一个人,其实无论高矮胖瘦,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美所在。”聊天过程中能够感觉到储卫民内心的温柔,这种温柔仿佛是对这个世界不执偏见的观看。

用自己的视角观察Upernavik小镇

其实也许摄影的重点正在于如何去观看,如何带着平等开放的心,放下一切成见、幻想,平和地去拥抱所见的真实;勇敢地去翻越群山,去航行,去独自面对冷雨凄风。格陵兰南部峡湾无人区户外摄影,茫茫大地巍峨山川,其好自不必说,而深入腹地,深入当地生活,自会发现每个地方不同的特点,或是它更具多面性的展现。在采访中,储卫民的一席话令人很难忘:“可能大家听到格陵兰想到的是冰天雪地北极熊,但不知道那里有最宏大的峡湾群;当大家听到巴基斯坦都会联系起恐怖袭击或爆炸,但大家不知道几条非极地冰川都在巴基斯坦,而且世界上有五座八千米海拔以上的雪山是在巴基斯坦的。”

巴基斯坦

这是摄影带给他的视野,也是他自己不断去用自己的双脚行走于这个世界所得的智慧,学会理解与包容,这不仅仅是一位摄影师,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毕生的课题。

我想在年轻的时候多尝试一点可能性

说来很多人觉得诧异,储卫民读书时候的专业和早年间的工作,都是与计算机、编程相关的,一转身,就成了户外摄影师。大一在新加坡留学的时候,他买了一台尼康D90,课业相对轻松,他只是想闲暇时间找点事情做,拍拍城市,拍拍人,却也觉得无趣,便将其放在箱子底“吃灰”。但当一年后他来到德国做交换生期间,徒步阿尔卑斯山,看到身边的老人、孩子在群山下的身影,才在骨子里第一次燃起了从未有过的记录的热情。或许是摄影终于遇见了户外,亦或许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内心真正触动的点——人与自然对话的状态。

储卫民在德国时拍摄照片

年,他又去了奥地利的哈尔斯塔特拍摄,并投稿了《国家地理》杂志,入围优秀奖,这似乎是对他的一种鼓励,惊起一点小小的涟漪,却又荡去。他继续课业,并在毕业后顺利地成为了一家银行的软件工程师。“可是我发现这些工作,很多都是在做琐碎、重复的事情,如果继续下去,人可能会失去一些挑战性。所以我想在年轻的时候,多尝试一些可能性。”一个念头起,他便再也找不到不改变的理由,于是辞去了稳定的工作,试着探索另一条道路。储卫民在德国时拍摄照片储卫民不是疯狂。其实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他的冷静与理性,但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纯粹,他不会热情洋溢地讲述那些旅行见闻、不会刻意强调历经的危险、更不会用华丽的词藻去描述自己的感悟。他只是在与人平静地、一五一十地分享“日常”。储卫民在拍摄照片选择摄影,似乎也是他非常理性的一个行为而已,这个选择的背后,是内心真正的诉求,对于人生的把控。他坦言:“我之所以在摄影里面有自己的特色,其实也得益于程序员的经历。”而他也利用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思维逻辑,在自己的公众平台上为更多想学习摄影的人创建更完整系统的教程框架。学到手的东西,不会失去,它往往会以其他方式为人生铺就阶梯,因此别畏惧改变。十年前的储卫民不会想到未来的自己会在格陵兰的无人区被大雨困在帐篷里与外界失联、不会想到自己会到过全球14座海报米高山中的13座、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摄影而为世界所知……格陵兰岛极光

格陵兰南部峡湾

格陵兰首都努克

格陵兰伊卢利萨特

upernavik小镇

格陵兰南部小渔村未知太多,或险、或妙,他都一路走了过来,并在回望的时候,无比坚定地决定继续行走下去。格陵兰南部峡湾

格陵兰首都努克

别被束缚,去看世界的更多可能

目前为止,储卫民往返了30多个国家,多座城市,其中他到过的很多地点,就连卫星定位也寻找不到,似乎他真的是在用双脚,认知这个世界。就像作品中的格陵兰的小镇,如果不是储卫民,也许很少会有人知道乌佩纳维克这个名字,不会知道当地人如何度过寒冬、如何应对“与世隔绝”的境地、又如何积极快乐充满爱地生活。Upernavik小镇景象童话一般的小镇格陵兰当地居民格陵兰小镇上的孩子格陵兰岛渔民upernavik小镇幸好储卫民看到了,也让“囚禁”在车水马龙中的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多的可能。经常有网友给储卫民留言,说看他的照片,让本来颓废的自己感受到了希望。我们亦有同感,那希望感,是一个人用镜头替自然,传递出的力量。世界尽头,不是“冷酷仙境”,只是等我们去探索的未知,你见到它,才知它是什么。

Upernavik小镇鸟瞰图

Upernavik小镇格陵兰岛民居就像在采访中储卫民说,他的作品从来不想完全展示当地风貌,因为如果那样,看照片的人就不用去了,他更希望人们亲自去体验、去探索。

格陵兰西北部

格陵兰首都努克,山顶是新建起来的现代化公寓储卫民是90后,年纪不大,却给人感觉非常稳重。仔细想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年户外摄影的缘故吧。都市人每日总会被过多的欲望所牵绊,金钱、名利、更多物质,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但是在储卫民的理解中,也许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

伊卢利萨特

“在格陵兰的无人区,一两周,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80升的登山包以及里面装的20多公斤的物资,足够了,多了反而是累赘。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发现什么对你才是更重要的,什么是不那么重要的。”储卫民到达当地的场景

冬天的格陵兰西部,一座海边的孤独房子

“平时我们到了城市里,都会很焦虑,觉得自己要买车买房子,哪个公司出了新的手机、出了新的包,都想拥有,感觉会让我们与众不同,但更多时候真正让人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认识与见解,无论你在喜马拉雅的雪山,在格陵兰最偏远的渔村,还是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你的学习能力、判断力,一直都会跟随你,这可能才是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格陵兰岛其实在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在传递人与自然对话的感觉,是在广袤的天地之间,人孤独却充满活力地不断探索、追寻独立与自由的状态。

格陵兰南部峡湾

Upernavik小镇上的行人

内心的安稳感、宁静感,似乎皆在自然的给养中可真切寻得。但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自然日益遭受到的破坏,像全球变暖等问题,在储卫民眼里不只是几个冷冰冰的大字,而是他亲眼所见的触目惊心,“在格陵兰,每次去,都可以看到冰舌变得越来越小,不断后退。”而在NASA科学报告中也显示,格陵兰岛的冰川从年至年间已向海洋倾倒了亿吨。

格陵兰岛融冰

那个场景,是使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也变得极为感性的时刻,那个时刻不是在考虑人类未来将如何,而是在焦灼地祈望那自然的珍贵之美,能否在眼中停留得更久一点,再久一点?

格陵兰小镇每3个月会有一艘货船造访,给超市补给新的食物和商品,图为一艘破冰货船

格陵兰岛

在储卫民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敬畏,也看到了一种平等。仿佛每一个镜头背后,都蕴含着一种理智的爱的凝视,浪漫却又克制。而静静地看着他的作品,我们是否也能再度激起那种原初的对世界的好奇,对自我的探索?upernavik小镇然后学会勇往直前,亦学会珍惜。

储卫民的礼物时间

转发文章到朋友圈

并附推荐文字集赞

截图发回给麟角后台

截止到8月25号8:00pm

我们会选出3位最高赞数

送出储卫民亲笔签名版

《风光摄影后期基础》

一本

?

美好生活,心生欢喜

-END-

(图片版权均归储卫民所有)

甄选引领当代审美高度的系列人物

分享最具价值的设计思维与心念

如果你对设计/艺术/跨界感兴趣

欢迎投稿推荐和合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kef.com/nktq/5887.html